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閨蜜好好面帶惱羞加絕望的跑過來找我,看見她的臉色如此難堪連忙問她原因,結果不問還好,一問她就開始滔滔不絕起來:
「哎呦你是不知道,我家這孩子可真的是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昨天帶她去遊樂場玩,期間要去玩旋轉木馬,我本來想的是趁這個機會鍛鍊鍛鍊她,然後就讓她去買票,結果是她說啥都不幹,最後竟然直接坐在了地上哭。之前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她想上廁所,但老師比較忙走不開讓她自己去,結果人家直接把褲子給尿了,最後問她為什麼的時候,人家只回答你三個字『我不敢』。」
閨蜜好好家的孩子除了以上提到的兩件事外,對於其他很多事其實她都不敢於去嘗試,對於「不敢嘗試」這一問題相信不止有好好遇到了,還有很多家庭中的孩子也是會出現同樣的情況,無論什麼事情孩子都會表現出自己膽小的一面相比於別人家那些「膽大包天」的孩子,各位老夫老母親也真的是會有各種擔憂出現,但不知身為父母的你當發現孩子有「膽小」這一問題時,是否有曾去尋找原因呢?
1.父母的過度幫助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那個在23歲被活活餓死在家中的楊鎖不知你是否曾有聽聞?楊鎖的父母對楊鎖的養育方式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父母能做那麼就一定由父母去幫助他做,即便楊鎖已經學會了走路但在他8歲之前父母也不會讓他下地走路,只因怕楊鎖會被累到,類似如此一系列的事情之後,最終導致楊鎖被活活餓死在家中。
對於楊鎖父母的做法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但問題在於現在仍有很多父母仍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著這樣的養育方式,雖然並沒有楊鎖父母來的那麼強烈。
孩子長期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他們雖然有著對事物的好奇,但由於從來都沒有機會自己動手去做,所以最終會出現不敢去嘗試的情況。
2.父母不清楚孩子的能力界限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字叫做「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所提出。維果斯基認為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兩種水平,其一是指孩子現有的實際水平,即孩子在進行獨立活動時能夠對問題進行解決的最高水平;
其二是指孩子可能會發展到達的水平,即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所能夠得到的潛力,而「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經過發展後可能會達到的水平和實際能夠觸碰得到的水平之間的差。
所有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期望,而孩子們所能夠到達的高度之所以會參差不齊,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處於在了盲區之中,所以當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孩子所能夠觸碰到的潛力時,導致孩子沒有信心甚至絲毫沒有希望去達到父母的要求,進而會對其他事物也不敢去嘗試。
3.「焦點」及「標籤」效應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焦點效應」指的是就好像是站在聚光燈下,所有人都在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孩子很可能會由於當眾出醜而陷入到焦點效應之中,會因為害怕自己會出錯而引來他人嘲笑,所以對於某些事物不敢於去嘗試。
而「標籤效應」指的則是孩子會按照他人給自己貼上的某種標籤,而改變未來前進的方向,沿著標籤所指定的路線勇往直前,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說孩子笨、傻等。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更多的被應用在社會心理學、經濟學、教育等一些領域之中,其所反應的是兩極分化的現象,既好的會更好而差的會更差。
孩子之所以會不敢於去嘗試,其實歸根結底是由於他們無法正面去面對失敗,因為害怕失敗,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拒絕一兩件事,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也將會拒絕越來越多的事。
在面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學會去做一個「給力的輕推者」,當孩子出現害怕的情緒時,首先我們要能夠去和孩子進行共情,去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都會有爸爸媽媽在身邊,比如我們可以告訴他:「寶貝,媽媽知道你會有點怕,媽媽先陪著你來嘗試去做好不好?」
在進行第一步共情之後,更要讓孩子能夠說出此時他的感受,讓他們說出自己產生害怕的真正原因在哪;最後家長要讓孩子清楚,在他們進行嘗試的時候,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情況時,還可以向身邊的其他人進行求助。最後要提醒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之中,家長都應該保持耐心,去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