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海峰, 1959年9月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現泉州市泉港區)。1977年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1988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歷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考試研究中心主任,現為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13位文科資深教授之一,兼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1977 年恢復高考是一個大事件,是改寫中國歷史的大事件。恢復高考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宣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代的到來,成為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成為全國思想解放的先導,也是改革開放的先聲。中國教育和全社會從此由亂轉治,其重大意義再怎麼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恢復高考制度有以考促學的功能,能夠保證高校新生的質量,加快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例如,恢復高考的當年,福建省文科的語文試卷有這樣的一道 2 分的填充題:「《紅樓夢》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朝的著名小說家。」如果是現在,大概連小學高年級學生都能答出這道題,但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 1977 年的高考這麼淺顯的題目,還有不少考生答不上來。然而,恢復高考兩三年後,高考試題的難度已大大增加,考生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復和提高。恢復高考,讓「文化大革命」期間廣泛流行的「讀書無用論」一掃而空,大家都開始信奉知識就是力量。考試制度通過才學來選拔人才,會導致形成青少年一心向學的風尚。科舉時代,「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因此人們都明白「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的道理。在高考時代,大家也看到周圍不少學子不是靠父輩的身份或關係得以升學,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刻苦攻讀來改變命運。因此高考能催人奮進、培養一種不畏困難的拼搏精神。
恢復高考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而且具有戲劇性、故事性,因而過程激動人心,追憶引人入勝。它已經成為走入歷史的永久記憶,但是有些記憶或傳說並不夠準確。雖然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去今不遠,但是關於恢復高考的具體過程和一些細節,不同的人回憶有多種說法,有的還互為矛盾。例如,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教工作座談會地點是在人民大會堂江西廳,還是四川廳,抑或臺灣廳?查全性在向鄧小平建言前一晚到底是否受到劉道玉的提示?溫元凱是否為建議恢復高考者?當年是否真的動用印製《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來印製高考試卷?等等,這都需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每一個 77 級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高考故事,因此有成千上萬個當年參加高考金榜題名歷程的個體回憶,還結集出版或印製了許多回憶文集。學界也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也有相關的論文集。然而,至今尚無一本研究恢復高考的專著。現在,陳侃章所著《冬季裡的春闈——1977 年恢復高考紀實》一書終於面世,其價值不言而喻。此書比較全面系統地梳理恢復高考的史實,基本上講清了恢復高考的來龍去脈,同時也糾正了一些誤傳。例如,作者發現對科教工作座談會的敘述,相關書籍有不少牴牾,大多是回憶失誤或採寫者不慎引起,導致其後許多書籍和文章踵之原錯,以訛傳訛,於是做了認真的梳理辨正和史實復原,讓人們得以認識科教工作座談會的原貌。又如對鄧小平在恢復高考中的作用,有流傳甚廣的網絡文章說恢復高考不是鄧小平拍板決策,本書也對之加以辯駁,釐清恢復高考過程中鄧小平與華國鋒的定位和作用,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全書涉及面廣,對恢復高考的許多方面考證和論說相當細緻,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的好書。
作者陳侃章於 1977 年考入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歷史系,對恢復高考有親身的感受。77 級大學生大多對自己參加高考的經歷刻骨銘心,對高考改變命運的體會尤為深刻,遇到同為 77 級大學生的人往往有一種親切感,有如科舉時代同榜中舉或進士登科的同年。因此,我自與作者往來之後,都稱其為同年。對 1977、1978 級大學生群體,我曾於 2012 年 7 月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77、78 級大學生的命運與作為》一文,之後廣為流傳。侃章同年 2015 年 3 月在《文匯讀書周報》上發表《77 級、78 級大學生的歷史履痕》,也廣受好評。2017 年,曾有出版社找我,希望我撰寫或編出一本有關77、78 級大學生群體的著作,我廣泛搜羅了相關文章,比較各種同類文章,應該說還是我與侃章同年這兩篇比較全面系統和有分量。由於這兩文流傳較廣,網絡上對這兩篇文章多有抄襲者,例如有一篇《77、78 級大學生:一個時代的符號》,就基本上是將我們兩篇文章糅合在一起,署名不斷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在不同的公眾號推送,進而在多個網站和微信圈反覆傳播,甚至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大多數讀者都搞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誰了。就智慧財產權受損這一點而言,我與侃章同年也是感同身受。
「春闈」是科舉術語,特指科舉時代春天舉辦的省試或會試。作者借用這一專有詞彙,來指稱中國高考史上唯一在冬季舉辦的高考。因為 1977 年的冬季,譜寫了中國人才選拔史上「春天的故事」,而且這次考試如此重要,堪與科舉會試相比,所以用「春闈」來形容頗為合適和典雅。這本書不是按學術著作來寫,但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講求史實的準確;也不是報告文學的寫法,但搜集了鮮活的案例,講求文字的生動,體裁別具一格。因此,本書既有真實性,也有可讀性。作為 77 級同年,作為考試研究者,樂見此書的面世。與作者惺惺相惜,特此為序。
本文由劉海峰先生授權在「新越絕書」微信平臺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