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2020-12-14 物理佬

恢復高考後的77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第一、77級沒有應高中應屆生,78級只有10%左右的應屆生,這些同學是真正的工農兵大學生

1、據彭澎2017713發表在《南方都市》「我的高考」一文載:

77級高考是1977年的11-12月,由於是冬季考試,實際上是1978年的春季入學。而78級是1978年夏季7月份高考,秋季入學。這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77級與78級是同年入學。而且,由於77級高考時,77屆高中生已經畢業,結果導致77級是唯一一屆沒有在校應屆生考試的高考。正因為這樣,78屆高中生也成為唯一一屆在校參加兩次高考的高中生。」

77級、78級高考時是沒有什麼複習班和重點班的。由於78屆高中生是第一屆真正面對高考的應屆生,在其中優選一批高一學生(那時高中是兩年)提前參加77級高考後,學校就按文理兩科把高二學生分成了兩種類型的班。

我當時在重慶第21中學,高一時參加了77級高考。由於非應屆生高考,高考成績必須高出錄取線20分以上才能被錄取,因此剛上錄取線的我沒有能提前畢業。回頭來看,也應該慶幸,如果提前上大學可能不會是重點大學。當時提前在高一上大學的全校沒幾人。」

「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牛叉,是真正的「工農兵大學生」!有的來自工廠,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解放軍;有的工農兵都幹過,有的是老師,有的進校前已經是領導幹部……總之,在這種老同學面前,沒有什麼社會經驗的應屆生是沒有任何優勢的。我這才發現,如果考理工科情況會好一些,大多數「工農兵」應對文科考試的能力比應對理工科要強得多,在廣闊天地裡,這些有準備的人並沒有閒著,而要補上理工科就沒那麼容易。」

「當然,後來發現,這也是一種壓力和氛圍,使自己迅速成長。但回過頭來看,也使我以及10%左右的應屆生過早失去了應有的青春。那時,像我所在的大學,女生僅10%左右,而且全班沒一個女生比我小,班上沒有應屆女生。因此,談情說愛是沒有我的份的。甚至後來有新生入學,搶得先機的也是那些老同學中的「老手」!」

2、據王徵國《話說咱們工農兵學員》

「在嚴格意義上,19771978那幾屆恢復高考初期入學的大學生也是工農兵學員(儘管他們被蠱惑而不願承認),他們甚至嘲笑為之授課或擔任輔導員的留校工農兵學員,總想割斷與「工農兵」這種不可或缺的聯繫。但我要鄭重地告訴他們:只有真正從高中畢業生中錄取的大學生,才不算是工農兵學員,他們與工農兵學員有著天然的聯繫。只有實踐才是檢驗工農兵學員的唯一標準,歷史已經證明了那段教育嘗試的成功,由不得當時持偏見者去任意宰割或狂妄抹煞」

第二、當年有老三屆學生和1971年起的高中畢業生和與之相當的文化水平的考生參加了77年、78年高考

1.老三屆是指我國1966年在校的1966屆、1967屆、1968屆三屆初、高中學生。在我所處地區,在校就讀的老三屆學生最遲於1970年全部高中畢業。1966年六年級小學畢業的學生,有在讀的於1971年高中畢業。到1977年恢復高考時,除了老三屆學生還有七屆高中畢業生和與之相當的文化水平的考生參加了77年高考。

全國的知識青年紛紛報名參加,這批人中最大的已經三十六七歲,最小的只有十三、四歲。

最終參加高考的考生共有570多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1977級於1978年春入學。

2.除了以上考生外,1978年就有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978年,報考610萬人,錄取40.2萬人,錄取率6.6 % 。1978級於1978年秋入學。

所以,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相關焦點

  • 「高考再現」獨具歷史特色的77、78級大學生
    今年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77級和78級兩屆大學生近70萬人入學42周年。他們走進大學實際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前奏曲。在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大潮中,這兩屆大學生發揮了中堅和棟梁作用,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和領軍人物。42年前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重新進入正常化、正規化的發展軌道,培育一代代新人繼往開來。
  • 77、78級大學生的命運與作為
    1977年,鎖閉10餘年的高考終於恢復,全國570萬有志青年懷揣驚喜衝向考場,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後兩撥人終圓大學夢,開始了改變命運的角力,他們共同的標誌是77級、78級。近40年過去了,他們已是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
  • 恢復高考40周年︱北大經濟系77級:改革年代
    1977年8月8日,在科技教育知識分子的講座上,鄧小平確定恢復「文革」以來中斷了11年的高考制度。4個月後的冬天,570多萬應考生湧入考場。就在恢復高考前一年,海聞到北京出差,在北大校門口往裡面看了半天他都沒敢進去。他特別羨慕,又特別失落。他想,這輩子還有沒有機會跨進大學校門?
  • 北大經濟系77級:站在拐點上的一代
    機關幹部、下鄉知青、廠礦工人、現役軍人,什麼職業都有,大家一起住進37號樓,成了同學。「剛進校那會兒,我們有點狂。」海聞回憶,進校沒多久,就有77級學生貼出大字報,說自己是華主席的第一代大學生。76級學生不樂意了,說他們才是。大家吵了一段時間,也沒分出結果。77級始終覺得,「工農兵學員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 時光倒流四十年 復旦大學77-78級校友返校
    一首詩篇《日月光華同燦爛》由77級數學系校友吳健和在校學子共同朗誦,喚起40載歲月帶不走的復旦赤子心。  12位校友受聘為特聘書院導師,共同參與復旦五大書院的育人工作。作為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他們是中國歷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特殊一代,他們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勵志精神,渴望知識、博學篤志的求學態度,心繫社會、報效家國的責任擔當,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青年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 中國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奮讀記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l977年,中國恢復高考,持續7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而1976年的那一屆,也就成為了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 上海交大77、78級校友入學40周年專題展覽舉行
    央廣網上海6月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有一種青春叫「高考」。40年前,一聲恢復高考的春雷喚醒了一代青年蟄伏已久的求學夢想,2800餘名77、78級學子在千萬人的角逐中脫穎而出,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上海交大。他們有著怎樣的高考經歷?他們是如何從工廠、農村、部隊、學校來到這裡,最終改變自己甚至整個國家命運的?
  • 中山大學77、78級校友聚母校見證改革開放30年
    「這是唯一在冬天舉行的高考,570萬年齡參差、背景各異的考生走進了考場,只有27萬人被錄取,我也是其中一位幸運者!」77級校友、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萍回憶,當年拿著一口四塊木板塗了油漆做成的大木箱,從海南島坐著紅衛船,黃水都吐光了趕到碼頭,昔日情景歷歷在目。
  • 1977年,恢復高考的來龍去脈
    如果是現在,大概連小學高年級學生都能答出這道題,但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 1977年的高考這麼淺顯的題目,還有不少考生答不上來。然而,恢復高考兩三年後,高考試題的難度已大大增加,考生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復和提高。
  • 自由引導人民——中國美術學院的77、78級
    就要那批書    鄭勝天在美院住了21年,從1958年油畫系畢業留校任教到1979年赴美國進修,期間他親手招進來「文革」之後的第一批77級、78級的學生,其中包括現在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黃永砯、現任院長許江、副院長曹意強等。    1958年,鄭勝天從油畫系畢業,留校任教,其間學校經歷了反右、「文革」,還在1969年與時俱進地改名「浙江工農兵美術大學」。
  • 安師大中文系77級學子返校紀念畢業30周年
    但這一天,對於安師大中文系77級的學子來說,卻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畢業後離開母校30年後,他們懷揣著對母校的感恩,對老師的謝意,對同學的思念,又回到了這片他們勤耕苦讀了四年的土地。  77級學生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學子,他們的身上,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那一屆大學生,是1977年冬天參加高考,1978年春天報到入學。所以,1978年有兩屆學生進校,1982年有兩屆學生畢業。
  • 1970級我國招收大學生近九萬人
    1970級我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近九萬人 1966年高考在即,國家的高考試題、考生的高考報名等都基本就緒。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屆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們,他們十二年寒窗,參加全國高考的備考等工作也都準備就緒,7月中旬就要參加全國高考。
  • 高考故事|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何勤華:當時不知法律為何物
    1977年恢復高考,不僅改變了眾多年輕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在法治建設領域,情況也一樣。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當年參加高考被錄取為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的何勤華,以及被湖北財經學院錄取的77級學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王利明教授,聽他們講述那一年的高考故事以及40年來對中國法治建設的親身感受。
  • 陳鴻儀: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現為美國創價大學終身教授
    在1977年恢復高考之前,能進入大學校門的年輕人畢竟少之又少,所以我們這些「工農兵」們還是以「天之驕子」自居的。當時系裡的很多大事,尤其是有關政治和學生教育的事務還是由前幾年「摻沙子」進來的工宣隊負責,教學上的事卻已經回到了老師們的手裡。很多過去被打倒的教授又回到講臺上。
  • 1977年,鄧小平如何決策恢復高考
    大家通常說「文革」10年,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到高考並不是停廢10年,而是中斷了11年。因此,77年的高考是從66屆到77屆12個年級的中學生一起競爭,如果加上當時允許部分78屆優秀高中生提前參加高考,實際上77年有13個年級的人才一同走入考場。
  • 高考往事:回想起那位曾經很紅很漂亮的「工農兵大學生」小姐姐
    (一)不用參加高考的「工農兵大學生」那個年代,有革命,沒有高考,取消高考已經好幾年了。沒有高考不等於沒有大學,有大學就得有招生,如果連招生都沒有了,大學就真的沒有生存的可能了。取消高考後各地學校有點亂,有些地方連畢業證都不發了,學生的文化程度憑的是當地「革命委員會」的一紙證明。有些招生學校為了弄清所招學生的文化程度,採取「又紅又專」的考核覆審辦法,還是對招來的學生進行文化考試。但文化考試不過關也不好貿然「退檔」,還是硬著頭皮留下「以觀後效」。這「三個結合」結出來的,就是當年風靡一時的不用參加高考的「工農兵大學生」。
  • 卌年 | 一代人,西南政法78級的時代命運
    六弟一直在復讀高三,第5次高考,因為壓力太大,昏倒在考場上,父親用擔架把他抬出來,要他棄考。張建田從重慶發電報回家:再考不上,我就拿槍回來槍斃你。第六次,六弟考上了南京林學院。1990年代,他技術移民至加拿大,在楓葉之國,他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林業專家。1982年春夏兩季,77級、78級接連畢業,在人才斷檔十餘年之後,國家百廢待興,國家提出幹部隊伍年輕化。
  • 情系母校 再聚韶華 | 北師大77、78級校友「回家」
    能代表77、78級的校友發言,我深感榮幸,同時,更是誠惶誠恐。四十年前的1978年,是我們共和國發展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走進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大門。我們這兩屆大學生是共和國歷史上很特殊的兩屆學生,論職業,同學們或來自工廠、農村、農場,或來自軍營、機關、學校,是工人、農民、學生、教師、幹部;論年齡,懸殊的相差十五六歲,有年未弱冠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有年過三旬已是兩三個孩子的父親。從1976年到1978年,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國家從「四人幫」禍國殃民,到打倒「四人幫」,撥亂返正,改革開放,換了人間。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這個稱呼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幾乎是一無所知,對於我這個80後來說也僅僅只是從父母口中隱約聽說過一點,那時候大學不需要考,需要大隊裡政審、推薦,通過評優就能被推薦上大學了,後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逐步對這段特殊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工農兵大學生是中國人才選拔機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對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次探索。
  • 恢復高考的來龍去脈 ——序《冬季裡的春闈》
    例如,恢復高考的當年,福建省文科的語文試卷有這樣的一道 2 分的填充題:「《紅樓夢》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朝的著名小說家。」如果是現在,大概連小學高年級學生都能答出這道題,但是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 1977 年的高考這麼淺顯的題目,還有不少考生答不上來。然而,恢復高考兩三年後,高考試題的難度已大大增加,考生的文化水平得到迅速恢復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