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師為本。一所大學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一代代教師的辛勤耕耘。今日適逢教師節,我們從南理工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的經歷中擷取軼事若干,輯為此文。篇幅所限,任新民、肖學忠、於道文、鮑廷鈺、許哨子等一批功勳卓著的專家學者都沒能涉及。
南理工幸有大師巨擘。他們或嚴謹認真好學不倦,或幽默風趣平易近人。向新中國第一代國防科技教育工作者致敬,向南理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致敬。祝願老師們節日快樂,平安幸福!
祝榆生(1918-2014)
99式主戰坦克總設計師,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曾任哈軍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問而求學,祝榆生喜歡問,虛心地向教師們甚至學生們請教。哈軍工火箭彈專業一期畢業後,留在二系從事教務工作的謝繼光回憶說,有一次祝榆生見到他就問:「什麼是馬赫數?」謝繼光說,這就是祝榆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方法。
祝老在家中讀書
馮纘剛說,祝老不但平易近人,而且平等待人,能聽取不同意見。即使是年輕教師,他也虛心求教,在討論時他的談話方式很多都是「這個行不行、那個行不行」這樣的問題,而不是「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怎麼辦」這種命令式的語氣。所以在工作上他雖然要求非常嚴格,但大家都非常滿意,也很尊重他。
參加華東軍區模範代表會議時的祝榆生。祝老在抗戰時先後在蘇北魯南參加過30餘次戰鬥。
祝老精力非常充沛,「整天都在幹。白天到處跑,晚上下苦功,熬夜到幾點都不知道。包括出差都是如此」。與他一起出差的老師們都說,他晚上精神十足,「一個勁地與我們談,我們都困得不行」,他很早就提出了「雷射測距」、「火控制導」這樣的問題了。其實,祝榆生平時話不多,但一討論科技問題就滔滔不絕,還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一眼就能看出問題的實質。
2009年國慶閱兵時的99式坦克。祝老是99式坦克的總設計師。
沈正功(1910-1995)
機械與火炮專家,在南理工從事教務工作三十餘年。
沈正功
沈正功是學院(指哈軍工)教材編審委員會的成員,二系名詞確定組的組長。他對教授教師們編寫的講稿、編譯的教材都認真審核,逐句對照原文核對校正。劉國祥擔任火炮專業引進教材的筆譯,譯文由沈老審校定稿。
1953年調入哈軍工從事外語翻譯與教學工作的王貴林回憶說:「我初次看到沈老對譯文的改稿,真是嚇了一跳,改的部分密密麻麻,幾乎面目全非,所剩完整的句子幾乎難見。劉國祥在筆譯科技教材的譯員中,文字功底還是首屈一指的。沈老改得嚴格認真,行文簡潔,語句精煉,尤其是對前言、緒論、結論,更是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浦發(1917-2002)
彈道專家,哈軍工彈道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炮兵工程學院外彈道教研室主任、教授,華東工學院彈道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浦發
「浦老師在教學中講解問題形象生動。又一次在給我們講風對彈丸飛行的影響時,為了說明順風使彈丸飛得遠,不是因為風把彈丸吹遠了,而是因為彈丸與空氣的相對速度與無風時不同,這是一個容易誤解的概念。就請一位學員到講臺前和他一起跑,一個人模仿風,一個人模仿彈丸。他二人反覆跑了多次,一面跑,一面講,直到大家懂了為止,這時他已是滿頭大汗了。」
——趙潤貴《我師軼事》
1981年,浦發在試驗場
王璆(1932-2009)
教授,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數學專業學科的創建者。
王璆
王璆(qiú)的學生們拿一些題目去求教他,他能立即告訴學生這是哪本書第幾頁上的。即使對內容如此熟悉,王璆還是堅持「在臨上課前一天,必須邊想邊寫地默講一遍」,以檢查課堂講授中思路有無不清,邏輯有無混亂或不當之處,考慮關鍵之處如何突破,語言何處還不夠精煉,是否要更換更好的比喻,等等。
王璆也非常注意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一些結合實際的自編題來使課堂氣氛相對活潑。比如,講充分必要條件時,用「馬有四條腿,有四條腿的不一定是馬」作比喻;講完行列式的性質後,編了一道題,讓同學們計算
題目寫出,大家會心大笑,因為這四個數字就是聽課這四個班級的班號。
崔正翔回憶說:「那時學校裡的教授很少,學生見到教授總望而生畏、縮手縮腳或卻步不前。但對王璆教授則不然,課間或課後,學生會圍著王老師切磋教學、談天說地——談國家大事,談時事新聞,談足球賽事,談《姿三四郎》(81年熱播的日本電視劇)。師生關係融洽無間。」
1953年,王璆從復旦調到哈軍工。臨行前,蘇步青、陳建功專門與他合影,以示歡送。
另有趣事一則,受條件所限,沒能查到其中教授的名字:
「華工有化學合成專業,新生入校後,得知為火炸藥研製,皆恐,大多要求改換專業,更有不辭而退者。化工學院某教授聞之,於首堂課上,全身纏滿塑料導爆索,一經激發點燃,頓時管內火舌閃閃,上下亂竄,如亮箭穿身,如金蛇狂舞。學生眼花繚亂,一時講臺上幾乎不見老師,但見烈焰騰騰……既畢,學生驚駭之餘,教授毫髮無損,仍談笑如常……學生恐懼心理遂也煙消雲散。」
——王子淳《金蛇狂舞》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給我們上過課的老師已經多的數不清,好多連名字長相都已忘記,好多上過課後就再無聯繫。但他們卻曾在那時,用諄諄教誨,塑造著我們的靈魂。
那就趁著今天這個節日,找尋你記憶深處的老師,為他 / 她輕輕地送上祝福和感謝吧。
《弘毅——新中國第一代國防科技教育工作者傳奇》,李翬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孝陵衛營房漫話》,王虹鈰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策劃 新媒體研究會
編輯 新媒體研究會 王傑瑞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