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奧斯卡提名名單中,由瑞士和法國合拍的定格動畫《西葫蘆的生活》(簡稱《西葫蘆》)入選最佳動畫長片角逐。它的對手是《魔弦傳說》、《海洋奇緣》、《紅海龜》、《瘋狂動物城》這些全球範圍內的人氣作品。
動畫以失孤少年「西葫蘆」的視角展開,講述他融入孤兒院的生活,並在同病相憐的小夥伴身上重拾溫情的故事。本片自上映以來就贏得各方關注,不僅在爛番茄上獲得100%的好評率,Metacritic上獲得85分,IMDb上也獲得8分;共斬獲10個獎項、17次提名的成績成為動畫界不可忽視的一部佳作。雖然比起8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近400萬美元的票房收益有些乏力,但就其影響力與口碑來說,也可能成為「衝奧」徵程中的一匹黑馬。
劇情 兒童和成人都是目標觀眾
《西葫蘆的生活》是一部由法國和瑞士兩國合拍的定格動畫,取材於法國作家吉爾·帕裡斯的小說《一個西葫蘆的自傳》,是導演克勞德·巴拉斯的首部動畫長片電影,劇本由執導過《假小子》的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與克勞德共同執筆。
電影中,西葫蘆並不是俗稱的蔬菜,而是酗酒的母親有天心血來潮給自己兒子取的外號。但這個勇敢的小男孩不僅不反感,反倒是非常喜歡。在母親莫名消失後,9歲的西葫蘆被送到福利院生活。他開始試圖在陌生且存在敵意的環境中尋求自己的立足點,在「痞孩子」西蒙的幫助下,他逐漸學會了信任、分享,發現了友愛、愛情,最終開始結識新朋友,在陌生的環境中建立了一個新家庭。
克勞德觀看了瑟琳的《假小子》後,了解到她對兒童題材的興趣,於是在坎城電影節期間與瑟琳進行了接觸。面對如此獨特的動畫題材,瑟琳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在她看來,《西葫蘆》在講述生活殘酷時,既非常傳統也非常現代,就像是一部「不總是美好現實」的編年史,「這是一部孤兒了解到在自己想像或者選擇的家庭裡可以得到愛的故事,電影也適合所有觀眾群。雖然它是為孩子們精心打造的作品,但我們相信觀眾的理解力,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都能喜歡。」正如瑟琳所說,電影的主角雖是孩童,但受虐孩童的題材卻也深刻地吸引著成年人的深思。電影真誠地反映了生活事實,既不會迎合大眾,也不會讓內容傷害到更年輕的觀眾。
製作 每天只拍「三秒鐘」畫面
導演克勞德至今創作過5部動畫短片,有4部都是以人偶動畫(用黏木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演出動畫)來製作,只有處女作《Banquise》是2D動畫。初次執導動畫長片,克勞德依舊堅持運用自己擅長的定格動畫的方式。
影片中的人物、布景分別用木偶和橡皮泥製作,結合了傳統工藝和最新技術。製作的精良還體現在主創們「分秒必爭」,負責製片的「藍色精靈工作室」匯集了百餘位動畫專業人士參與拍攝,每天最多只能拍攝三秒鐘的畫面,電影共拍攝了18個月。
大量耗時的模型製作,讓影片除了故事之外還有更值得關注的細節:西葫蘆的鼻子被做成軟可樂糖,痞孩子西蒙身上穿著紅色骷髏衛衣與卷邊牛仔褲,女孩愛麗絲大大的紅框眼鏡……每個角色的造型與裝扮都極為藝術地彰顯了其心情與所處的境況。影片的英文配音陣容也不俗,《一個人的地球》的威爾·福特、《龍華少年隊》的尼克·奧弗曼、《朱諾》的艾倫·佩姬等加盟其中,為動畫的聲音添彩。
近年來,「定格動畫」最受矚目的一次是由鬼才導演查爾曼執導的《失常》,該片曾在2015年橫掃各大電影節。今年,同為定格動畫的《西葫蘆》也名聲鵲起,不僅在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競賽上首映大熱,還一舉拿下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國際動畫節——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並獲得「動畫奧斯卡」安妮獎的獨立製作動畫長片、最佳導演等三個獎項的提名,大有追趕《失常》的趨勢。
【導演談】
Q:製作《西葫蘆》前前後後花了你近十年的時間,對你來說,這部動畫有哪些特別意義?
克勞德·巴拉斯:西葫蘆一直以為這個世界上自己是一個人,他沒有為新生活中碰到的事物——例如墜入愛河、靠譜的朋友——感到幸福,將這些快樂感作為可能的依靠。影片是為了了解並撫慰受虐的兒童,無論他們是否熬過了內心的傷痛,他們需要找到依靠。雖然這是個簡單的命題,但在我看來必須要傳遞下去。這絕不僅僅是一部兒童動畫,而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視野——怎樣聰明地在成人世界裡生活。
Q:電影在最初上映時就受到了如潮的好評,當時自己有什麼體會?
克勞德·巴拉斯:收到反饋時我真的非常感動,孩子們覺得在電影裡找到了他們會在生活中看見的人和事物,最感人的是聽到一個很小的孩子告訴我,「我很幸運自己有一個家庭」,相信這部動畫讓不少孩子讀懂了家與成長的意義。
Q:最開始西葫蘆是黑色的頭髮,後來又變成了藍色,為什麼做這個設計?拍攝過程中哪些地方需要費很多心思?
克勞德·巴拉斯:原著是可以很好適應電影的,兩者是可以相互改編和交融的。在書裡,西葫蘆總是愛談到天空,所以我們用藍色的頭髮來致敬原著。這部動畫可以說是大量依靠手工製作,雖然有一些地方會在綠幕前拍攝,也會運用一些電腦技術,但每個細節、人偶製作、道具採用都是以最原本滋味在鏡頭前展示的。
撰文/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