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爸寶媽們來說,識字敏感期大概並不陌生。據說在某個年齡段內,孩子會特別樂意識字,而且記得特別快、特別牢。我見過一些父母非得到識字敏感期才開始教孩子識字,而在此之前對孩子識字環境的營造、識字意願的回應等都不怎麼重視。這種照本宣科式的培養,顯然漠視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對各種文字感興趣,也很喜歡翻書指指點點咿咿呀呀地,在這個時候父母卻不理會這種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要等到識字敏感期再行動,其實弊大於利。
事實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就指出,「如果父母相信有識字敏感期,消極等待它,相信在識字敏感期之前絕對不能教孩子識字,那麼這對孩子的發展會起到消極作用。兒童的發展是持續的,他們不會在所謂的識字敏感期突然一下子就開始識字,之前的非正式經歷會對他們有積極的幫助。」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硬要給他們各種字卡,教他們識字,確實不太現實。但這不是說,我們就呆坐著不採取任何行動。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能接觸到很多寫著字的物品,比如奶粉罐上的商標、牆上掛著的日曆、玩具包裝盒子上的說明、出去玩的時候看到的店鋪招牌等等。父母們可以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字指給孩子看,但最好不要用「這個是什麼字,那個是什麼字」等諸如此類的表述,因為如果孩子太小,他們聽不懂也記不住,根本沒效果。
我們可以「形」「字」相結合,讓孩子先對文字並不是簡單的凸凹方塊,而是有指代意思的符號這一概念有所意識。比如我們可以指讀日曆上「鼠」字,再指指旁邊的鼠生肖,告訴孩子這個「鼠」字代表了旁邊畫著的這個生肖圖案;又比如我們帶著孩子去逛超市,看見某個商品標籤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拿起某個商品,指著標籤上的字做介紹,「寶寶,你看,這個是奶—瓶,2—3—9—元。」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這種「在生活中逐步把聲音和文字對應起來,把物品和文字對應起來」的經歷,陳忻稱之為「非正式的識字體驗」。她指出,「研究發現,這種非正式的識字體驗越多,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將來讀寫能力的發展越好。」
到了所謂「識字敏感期」的時候,父母們可以開始選擇一些合適的書籍,為孩子朗讀。但在這個階段,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要比教孩子快速識字、增加識字庫重要得多。
敏感期一般是指在某個年齡區間,孩子對某種知識和行為的學習狀態要優於其他年齡段。但對於識字來說,顯然並不太適用。難道孩子越長大,對於某些字的學習能力就會減弱?難道過了某個年紀,孩子就不會好好識字了嗎?要知道,很多難寫的字以及字的多義性都是在高年級才開始學習到的,而且探尋到了文字的美妙後,很多孩子是越學越覺得有趣的。
可以說,識字是一個持續成長工程,而對閱讀的興趣卻是打地基的根本教育。只有孩子對閱讀感興趣了,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後續的學習激情以及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升。這時不只是識字,對於其他更高難度的學習也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給孩子閱讀最好做到循序漸進,一開始時不要選擇字多圖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書籍。有實驗顯示,2—6歲孩子閱讀圖畫和文字時眼動注視次數比差異較大,孩子更多的是選擇注視圖畫,而不是文字。因此,選擇字數少的繪本作為閱讀的起步比較合適。成年人的閱讀習慣經常是看過就放一邊了,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多次給孩子閱讀同一本他感興趣的書,一來孩子因為熟悉內容,能減輕閱讀壓力;二來識字的過程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我們教孩子某個字,孩子就能馬上記住的,總得反覆來回指教幾遍才能學會。
摘自《1000天閱讀效應》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拔苗助長和消極怠慢都不可取。父母們不必因為孩子錯過了所謂的識字敏感期就過分恐慌,也不要消極等待識字敏感期的到來而無所事事。
關注親子互動
有些父母害怕自己教不好,會選擇讓孩子看電視或平板裡的識字類課程自學。但其實這種人與電子的互動教學,比親子間的互動效果要弱。《養育的選擇》一書就提醒父母「謹慎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書中明確到,「和真人的互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更能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和情感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幫助孩子高效識字,父母們應避免假借於媒體的缺席教育,儘量抽出時間多多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
情景教學
可以嘗試跳出平面的互動方式,不僅指著某個字向孩子介紹字的意思,而是帶著孩子在情景實踐中學:比如我老公之前在教女兒「剁」這個字時,就帶著她到廚房看我剁肉剁菜,告訴她刀落到食物後的動作就是「剁」,因此這個字是刀字旁。而之所以讀duò,是因為刀撞擊砧板發出的聲音,跟「duo」的第四音很像。再比如教女兒「草」這個字的時候,老公也不是直接一筆一划按著手教的,而是帶孩子去公園的時候,告訴她那大片翠綠的植被就是「草」,「你看小草直挺挺的樣子,像不像草字頭『艹』?」這種情景實踐的立體式互動教學,就比拿著識字卡教要活潑有趣些,孩子也能記得牢。
圖/來源網絡,侵權刪
重視理解能力
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到的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自己曾見過「讀完一篇中文文章,卻不理解講的是什麼的外國人,因為缺乏語感,缺乏對語言和生活的關係的認知,大腦無法處理字和字的關係,同一個字換成和另一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又不明白了。這種認識字卻無法理解一段文字所傳達意思的情況很常見。」這個案例其實更加說明了只讓孩子重複寫幾遍某個字,蓋住本子默寫得出來就完事了的識字方法毫無意義。但遺憾的是,我接觸到好多家長都是這種古板的教法。
這裡我分享一下自己教女兒「開」這個字的過程,供大家參考。「開」字就四畫,所以妞妞很快就會寫了。但我沒有就此停下來去教另外一個字。而是讓妞妞關注我打開門、掀開盒子、翻開書等三組動作,告訴她把關閉著的物品打開的這個動作狀態就叫「開」。然後我讓她做出一個「開」的動作,小屁孩很機靈地把電視按開了。接著我寫了一組詞「開心」。「心」這個字我之前教過,但跟「開」字組詞,妞妞就不理解了,「媽媽,心怎麼打得開?」我就舉例妞妞去外婆家,讓老人家開懷大笑的場景,「你逗外婆笑的時候,你的小心心是什麼感覺?」問完,我就見到了妞妞捂著心,笑得恍然大悟的表情。
要提高孩子對於字詞的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但至少父母要有往這個方向去教學的意識:多些動作展示,少些照著資料念意思;多些貫通聯繫教,少些拆解單獨學。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了字義並學會舉一反三,他們才真正做到了「識字」。
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中提到,「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那麼極端,它沒有嚴格的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邊界定義。」對於所謂的「識字敏感期」也是一樣的,父母們不必對其畏手畏腳,不要以為孩子錯過了識字敏感期,後續的識字就跟不上了。
事實上,只要父母堅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孩子的「非正式識字體驗」並運用適當的識字教學方法,孩子即使一開始識字比其他小朋友慢,之後也會出於自身語言發展的紮實功底,以及理解力的厚積薄發而迎頭趕上。 所以,與其焦慮,多花些心思陪伴孩子有效識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