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識字敏感期」畏手畏腳!與其焦慮,不如花心思高效教學

2020-08-26 兔U育兒

對於寶爸寶媽們來說,識字敏感期大概並不陌生。據說在某個年齡段內,孩子會特別樂意識字,而且記得特別快、特別牢。我見過一些父母非得到識字敏感期才開始教孩子識字,而在此之前對孩子識字環境的營造、識字意願的回應等都不怎麼重視。這種照本宣科式的培養,顯然漠視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對各種文字感興趣,也很喜歡翻書指指點點咿咿呀呀地,在這個時候父母卻不理會這種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要等到識字敏感期再行動,其實弊大於利。

事實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就指出,「如果父母相信有識字敏感期,消極等待它,相信在識字敏感期之前絕對不能教孩子識字,那麼這對孩子的發展會起到消極作用。兒童的發展是持續的,他們不會在所謂的識字敏感期突然一下子就開始識字,之前的非正式經歷會對他們有積極的幫助。

一、準備工作:多互動多說話,豐富「非正式的識字體驗」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硬要給他們各種字卡,教他們識字,確實不太現實。但這不是說,我們就呆坐著不採取任何行動。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能接觸到很多寫著字的物品,比如奶粉罐上的商標、牆上掛著的日曆、玩具包裝盒子上的說明、出去玩的時候看到的店鋪招牌等等。父母們可以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字指給孩子看,但最好不要用「這個是什麼字,那個是什麼字」等諸如此類的表述,因為如果孩子太小,他們聽不懂也記不住,根本沒效果。

我們可以「形」「字」相結合,讓孩子先對文字並不是簡單的凸凹方塊,而是有指代意思的符號這一概念有所意識。比如我們可以指讀日曆上「鼠」字,再指指旁邊的鼠生肖,告訴孩子這個「鼠」字代表了旁邊畫著的這個生肖圖案;又比如我們帶著孩子去逛超市,看見某個商品標籤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拿起某個商品,指著標籤上的字做介紹,「寶寶,你看,這個是奶—瓶,2—3—9—元。」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這種「在生活中逐步把聲音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物品和文字對應起來」的經歷,陳忻稱之為「非正式的識字體驗」。她指出,「研究發現,這種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越多,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將來讀寫能力的發展越好。」

二、正當其時:重視閱讀,選對書多教學

到了所謂「識字敏感期」的時候,父母們可以開始選擇一些合適的書籍,為孩子朗讀。但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要比教孩子快速識字、增加識字庫重要得多。

敏感期一般是指在某個年齡區間,孩子對某種知識和行為的學習狀態要優於其他年齡段。但對於識字來說,顯然並不太適用。難道孩子越長大,對於某些字的學習能力就會減弱?難道過了某個年紀,孩子就不會好好識字了嗎?要知道,很多難寫的字以及字的多義性都是在高年級才開始學習到的,而且探尋到了文字的美妙後,很多孩子是越學越覺得有趣的。

可以說,識字是一個持續成長工程,而對閱讀的興趣卻是打地基的根本教育。只有孩子對閱讀感興趣了,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後續的學習激情以及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升。這時不只是識字,對於其他更高難度的學習也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給孩子閱讀最好做到循序漸進,一開始時不要選擇字多圖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書籍。有實驗顯示,2—6歲孩子閱讀圖畫和文字時眼動注視次數比差異較大,孩子更多的是選擇注視圖畫,而不是文字。因此,選擇字數少的繪本作為閱讀的起步比較合適。成年人的閱讀習慣經常是看過就放一邊了,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多次給孩子閱讀同一本他感興趣的書,一來孩子因為熟悉內容,能減輕閱讀壓力;二來識字的過程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我們教孩子某個字,孩子就能馬上記住的,總得反覆來回指教幾遍才能學會。

摘自《1000天閱讀效應》

三、方法論:哪些技巧能夠幫助孩子高效識字?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拔苗助長和消極怠慢都不可取。父母們不必因為孩子錯過了所謂的識字敏感期就過分恐慌,也不要消極等待識字敏感期的到來而無所事事。

關注親子互動

有些父母害怕自己教不好,會選擇讓孩子看電視或平板裡的識字類課程自學。但其實這種人與電子的互動教學,比親子間的互動效果要弱。《養育的選擇》一書就提醒父母「謹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書中明確到,「和真人的互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更能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和情感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幫助孩子高效識字,父母們應避免假借於媒體的缺席教育,儘量抽出時間多多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

情景教學

可以嘗試跳出平面的互動方式,不僅指著某個字向孩子介紹字的意思,而是帶著孩子在情景實踐中學:比如我老公之前在教女兒「剁」這個字時,就帶著她到廚房看我剁肉剁菜,告訴她刀落到食物後的動作就是「剁」,因此這個字是刀字旁。而之所以讀duò,是因為刀撞擊砧板發出的聲音,跟「duo」的第四音很像。再比如教女兒「草」這個字的時候,老公也不是直接一筆一划按著手教的,而是帶孩子去公園的時候,告訴她那大片翠綠的植被就是「草」,「你看小草直挺挺的樣子,像不像草字頭『艹』?」這種情景實踐的立體式互動教學,就比拿著識字卡教要活潑有趣些,孩子也能記得牢。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重視理解能力

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到的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自己曾見過「讀完一篇中文文章,卻不理解講的是什麼的外國人,因為缺乏語感,缺乏對語言和生活的關係的認知,大腦無法處理字和字的關係,同一個字換成和另一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又不明白了。這種認識字卻無法理解一段文字所傳達意思的情況很常見。」這個案例其實更加說明了只讓孩子重複寫幾遍某個字,蓋住本子默寫得出來就完事了的識字方法毫無意義。但遺憾的是,我接觸到好多家長都是這種古板的教法。

這裡我分享一下自己教女兒「開」這個字的過程,供大家參考。「開」字就四畫,所以妞妞很快就會寫了。但我沒有就此停下來去教另外一個字。而是讓妞妞關注我打開門、掀開盒子、翻開書等三組動作,告訴她把關閉著的物品打開的這個動作狀態就叫「開」。然後我讓她做出一個「開」的動作,小屁孩很機靈地把電視按開了。接著我寫了一組詞「開心」。「心」這個字我之前教過,但跟「開」字組詞,妞妞就不理解了,「媽媽,心怎麼打得開?」我就舉例妞妞去外婆家,讓老人家開懷大笑的場景,「你逗外婆笑的時候,你的小心心是什麼感覺?」問完,我就見到了妞妞捂著心,笑得恍然大悟的表情。

要提高孩子對於字詞的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至少父母要有往這個方向去教學的意識:多些動作展示,少些照著資料念意思;多些貫通聯繫教,少些拆解單獨學。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了字義並學會舉一反三,他們才真正做到了「識字」。



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到,「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那麼極端,它沒有嚴格的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邊界定義。」對於所謂的「識字敏感期」也是一樣的,父母們不必對其畏手畏腳,不要以為孩子錯過了識字敏感期,後續的識字就跟不上了。

事實上,只要父母堅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孩子的「非正式識字體驗」並運用適當的識字教學方法,孩子即使一開始識字比其他小朋友慢,之後也會出於自身語言發展的紮實功底,以及理解力的厚積薄發而迎頭趕上。 所以,與其焦慮,多花些心思陪伴孩子有效識字更有意義。

相關焦點

  • 伊能靜演技被肯定,劉端端畏手畏腳,技不如人還是另有原因
    不過,科班出身的話劇演員劉端端畏手畏腳,到底是技不如人還是另有原因。 劉端端嚇壞了,感覺自己對不起靜姐,抱著這種心態演戲,自然就畏手畏腳了。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懦弱自卑,多與父母的「作為」有關,否認不了
    卻不知,無形中正是因為自己的某些「作為」,正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懦弱自卑、畏手畏腳的境地,否認不了的。父母有一方過於強勢,並且這一方在家裡更有話語權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性格比較強勢,並且這一方說話更具話語權,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也是這個人說了算,不管是孩子的學習還是生活,任何與孩子有關的事情,這個人都要介入。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HELLO MONTESSORI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容易,但養出自卑、懦弱、畏手畏腳的孩子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和命運都有影響很大,尤其下面這4種性格,很容易養出畏手畏腳、外強中乾、懦弱自卑的孩子。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源於父母的4種性格,很多人卻不在意。
  • 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怎麼辦?使用「馬太效應」,讓娃放開手腳
    ,質問她都害怕什麼,讓她大膽一點,可越是批評小甜小甜越是會變得膽小,做事情畏手畏腳。 孩子做事為什麼會畏手畏腳? 1、父母沒有給到孩子一定的權力 孩子做事之所以會畏手畏腳,是因為父母沒有放權給孩子,過度的管控孩子的事情。
  • 男生微信上會各種撩,為什麼見面後畏手畏腳了?
    我身邊就有一位,可謂是人群中的段子手,人群後的單身狗。給別人講怎麼撩妹,頭頭是道,自己在微信上也可以和女生聊的熱火朝天,和心愛的女生各種情話,但是到了喜歡的女生面前,卻張不開嘴,腦子一片空白。男生微信上會撩,為什麼見面後畏手畏腳了?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致家長:老師的畏手畏腳,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現在的網絡對老師的流言四起,老師做事情開始畏手畏腳。現在也有部分家長表面上配合老師,讓老師嚴厲管教,該打打該罵罵,但是老師一旦真的去管教自家孩子,又心疼不已,甚至有些家長去舉報老師,讓老師因為害怕丟了自己的工作,而不敢嚴肅批評學生,很多孩子也就仗著老師的這個心理,而更是肆意妄為。
  • 曾國藩平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敬畏,讓人慎獨,擁有同理心。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曾國藩認為,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
  • 心理學:「如果終其一生畏手畏腳,你會過的很無趣」20句醒腦的話,叫醒你
    7、如果你終其一生畏手畏腳,你會過的很無趣。8、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擁有的一切,因為她沒有自卑感。9、要活的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10、生命像流水,這些不快的事總要過去。如果註定一輩子這麼過,在不開心也沒有用。
  • (11月19日)本真性:焦慮與畏從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
    (11月19日)本真性:焦慮與畏從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18-11-16  瀏覽: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天命」,狹義上來說宗教信仰。中國人有敬畏鬼神的傳統,從無神論的角度上來看,就是一種精神依靠。在人生暮年的時候,找到一種信仰依賴,讓精神有附著之地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很多人害怕老去,害怕死亡。如果沒有信仰依賴,那麼後期人生處處都是畏懼。    孔子教我們畏懼,沒有畏懼不行。實際上中國歷史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宗教哲學。
  • 做事何須畏冷眼!「水果姐」貴州高校裡飆英語:你不學,別人在學
    也許你對做某些事時常憂慮想太多,不敢去做沒自信,畏手畏腳的。只知道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區、小世界裡面。或許生活單調但有規律,穩定滿足,然而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個旁人不好多說,得問一問自己的心,此心何屬,何地可容身,要往何處去。
  • 抓住孩子的識字敏感期,讓認字變得輕而易舉
    有時講完一本故事書,非要我把最後一頁寫給讀者的密密麻麻的字都念給她聽,並讓我教她識字。很早以前看育兒書就了解到,孩子的識字敏感期一般在四到六歲這樣,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早早教閨女認字。尤其是在孩子尚未對識字感興趣的時候,我不喜歡強行去教孩子過早地把心思放在學習文化知識上,怕因小失大。所謂的「因小失大」就是,家長太過焦慮,太早給孩子灌輸知識,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因為強行灌輸的知識孩子未必能夠接受,還很可能引發孩子的反感,進而把孩子的學習興趣都搞沒了。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行於大道,為施是畏
    "介然"就是堅定不動搖,又心有所不安的樣子)行於大道,為施是畏。(表面意思是:人在寬路上行走,容易左右斜走,S形前進。真正意思是:人的思維與"有無"一起活動,就是施行起來是有難處,容易左或右,容易彎曲走偏。"畏":通"隈",彎曲。"大道"是寬闊,是上天建造,是現成,是道之"有無"。比如瞌睡蟲來了,犟著不睡。吃飽了,還吃。
  • 以平等心接受魔王供養離怖畏神咒
    他言到:我等今者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供養故,為怖畏故,為誑他故,為財利故,為隨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偽,我等爾時當為是人除滅怖畏,說如是咒「踔枳 吒吒 羅踔枳 盧訶隷 摩訶盧訶隷 阿羅遮羅 多羅 莎訶」。
  • 【文化思想】錢穆先生:中國人的「畏」與「無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生命終有一內外之分,內則此心,外則此身。身體健康亦不可忽。內則為己,外則為天,畏則為一戒慎心。
  • 遊泳新手如何克服「畏水心理」?幾點小妙招教您輕鬆下水!
    可他就不能具體而系統的說出自己究竟是怎麼的學會的,這可能和他們的年齡有關,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來其實不太站得住腳,因為經過我自己的實驗,消耗的水量與遊泳技能的提高並不成正比!在我開始學習的時候,我真的相信我喝的水可以賺回遊泳池的費用。結果,我還是什麼也做不了!遊泳嘛,首先我們讀者朋友主要要克服的一點就是心裡的「畏水心理」!
  • 別對敏感期太敏感
    1自從「敏感期」的概念被提出來,無論是做兒童教育的老師,還是孩子家長,仿佛都能從某種程度上得到解脫。「敏感期」成為一個最簡單高效的,讓問答雙方都皆大歡喜的「正確答案」。老師被家長問到「半歲的寶寶為什麼總吃手?」的時候,與其解釋「這是孩子在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孩子最開始通過嘴來探索世界,他會用口去認識各種事物,包括自己的手與腳。
  • 孩子學前識字並不難!抓住識字敏感期,用這4個竅門教娃認字
    相信有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的識字量過少,而陷入到一種焦慮的情緒當中。別家的孩子都能自己捧起一本書慢慢讀了,自家孩子大字都不識幾個,更別說讓他安安靜靜地看書了。這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牢牢把握住孩子的「識字敏感期」,白白地讓孩子錯失了認字的好機會。
  • 抓住孩子「識字敏感期」,認字1000並不難!這3個方法父母快收藏
    相信有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的識字量過少,而陷入到一種焦慮的情緒當中。別家的孩子都能自己捧起一本書慢慢讀了,自家孩子大字都不識幾個,更別說讓他安安靜靜地看書了。這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牢牢把握住孩子的「識字敏感期」,白白地讓孩子錯失了認字的好機會。
  • 寶寶吃手吃腳撕紙敏感期,家長學會引導,讓孩子更聰明
    孩子的手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環境中的細菌和灰塵,放到嘴巴裡面,那就是直接吃細菌吃灰塵。孩子的腳也是容易到處亂碰。,會讓孩子很焦慮。這時候吃手或者吃腳,是為了滿足自己口腔的欲望,是孩子防止自己焦慮的方法。孩子在吃手吃腳的時候,內心會更平靜。內心平靜,孩子有安全感,有助於大腦神經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