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E說
通過【班級之聲】微欄目,我們希望帶您走進真實的交大安泰EMBA同學之間,聆聽這群業界精英之聲。
2019年7月28日,交大安泰EMBA「百家爭鳴」課程邀請到,人類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王傳超,為同學們進行《古基因組學重構人類起源、遷徙和演化歷史》授課。
以下為
2019級1班同學、上海博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鵬
整理的課程筆記
我是誰
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__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終極哲學命題之一,至今無公論。
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揭示人與靈長類之間隱約的關聯,在神創論與進化論之間引發無數爭論。拋開哲學與神學的前提,除了進化論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角度,又有外星起源等多種不同假說。而「知乎」上有個「熱鬧」的問題—「人類有沒有可能是被設計出來的?」,其最高的答案竟獲十八萬兩千贊,可見其熱度。
上周有幸在交大安泰聆聽EMBA選修課程之一,由復旦大學人類生物學博士,哈佛醫學院、德國馬普所博士後,廈門大學人類研究所所長,青年才俊王傳超教授講授的關於人類起源與遷徙的講座。王教授從人類基因組學的角度為我們描述了一條人類遷徙的線路圖。
01
我們來自哪裡?
簡而言之,來自非洲,只是走出非洲的路徑與時點不同。
約100-200萬年前,古人類首次走出非洲,北上進入歐洲、近東、直至現在的東亞地區,各地區發掘的古人類化石可以提供一定佐證,並形成「多地區起源說」。
然而,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百萬年前的古人類確實曾到達各地區,但至晚在5-10萬年前因各種原因普遍滅絕,即百萬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類並非我們的直系祖先,而我們真正的祖先在約20-30萬年前由非洲演化而來,並在5萬多年前再次從非洲出發,陸續來到近東、東亞、東南亞、澳洲乃至美洲,主要證據源於人類男性Y染色體及女性線粒體譜系以及古今人群全基因組的證據。
尼安德特人是最知名的古人類分支之一。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其與現代人類的祖先的往來密切,5萬年前從非洲不斷走出的現代智人不斷與尼安德特人發生溝通、交流、衝突,直到近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被現代智人徹底消滅、取代。
基因組學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尼安德特人與歐洲人有過雜交混血,現代亞洲人的基因片段上也有體現,表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祖先曾有基因交流,但未發現現代非洲人與尼安德特人有明顯的基因交流,此亦側面說明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走出非洲時與尼安德特人有基因交流,而留在非洲的當代非洲人則因無法遇到尼安德特人而不含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跡。
02
走出非洲之後
我們去了哪裡?
答案是非常明確的。
人類基因組學和人類考古學的研究均表明,我們的祖先陸續抵達歐洲、近東、歐亞草原、南亞,又陸續進入了南亞、東南亞、東亞、大洋洲、乃至美洲,消滅、取代或者融合了當地古人類,直至遍布幾乎整個地球,繁衍出70億後代,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然而,過程極其漫長、艱難,甚至血腥。
在歐洲,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祖先的混血發生在約49000年至54000年前,而歐洲人與亞洲人分化發生則發生在45000年前左右。作為佐證,四萬年前北京田園洞人DNA片段已屬於亞洲人。
歐洲幾乎可以看作一座DNA熔爐,8000年前的歐洲人群的基因差別極大,但現在差別極小。
8000年前,近東兩河流域的農業人群(淺膚色、深色頭髮、棕色瞳孔)向西進入歐洲,開始基因混合,替換歐洲原始採集狩獵人群,而波羅的海沿岸的漏鬥頸陶文化人群雖然一度抵抗住了農業人群的基因替換,但最終仍被替代。農業人群的擴張不但給歐洲帶去了農業技術,還帶去了乳糖酶代謝基因突變。
歐洲早期的東部採獵人群和高加索採獵人群混合,進入歐亞草原,成為青銅時代早中期草原遊牧人群的主體。同時,這些遊牧人群又向西擴張湧入歐洲,為現代歐洲人群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DNA。
阿爾泰山地區的青銅時代中晚期的古代人群裡則融合了歐洲與東亞的DNA基因,雙方在阿爾泰山地區發生了諸多衝突、交流和融合,阿爾泰山至今也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地理分界之一。
在東亞,大致路線可分為兩支,一支進入印度、大洋洲;一支進入中國,其中中國又分南北兩支分支,南分支進入長江流域,進而進入越南等地;北分支進入黃河流域(農耕文明),進而進入北方草原及我國東北地區。近兩千年來,隨著歷史朝代更替,東亞各民族進一步發生遺傳交融。
印度地區的所謂雅利安人群則來自青銅時代歐亞草原遊牧人群,其中印度種姓制度下的所謂貴族血統包含更多的遊牧人群血統,在基因研究上卻可以得到佐證,而中國天山北麓石人子溝2200年前的古人也包含青銅時代早期歐亞草原人群的特徵。
在美洲,關於美洲人的起源有諸多假說。事實上,一萬年前美洲已有古人類文化—克洛維斯文化,而基因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地區兩萬年前貝加爾湖旁邊的古人的基因組與美洲原住民人群相近,貝加爾湖的古人為美洲原住民貢獻了40%的DNA,而東亞人群的祖先則貢獻了另外60%,即某種意義上而言,所謂「白令海峽假說」在一定程度上被基因學研究所證明,即大約1.5-2萬年前的末次冰川時渡過白令海峽,形成古美洲人群,所以印第安人的東方特徵面孔實際事出有因。
03
基因融合
帶給了我們什麼?
基因融合除了帶來了70億之巨的人口、多樣的民族與燦爛的人類文化以外,在很多看不見的地方也有巨大影響。
走出非洲後,我們的祖先通過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可以更好地適應歐亞地區的新環境,彌補自身遺傳多樣性的不足,包括膚色、紫外線輻射、葉酸代謝等。
以高海拔地區人群與低海拔地區人群的差異為例,比較現代藏族人與現代北京人的基因之後,確認某些基因突變有利於適應高海拔地區缺氧環境,而該部分基因涉及到胚胎心臟發育、防止心衰,對於穩定嬰兒及成人心臟健康有重要作用。
然而,古人類基因之間交流也給現代人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包括抑鬱症、尼古丁成癮性、血栓形成、尿道功能失常、營養失衡等則與尼安德特人有一定關聯。
通過王教授的講授,我們了解到持續百萬年的基因融合方有今日人類世界的豐富多彩。某種意義上,基於交大安泰的平臺的,EMBA同學與校友之間的智慧交流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提升、豐富自身的重要力量。如開學時孟憲忠教授在「企業家精神」的課堂上所常常引用的—我們交流交流,交流、融匯、貫通之後,更顯SJTUer之本色。
李鵬,EMBA19級1班
上海博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長期從事公司與投資併購法律業務,曾欲學醫、並有志於遺傳學研究,喜愛攝影。然一遇法學誤終身,只好作為興趣涉獵諸如醫學、遺傳學、人類學、考古學及歷史學等以吃瓜解渴,特撰此小文,以饗讀者。
更多資訊
可關注「 上海交大安泰EMBA2019級1班」公眾號獲取
2019 EMBA 新版課程體系簡介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則站在當下的時代向前看,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愈加變幻莫測,國內市場日趨成熟和飽和,國際市場充斥著各種變革和挑戰。只有抓住機遇,自我賦能,銳意創新,建立長期可持續成長的新驅動力,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及中國企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商學院教育則肩負著紮根中國管理實踐,完善世界管理理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使命。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EMBA以培養創新領導力為主線,依託百年交大的厚重積澱,因應環境變化,革新課程體系。宏觀經濟、商業決策、管理實務、交大特色、國際課程和百家爭鳴等模塊,既層層推進,又縱橫交錯,相輔相成。其中交大特色模塊包含三大整合項目、六+:「創新+,網際網路+,金融+,人文+,智能+,行業+」。同時,匠心獨具地延展出體現大學多學科融合優勢的「百家爭鳴模塊」。通過獨具特色的課程,大師級的教授,為學員重構面向未來的知識圖譜、商業智慧和思想維度。
徵稿啟事
書寫交大,記錄人生
不知不覺,交大安泰EMBA公眾號已經在小夥伴們的微信訂閱號列表中,度過了7年多的歲月。這7年裡,感謝大家的陪伴。我們也發現交大人的生活,在不同人的眼裡有著不一樣的美好。為此,我們決定面向交大安泰EMBA全體班級、全體師生(包括校友)徵集稿件。
徵稿說明:
1、字數:建議字數2000-5000字
2、題材:建議有關EMBA學習感悟,也可是自己個人生活隨筆
3、形式:標題+正文內容+配圖(2-5張)+班級+姓名
4、投稿地址:wenjiao122@sjtu.edu.cn
一經錄用,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您,並贈送一份交大安泰EMBA定製感恩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