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2020-07-31 寶寶好萌

上周閨蜜好好面帶惱羞加絕望的跑過來找我,看見她的臉色如此難堪連忙問她原因,結果不問還好,一問她就開始滔滔不絕起來:

「哎呦你是不知道,我家這孩子可真的是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昨天帶她去遊樂場玩,期間要去玩旋轉木馬,我本來想的是趁這個機會鍛鍊鍛鍊她,然後就讓她去買票,結果是她說啥都不幹,最後竟然直接坐在了地上哭。之前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她想上廁所,但老師比較忙走不開讓她自己去,結果人家直接把褲子給尿了,最後問她為什麼的時候,人家只回答你三個字『我不敢』。」

閨蜜好好家的孩子除了以上提到的兩件事外,對於其他很多事其實她都不敢於去嘗試,對於「不敢嘗試」這一問題相信不止有好好遇到了,還有很多家庭中的孩子也是會出現同樣的情況,無論什麼事情孩子都會表現出自己膽小的一面相比於別人家那些「膽大包天」的孩子,各位老夫老母親也真的是會有各種擔憂出現,但不知身為父母的你當發現孩子有「膽小」這一問題時,是否有曾去尋找原因呢?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孩子膽小的原因到底何在?

1.父母的過度幫助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那個在23歲被活活餓死在家中的楊鎖不知你是否曾有聽聞?楊鎖的父母對楊鎖的養育方式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父母能做那麼就一定由父母去幫助他做,即便楊鎖已經學會了走路但在他8歲之前父母也不會讓他下地走路,只因怕楊鎖會被累到,類似如此一系列的事情之後,最終導致楊鎖被活活餓死在家中。

對於楊鎖父母的做法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但問題在於現在仍有很多父母仍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著這樣的養育方式,雖然並沒有楊鎖父母來的那麼強烈。

孩子長期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他們雖然有著對事物的好奇,但由於從來都沒有機會自己動手去做,所以最終會出現不敢去嘗試的情況。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2.父母不清楚孩子的能力界限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字叫做「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所提出。維果斯基認為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兩種水平,其一是指孩子現有的實際水平,即孩子在進行獨立活動時能夠對問題進行解決的最高水平;

其二是指孩子可能會發展到達的水平,即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所能夠得到的潛力,而「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經過發展後可能會達到的水平和實際能夠觸碰得到的水平之間的差。

所有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期望,而孩子們所能夠到達的高度之所以會參差不齊,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處於在了盲區之中,所以當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孩子所能夠觸碰到的潛力時,導致孩子沒有信心甚至絲毫沒有希望去達到父母的要求,進而會對其他事物也不敢去嘗試。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3.「焦點」及「標籤」效應導致孩子不敢嘗試

「焦點效應」指的是就好像是站在聚光燈下,所有人都在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孩子很可能會由於當眾出醜而陷入到焦點效應之中,會因為害怕自己會出錯而引來他人嘲笑,所以對於某些事物不敢於去嘗試。

而「標籤效應」指的則是孩子會按照他人給自己貼上的某種標籤,而改變未來前進的方向,沿著標籤所指定的路線勇往直前,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說孩子笨、傻等。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運用「馬太效應」讓孩子敢於去嘗試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更多的被應用在社會心理學、經濟學、教育等一些領域之中,其所反應的是兩極分化的現象,既好的會更好而差的會更差。

孩子之所以會不敢於去嘗試,其實歸根結底是由於他們無法正面去面對失敗,因為害怕失敗,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拒絕一兩件事,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也將會拒絕越來越多的事。

在面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學會去做一個「給力的輕推者」,當孩子出現害怕的情緒時,首先我們要能夠去和孩子進行共情,去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都會有爸爸媽媽在身邊,比如我們可以告訴他:「寶貝,媽媽知道你會有點怕,媽媽先陪著你來嘗試去做好不好?」

自家寶寶膽小,做事畏手畏腳,善用「馬太效應」破局讓娃放開手腳

在進行第一步共情之後,更要讓孩子能夠說出此時他的感受,讓他們說出自己產生害怕的真正原因在哪;最後家長要讓孩子清楚,在他們進行嘗試的時候,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情況時,還可以向身邊的其他人進行求助。最後要提醒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之中,家長都應該保持耐心,去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進行溝通。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放開手腳
    ,質問她都害怕什麼,讓她大膽一點,可越是批評小甜小甜越是會變得膽小,做事情畏手畏腳。 孩子做事為什麼會畏手畏腳? 1、父母沒有給到孩子一定的權力 孩子做事之所以會畏手畏腳,是因為父母沒有放權給孩子,過度的管控孩子的事情。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HELLO MONTESSORI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容易,但養出自卑、懦弱、畏手畏腳的孩子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和命運都有影響很大,尤其下面這4種性格,很容易養出畏手畏腳、外強中乾、懦弱自卑的孩子。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 致家長:老師的畏手畏腳,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現在的網絡對老師的流言四起,老師做事情開始畏手畏腳。現在也有部分家長表面上配合老師,讓老師嚴厲管教,該打打該罵罵,但是老師一旦真的去管教自家孩子,又心疼不已,甚至有些家長去舉報老師,讓老師因為害怕丟了自己的工作,而不敢嚴肅批評學生,很多孩子也就仗著老師的這個心理,而更是肆意妄為。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懦弱自卑,多與父母的「作為」有關,否認不了
    卻不知,無形中正是因為自己的某些「作為」,正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懦弱自卑、畏手畏腳的境地,否認不了的。父母有一方過於強勢,並且這一方在家裡更有話語權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性格比較強勢,並且這一方說話更具話語權,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是這個人說了算,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生活,任何與孩子有關的事情,這個人都要介入。
  • 伊能靜演技被肯定,劉端端畏手畏腳,技不如人還是另有原因
    不過,科班出身的話劇演員劉端端畏手畏腳,到底是技不如人還是另有原因。 劉端端嚇壞了,感覺自己對不起靜姐,抱著這種心態演戲,自然就畏手畏腳了。
  • 男生微信上會各種撩,為什麼見面後畏手畏腳了?
    我身邊就有一位,可謂是人群中的段子手,人群後的單身狗。給別人講怎麼撩妹,頭頭是道,自己在微信上也可以和女生聊的熱火朝天,和心愛的女生各種情話,但是到了喜歡的女生面前,卻張不開嘴,腦子一片空白。男生微信上會撩,為什麼見面後畏手畏腳了?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孩子膽小、不敢嘗試新鮮事物,試試用「馬太效應」破局
    其實寶寶的天性實際上是對這個世界並沒有恐懼的,他們面對困難和未知的事物按理來說是非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但是為什麼自己的寶寶會變成現在這樣呢?不過,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年齡小的優勢,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首畏尾的心理。「馬太效應」是什麼呢?這是指在人類普遍會出現的心理,比如當你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了以後,你會越來越努力,自信心爆棚,最後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
  • 寶寶突然膽小,是「自我保護意識」覺醒,安全教育這樣做更有效
    他一歲多就能手腳並用地爬上樓梯,從那麼高的滑梯上滑下去,也不覺得害怕。但是今年再去,我站在滑梯上招呼他上來,兒子卻站在原地搖了搖頭。後來我問他,你為什麼不上來和媽媽一起玩。寶寶說:「太高了,我害怕。」姥姥說:「你怎麼比小時候還膽小啊!
  • 不必對「識字敏感期」畏手畏腳!與其焦慮,不如花心思高效教學
    父母們可以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字指給孩子看,但最好不要用「這個是什麼字,那個是什麼字」等諸如此類的表述,因為如果孩子太小,他們聽不懂也記不住,根本沒效果。我們可以「形」「字」相結合,讓孩子先對文字並不是簡單的凸凹方塊,而是有指代意思的符號這一概念有所意識。
  • 家長用好「馬太效應」,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優秀
    ,「馬太效應」可以幫助我們。小莉家裡有個三歲多的寶寶,按照老家的習俗,孩子已經被叫做5歲了。儘管在年齡上,孩子已經不小了,但是在許多事情上,小莉的寶寶都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顯得有動力,有好奇心。換句話說,小莉的孩子有點膽小,不愛突破。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4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當孩子逐漸長大以後的慣性一直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的放飛,結果孩子離開大人一會就會膽小害怕。第三,就是心理上的陰影,那為了不讓孩子做某個事常常採用嚇唬的方式,又說有鬼呀有狼呀之類的,講一些可怕的故事或者用生活當中的一些偶發事件,著火溺水,等下和孩子這樣也會給孩子心理上留下一些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 曾國藩平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曾國藩認為,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天命」,狹義上來說宗教信仰。中國人有敬畏鬼神的傳統,從無神論的角度上來看,就是一種精神依靠。在人生暮年的時候,找到一種信仰依賴,讓精神有附著之地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很多人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如果沒有信仰依賴,那麼後期人生處處都是畏懼。    孔子教我們畏懼,沒有畏懼不行。實際上中國歷史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宗教哲學。
  • 心理學:「如果終其一生畏手畏腳,你會過的很無趣」20句醒腦的話,叫醒你
    7、如果你終其一生畏手畏腳,你會過的很無趣。8、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擁有的一切,因為她沒有自卑感。9、要活的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10、生命像流水,這些不快的事總要過去。如果註定一輩子這麼過,在不開心也沒有用。
  • 做事何須畏冷眼!「水果姐」貴州高校裡飆英語:你不學,別人在學
    你是在為自己做事,而不是為了他人什麼的。也許你對做某些事時常憂慮想太多,不敢去做沒自信,畏手畏腳的。只知道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小世界裡面。或許生活單調但有規律,穩定滿足,然而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個旁人不好多說,得問一問自己的心,此心何屬,何地可容身,要往何處去。
  • 你在吼,娃在不語!這3大「暴力語言」千萬別說
    自從有了娃之後,優雅可愛的老母親瞬間成火筒了,一點就爆,可是吼完孩子之後又十分後悔自責!缺乏安全感 家本來是個溫暖的地方,但當父母將語言化為子彈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家庭的溫暖和關愛,而是承受不住的壓力,在這樣長期的的環境下,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做事情很容易畏手畏腳。
  • 以平等心接受魔王供養離怖畏神咒
    他言到:我等今者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供養故,為怖畏故,為誑他故,為財利故,為隨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偽,我等爾時當為是人除滅怖畏,說如是咒「踔枳 吒吒 羅踔枳 盧訶隷 摩訶盧訶隷 阿羅遮羅 多羅 莎訶」。
  • 家長不要擔心,5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膽小心理
    4、牴觸陌生環境,孩子只要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非常不適應,做什麼都放不開,畏手畏腳的。5、不愛說話,也不愛表現自己,老師提問站起來也扭扭捏捏的。那麼孩子為什麼孩子會如此膽小呢?1、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過嚴厲,這會導致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甚至產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