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的孩子今年4歲半了,最近寶媽總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怕!」。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鄰居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
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膽小的原因,多半是家長造成的
第一 原生家庭父母如果經常吵架,孩子就會膽子特別小,孩子極其沒有安全感,對周圍的事情和人就會變得極其敏感,膽怯
第二 現在一般家裡就一個寶貝,總怕磕著摔著怕有什麼不適總是把孩子帶在身邊,那麼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依賴的心理和被保護的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後的慣性一直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的放飛,結果孩子離開大人一會就會膽小害怕。
第三,就是心理上的陰影,那為了不讓孩子做某個事常常採用嚇唬的方式,又說有鬼呀有狼呀之類的,講一些可怕的故事或者用生活當中的一些偶發事件,著火溺水,等下和孩子這樣也會給孩子心理上留下一些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第四,一個就是不適應與陌生人,或者是一些群體交往,有些孩子從少除了父母長輩很少與人交往,很少與這個同齡朋友進行玩耍,很少旅遊走訪親友的這種機會。就會是孩子交往能力減少,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形成這種膽小怕事的心理。
面對膽小的寶寶該怎麼解決呢
家長除了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不妨試試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懂得在關鍵時刻肯定孩子,鼓勵,激發孩子
第一 孩子膽小,除了需要自身變得自信以外,還需要外界給他的勇氣與鼓勵,而最能激發孩子潛能的,莫過於他的父母了。
多去鼓勵和肯定孩子,能夠有效的讓孩子變得大膽和自信,但這裡不是指隨意的誇讚和肯定。肯定孩子,是要懂得在關鍵時刻去肯定,也就是說把自己的鼓勵與讚揚,發揮到最大的作用,不要浪費了每一次的鼓勵,因為鼓勵過多,並非是一件好事,反而會導致鼓勵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從做基礎的事情開始,有些孩子天生纖細敏感,所以個人的膽子比較小。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應該讓孩子先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情,等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他們的膽子慢慢就大了。
第三、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之所以會膽小是有緣由的,家長不要過多的呵斥孩子,要多理解孩子的難處。家長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第四 多給孩子讀一下繪本,用故事內容告知孩子克服恐懼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很不錯的繪本本大師安東尼·布朗3本提升勇氣和膽量的世界經典繪本拿給他看,讓他自我尋找自內心的強大。
《大英雄威利》
威利看上去很普通,不會踢足球、不會遊泳、不能贏得自行車比賽,就是和米莉去看電影都會被周圍人嘲笑。不過,一次意外的遭遇竟讓他成為了大英雄!
《膽小鬼威利》
威利是一隻善良的小猩猩,什麼東西都不忍心傷害。一次,他出去散步,被一群小混混邊打邊叫他「膽小鬼威利」,威利討厭這個外號。晚上,威利在報紙廣告上發現了一本能使自己變得強壯的書,於是他就郵購了這本書。
這本書很容易讓孩子和威利之間會產生巨大共鳴,我們成年人也會從「威利」的故事中體察孩子的感受。
《威利和朋友》
威利總是一個人,大家叫他是「小廢物」。直到有一天他「撞」到了一位朋友……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再弱小的人,也有著勇敢、強壯的一面,就看你是否能發現。
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