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底體檢「靈魂拷問」來了
體檢前中後都有注意事項體檢專家教你讀懂「健康信號」
又到年終體檢季。每次體檢後,拿到報告單總是一臉茫然。這些指標都是什麼意思?出現增生結節等異常要緊嗎?體檢前要注意什麼?繁雜的體檢項目中哪些適合自己?……最近,有市民向記者吐槽,年底體檢的項目和選擇更像是 「靈魂拷問」,令人充滿困惑,本期名醫會客廳邀請了青島市中心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張海英為大家答疑解惑。
生理期影響體檢嗎?
體檢案例①
今年35歲的白領劉青最近剛參加單位組織的體檢,她算好避開了自己生理期,那幾天也不再叫外賣,一連幾天吃的清湯寡水。 「現在大家都知道體檢前要空腹,所以我前一天晚上就沒吃飯,體檢結束了去好好吃了一頓。 」劉青笑著告訴記者。
張海英介紹,體檢中會採空腹血,通常是指清晨未進餐,距前一餐約8—12小時抽的血。 「進食後,血液中的多種物質成分均會呈現暫時性的變化,不能反映機體的真實情況。但是注意不要過度空腹,如18小時以上,某些檢驗可能也會有異常結果。 」如果驗血脂,那最好前2周還是保持平時的飲食習慣,且在餐後12小時採血。 「我們不建議在體檢前臨時改變生活習慣,建議在體檢前兩周保持正常生活,這樣能保證體檢結果與咱們本身身體狀況更為相符。其次,前一晚要清淡飲食,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不要飲酒抽菸,這些都會影響肝腎功能的結果準確性。 」張海英告訴記者。
另外,張海英提醒,體檢前三天不建議做太多運動,如長跑、遊泳、自行車比賽等,劇烈運動會導致轉氨酶異常,可能會對化驗結果影響較大。女性月經期體檢會影響結果準確性。合理的體檢時間應該是在月經乾淨後3—7天為宜。「女性經期處於持續性失血的狀態,同時內分泌和生理調節等方面也會有變化。 」因此,劉青的體檢時間段選擇是正確的。需要提醒女性朋友的是,參加CT/DR線檢查,不要穿著帶有金屬飾物或配件的衣服,孕婦及備孕者不可以做CT/DR檢查。如檢查盆腔的子宮及其附件、膀胱、前列腺等臟器時,檢查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檢查前2小時飲水1000毫升左右,檢查前2-4小時內不要小便。
體檢項目是不是越多越好?
體檢案例②
拿到單位發的體檢卡,小林看到裡面有十幾項內容,其中有一項是查血糖,她尋思著,自己30來歲就關注血糖是不是有點早了? 「我平時身體很好,即使孕期也沒有出現過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問題。 」但當準備送60歲的父母去體檢時,孝順的她卻想著項目越多越好,「給父母選了最全的體檢套餐。 」
「即使是20來歲的年輕人也不要掉以輕心,剛畢業走上社會,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需要注意傳染病的篩查,比如肝炎和結核,還要注重胸部X光的檢查。 」張海英介紹,而像小林這樣30來歲查血糖其實一點也不早。「現在糖尿病呈現年輕化、低齡化趨勢,建議30歲以上的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血糖檢查,而且不僅限於查一次空腹血糖,應該同時查一次餐後血糖,或做一次糖耐量試驗。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監測糖化血紅蛋白,這樣將更加準確。」年過40,就要更加重視心臟健康,特別是對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來說,定期檢查很有必要。中年人、有吸菸史的人員,也推薦進行肺部低劑量CT體檢,可早期發現肺部異常情況。
「而對於像小林父母這樣五六十歲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全面體檢項目,但也並非越多越好。 」張海英指出,50多歲的人經常覺得腿疼、抽筋,尤其是女性一般剛剛絕經,體檢最需要關注骨骼,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而對於這一年齡段經常應酬的中年男性,在做腸道體檢時,要更加注意腸息肉、慢性潰瘍等病變,防止這些小的病變發展成腫瘤。普通人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大便常規檢查,每兩到三年做一次腸鏡和胃鏡檢查。40歲以上,有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的高風險人群,應該每年都進行一次胃鏡和腸鏡檢查。
對於年過60的老年朋友來說,多少會選擇進行全面體檢,而不再是有所側重的檢查。提醒他們除了心腦血管、糖尿病、惡性腫瘤、腎損害、甲狀腺慢性疾病等大病的檢查,老年人還應該注意聽力和眼底病變的預防。查眼底,能及早發現老年性白內障、原發性青光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查眼底,還可以反映腦動脈是否硬化。
怎能不緊張,檢出結節危險嗎?
體檢案例③
12月初做完體檢,市民小薛拿到了體檢報告,大問題沒有,但報告裡大大小小的數據,還有「+」「-」讓她傻了眼。 「還查出結節,啥意思? 」小薛不禁有些緊張。
張海英分析,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部分數據異常先不必驚慌,體檢報告上的某些指標雖然超過了正常值,但還應綜合抽血結果、B超、心電圖等多項檢測及本人病史,才能有最終結論,不能光靠一個指標來確定。比如有些女同胞在體檢報告中發現,自己在尿常規檢測中發現尿液裡面含有白細胞,是可能患上尿路感染了嗎?但實際上,女性在月經期間或者月經前後進行尿常規檢測,尿液中是可能會含有白細胞。
「另外有很多結節都是良性的,按照醫囑注意生活習慣,定期複查,基本沒有太大問題。 」張海英介紹,肺部結節90%以上是良性的,這個結節影可能是既往肺炎、肺感染以及肺結核癒合後留下的疤痕,還有可能是炎性假瘤,而肺癌的比例很小。「但如果有『磨玻璃樣』結節要警惕,存在惡性病變的可能,這個時候要進行密切觀察。 」另外,甲狀腺結節96%以上是良性,但結節體積過大並有鈣化的要當心。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對身體沒有影響,但個別的體積過大可致呼吸困難也需擇期手術。「良性結節一年複查甲狀腺彩超一次,保證結節沒有快速增大,大多可以不用手術切除,也不用擔心惡變的可能。同樣,乳腺結節80%以上是良性的,通常無需用藥和治療。 」張海英介紹說。
體檢報告的用處很多,通過對比歷年體檢結果,觀察指標的動態變化,就可以及時發現病情的進展。例如B超檢查提示膽囊息肉一次比一次大,當息肉大於1cm,應趕在惡變前切除息肉。如果在體檢中發現一些危急值的情況,醫院通常會立即告知本人,安排就診住院。如發現疑似惡性腫瘤,一定要限期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和就醫治療。
【專家對話】
問:專門的「防癌體檢」是否有必要?
張海英:防癌體檢更多地關注癌症,普通體檢更多地關注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情況,側重點不一樣,目的不同。專業的防癌體檢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內容,首先就是病史的詢問,根據身體情況判斷患哪幾種癌症的可能性比較高,再針對性地檢查,然後才是體格檢查、血液檢查、大便常規、小便常規,還有影像學檢查等。其次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隨訪,防癌體檢是整體的,根據體檢結果制定一個個體化的防癌管理,這樣才是較完善的防癌體檢。
癌症有幾百種,不可能通過一次防癌體檢就把所有癌症都檢查出來,像胰腺癌、小腸惡性腫瘤,通過體檢很難發現。防癌體檢主要是把大部分常見的像肺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篩查出來,這些癌症佔了癌症的百之八九十。年齡和癌症發病有直接關係,像40歲以上的人癌症發病就開始上升,一般建議40歲以上的人定期做防癌體檢。還有一些合併慢性病、有家族性遺傳因素或者不良生活習慣,像吸菸或有B肝的人群也需要關注。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可可]
【來源:信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