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上一篇《Optane P4800X比快閃記憶體寫快3倍,殺手應用在哪裡?》中我有遺漏的要點,並且周末時間有限分析得不夠透徹,故有必要就Optane SSD的延時再寫點東西。
之前我只講了Optane P4800X的典型讀/寫延時小於10μs,這裡的「typical」具體是指什麼條件我會在下文中解釋。
而這次要談的是QoS延時——4KB(KiB,4096位元組)塊大小、隊列深度(QD)16、99.999%的讀/寫IO延時不超過150/200μs。我們知道最小延時看看就好,那麼除了平均延時之外,按照目前的行業慣例,在一定QoS範圍內的延時比最大值更有實際意義。
這個0.15/0.2ms(換算得來)比NAND快閃記憶體SSD的優勢有多大呢?我們先來看看另一款產品的性能規格。
與希捷硬碟重名的WD Skyhawk SSD
前不久,被威騰電子收購的SanDisk發布了一個名為Skyhawk的低端系列企業級PCIe SSD,這一點從它的帶寬、IOPS性能上也能看出來。與大多數SSD標註最低延時不同的是,它列出的是4KiB、QD32下的平均讀寫延時。由於企業存儲應用中SSD面對的多是並發訪問,個人感覺高隊列深度下的延時應該比QD=1那些「漂亮」數字參考價值更大。
根據電梯算法原理,從HDD硬碟時代起就有通過增加隊列深度來提高IOPS性能的方法,代價就是延時成反比翻倍提高。SSD在也有類似的情況,後面我會給大家列出一些資料來參考。
具體到上面的數字,我們看到Skyhawk中表現最好的Ultra 1600GB讀/寫延時為125/351μs,注意這是平均值。如果QoS延時肯定還要高很多,所以不適合與Optane P4800X直接對比,下文中我還會列出Intel P3700的更多參數。另外我還注意到,調大OP(超量分配)之後的Ultra系列SSD延時表現比Standard更好;至於小容量點表現較好是不是因為SSD控制器的通道數不夠多啊?
扯點題外話,Skyhawk讓我想起去年希捷發布過一個監控硬碟也叫這名字。當然WD不是故意去碰這個瓷,因為早先他們收購過一家快閃記憶體系統廠商Skyera,Skyhawk曾經是這公司旗下的產品,也可能註冊過商標重新拿出來利用吧。
而希捷的那個Skyhawk監控硬碟,我想起接近20年前,曾經有一個低端系列的5400轉SCSI硬碟——捷鷹(Hawk)。當時還沒推出ATA版本的7200轉Barracuda(酷魚)定位就比它高。
50針全高SCSI硬碟,這張圖放在文中是不是有點不和諧:)
在網上搜了一下懷舊照片,希捷捷鷹(Hawk)HDD並不全是像上面這樣的「厚盤」,也有1英寸半高的型號。而在我的記憶中只剩下盤貼上那隻老鷹,還有中關村電子世界二樓偉仕公司(當年希捷硬碟總代)櫃檯寫出的宣傳牌了。
3D XPoint vs. 快閃記憶體SSD延時對比分析
前一篇中說過Intel SSD標稱的20μs延時是順序讀寫,隨機訪問的讀/寫延時為115/25μs,顯然寫I/O還是進入了DRAM緩存裡。
所謂「典型」測試的條件就是4KB傳輸大小、隊列深度=1;並且應該是FOB(開箱)性能,這個壓力沒有使SSD的快閃記憶體達到「穩態」。
相比之下,Optane P4800X小於10μs的延時沒有標註順序還是隨機,暫且按照後者來看吧。Intel曾經宣傳過「3D XPoint在很低的隊列深度下就能達到接近峰值性能」(詳見《從技術到應用:揭開3D XPoint Memory迷霧》一文),那麼QD=1的延時比Flash快閃記憶體低10倍也是正常的。
註:上表的測試條件包括4KB隨機工作負載,整盤測試範圍(full LBA)和SSD達到穩態性能等。
在Intel現有數據中心SSD的資料中,我只找到了99%和99.99%兩種QoS,以及QD=1、QD=128的延時數字。與Optane P4800X的QoS對比用99.9%那組相對還接近一些吧。
同時我發現P3700 NVMe SSD在QoS 99%時的寫延時比較典型,怎麼講呢?就是0.09和11ms這兩個數值恰好與隊列深度的倍數十分接近,這樣我是否可以推算出QD=16時的延時為1.44ms(0.09x16)左右呢?如果可行的話,OptaneP4800X在QoS 99.999%的寫延時也要比它好7倍還多。
P3700 QoS 99.99% QD=1的寫延時為2ms,在這種不對等的比較中,3D XPoint做為吃虧的一方仍然領先快閃記憶體十倍。
P3700 QoS 99.99% QD=16的讀延時,如果不出意外應該在4-5ms之間,Optane P4800X要勝出幾十倍了。
在Tom's Hardware網站上公布的450GB SSD(Intel DC P3520)QD16的99.99%讀/寫延時在1.976/6.752 ms以內,與我在上面分析的依據基本相符。由於目前看到的公開數據有限,討論不夠嚴謹之處還望大家諒解!
參考
《Intel's 3D XPoint-Powered Optane DC P4800X 'Cold Stream' NVMe SSDLeaks》
http://www.tomshardware.co.uk/wire-protocol-implementation-security-audit,news-54826.html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何組織機構無關,如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歡迎在留言中批評指正。進一步交流技術,可以加我的QQ/微信:490834312。如果您想在這個公眾號上分享自己的技術乾貨,也歡迎聯繫我:)
尊重知識,轉載時請保留全文,並包括本行及如下二維碼。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企業存儲技術》微信公眾號:huangliang_storage
長按二維碼可直接識別關注
歷史文章匯總(傳送門):http://chuansong.me/account/huangliang_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