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4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2020-09-18 穎寶媽育兒記

鄰居的孩子今年4歲半了,最近寶媽總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怕!」。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鄰居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

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膽小的原因,多半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 原生家庭父母如果經常吵架,孩子就會膽子特別小,孩子極其沒有安全感,對周圍的事情和人就會變得極其敏感,膽怯

第二 現在一般家裡就一個寶貝,總怕磕著摔著怕有什麼不適總是把孩子帶在身邊,那麼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依賴的心理和被保護的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後的慣性一直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的放飛,結果孩子離開大人一會就會膽小害怕。

第三,就是心理上的陰影,那為了不讓孩子做某個事常常採用嚇唬的方式,又說有鬼呀有狼呀之類的,講一些可怕的故事或者用生活當中的一些偶發事件,著火溺水,等下和孩子這樣也會給孩子心理上留下一些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第四,一個就是不適應與陌生人,或者是一些群體交往,有些孩子從少除了父母長輩很少與人交往,很少與這個同齡朋友進行玩耍,很少旅遊走訪親友的這種機會。就會是孩子交往能力減少,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形成這種膽小怕事的心理。


面對膽小的寶寶該怎麼解決呢

家長除了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不妨試試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懂得在關鍵時刻肯定孩子,鼓勵,激發孩子

第一 孩子膽小,除了需要自身變得自信以外,還需要外界給他的勇氣與鼓勵,而最能激發孩子潛能的,莫過於他的父母了。

多去鼓勵和肯定孩子,能夠有效的讓孩子變得大膽和自信,但這裡不是指隨意的誇讚和肯定。肯定孩子,是要懂得在關鍵時刻去肯定,也就是說把自己的鼓勵與讚揚,發揮到最大的作用,不要浪費了每一次的鼓勵,因為鼓勵過多,並非是一件好事,反而會導致鼓勵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從做基礎的事情開始,有些孩子天生纖細敏感,所以個人的膽子比較小。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應該讓孩子先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情,等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他們的膽子慢慢就大了。

 第三、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之所以會膽小是有緣由的,家長不要過多的呵斥孩子,要多理解孩子的難處。家長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第四 多給孩子讀一下繪本,用故事內容告知孩子克服恐懼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很不錯的繪本本大師安東尼·布朗3本提升勇氣和膽量的世界經典繪本拿給他看,讓他自我尋找自內心的強大。

《大英雄威利》

威利看上去很普通,不會踢足球、不會遊泳、不能贏得自行車比賽,就是和米莉去看電影都會被周圍人嘲笑。不過,一次意外的遭遇竟讓他成為了大英雄!

《膽小鬼威利》

威利是一隻善良的小猩猩,什麼東西都不忍心傷害。一次,他出去散步,被一群小混混邊打邊叫他「膽小鬼威利」,威利討厭這個外號。晚上,威利在報紙廣告上發現了一本能使自己變得強壯的書,於是他就郵購了這本書。

這本書很容易讓孩子和威利之間會產生巨大共鳴,我們成年人也會從「威利」的故事中體察孩子的感受。

《威利和朋友》

威利總是一個人,大家叫他是「小廢物」。直到有一天他「撞」到了一位朋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再弱小的人,也有著勇敢、強壯的一面,就看你是否能發現。

購買連結

相關焦點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孩子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有害怕的情緒很正常,這不僅僅是出於孩子膽小的原因,更多時候涉及到孩子其他方面。家長們要深入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選擇逃避,不願意嘗試背後一定有原因。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相反的,有的孩子碰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也就是說,他們總是沒有其他孩子勇敢,更不敢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可破局。一、為什麼孩子總是膽小、害怕嘗試?A、對自己不自信顯然,小莉孩子和夥伴們一向認真排練,而且效果不錯,但是到了比賽大家卻退卻,有點害怕,是因為他們心裡對自己不夠自信。覺得自己不行,是他們不敢上臺的重要原因。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
  • 孩子膽小、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試試用「馬太效應」破局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會覺得自己家的寶寶不夠完美,一個毛病接著一個毛病的出來;最近很多寶媽們反應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特別膽小怕事,遇到事情之後就像是「小縮頭烏龜」,就喜歡一個勁兒地往媽媽身邊躲,自己對孩子這樣的情況也很是無奈。
  •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閨蜜好好家的孩子除了以上提到的兩件事外,對於其他很多事其實她都不敢於去嘗試,對於「不敢嘗試」這一問題相信不止有好好遇到了,還有很多家庭中的孩子也是會出現同樣的情況,無論什麼事情孩子都會表現出自己膽小的一面相比於別人家那些「膽大包天」的孩子,各位老夫老母親也真的是會有各種擔憂出現,但不知身為父母的你當發現孩子有「膽小」這一問題時,是否有曾去尋找原因呢?
  • 孩子遇難總說「我不會」怎麼破?打破畏難情緒,孩子才能獨立思考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心裡存在著畏難情緒,畏難情緒很多孩子都會有,即使是成年人,很多人遇到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心生畏懼,從而不願意再嘗試。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心裡的畏難情緒,不要一味逼迫孩子去嘗試。我們先來說說父母要如何看待孩子的畏難情緒。
  • 巧搭「腳手架」,擺脫畏難情緒,擁有自信的孩子
    昨天閨蜜跟我抱怨說:「她們家寶寶挺喜歡畫畫的,在幼兒園能夠獨立畫畫,但是回到家,就比較依賴大人幫她畫畫,甚至拿起筆、不敢畫。她們也嘗試著鼓勵她,讓她隨便畫,可她就是很害怕不敢下筆,甚至生氣地在紙上很大力地去亂畫,然後就開始哭。」最後,她分析了一下,是不是因為他們兩口子都會繪畫,孩子受到了影響,怕自己畫不好。聽她最後的分析,我猜出了一部分原因。
  • 小孩子有畏難情緒不想學習?這4招能幫小孩克服
    我想,她是產生畏難情緒了。我說:「難道你因為怕見數學老師就不去上學了?」她說:「就是這樣!我也知道不能不去學校,但我真的很怕見到數學老師。所以心裡也很煩!」我想,也許某一次數學老師的批評,在她心裡產生陰影了。
  • 孩子寫作業有畏難情緒,這樣克服
    這或許需要用心理學上的一個,被稱作「蔡加尼克效應」的理論來解釋。所以,如果能合理的利用好這一效應,我們就能有效的幫孩子解決寫作業拖拉的問題。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還要分析一波,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的原因。2、孩子寫作業有畏難情緒,這樣克服
  •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但是跟小明一直同班的小強的成績卻總是不盡人意,上小學時的小強成績就比別人落後不少,上了初中的小強成績更差了,常常是倒數幾名,老師也跟小強私下交流過很多次,父母也經常給小強做思想工作,報了很多輔導班,但是小強的成績依舊沒有起色,這讓小強的父母很是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情況呢?這就涉及到了「馬太效應」,這種效應又是具體如何體現的呢?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放開手腳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些孩子在生活中膽子很小,做起事情來的時候經常就是會畏手畏腳不敢去做,總是擔心出錯。比如孩子想要自己拿筷子吃飯,父母擔心筷子會弄傷孩子,不讓孩子用筷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去倒水喝,父母擔心孩子把杯子摔碎等等。總之在過度關心孩子的父母眼裡,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危險的,他們巴不得自己一天24小時都緊緊的盯著孩子,不讓他遇到一點危險,可這樣照顧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 如何克服畏難情緒?
    公司舉辦活動,同事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才藝,在晚會上贏得大家的掌聲和喝彩,而自己只能默默地感嘆,要是當初學跳舞的時候再堅持一會兒,不喊苦不怕累就好了。想必,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過這些經歷,認為什麼都很難,還沒真正開始,便早早放棄。
  • 如何讓孩子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
    很多家長都跟我提到過,孩子有畏難情緒。什麼叫畏難情緒呢?顧名思義,畏懼困難的情緒。經常是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還沒等把題目讀完呢,就說我不會做,或者在考試之前,或者在參加什麼集體活動之前,就會跟家長說,這個事情我估計我弄不好,或者有的同學會表現為有不會的題目不敢去問老師,做了計劃,一看到這個計劃太多了,頭疼,算了我還是不執行了吧。這種種問題都是我們很多孩子會常見的。
  • 孩子膽子小?家長不要擔心,5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心理
    孩子膽小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呢?1、怕黑,尤其害怕獨自呆在黑暗的地方。2、怕生,見到生人不敢打招呼,總是躲在父母的身後。3、怕打雷、閃電、大風,只要遇到這種天氣,孩子不管在哪都是戰戰兢兢的。4、牴觸陌生環境,孩子只要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非常不適應,做什麼都放不開,畏手畏腳的。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周末和幾個老朋友一起吃飯,不經意間就討論到了孩子的一些問題:「我們家璐璐總是喜怒不定,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又笑了,唉,我真是拿她沒辦法啊!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情緒不定呢?」「我們家亮亮也是,自己整天總是陰晴不定,也不知道小腦瓜裡一天天在想些什麼,總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 孩子總說「媽媽,我怕」,與其進行無效安慰,不如用4招克服恐懼
    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都會認為自家孩子特別膽小,還莫名地產生一種自卑感,只要一到外面就不敢與別人直面地交流,甚至在遭受到欺負的時候只會往家長身上躲。
  • 孩子膽小怕事,聰明父母用4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心理
    導讀:孩子膽小怕事,聰明父母用4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心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膽小怕事,聰明父母用4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心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情緒易燃易爆炸,家長巧用「油罐效應」,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
    後來苗頭越來越不對,再想制止,為時已晚,各種方法都用過來一遍,孩子就是不改,後來他爸媽直接就放棄了,讓他自己消化情緒去了,這波操作看的我們是目瞪口呆。一、「油罐效應」是什麼?這壓力孩子脾氣暴躁倒是小事了,沒有別的大問題就說明孩子心理素質不錯了。3、抗挫折能力差,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大哭大鬧,不去嘗試如何解決問題,反而退縮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