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77級和78級兩屆大學生近70萬人入學42周年。他們走進大學實際上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業的前奏曲。在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大潮中,這兩屆大學生發揮了中堅和棟梁作用,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和領軍人物。42年前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重新進入正常化、正規化的發展軌道,培育一代代新人繼往開來。
歷史的波濤卷過,今天回顧恢復高考制度,人們更能夠認識到77、78級大學生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獨特性。他們是不可複製的大學生群體,已經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1977年某高校在舉行新生開學典禮
■77、78級大學生錄取率的歷史對比■
1977年12月上旬和中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別舉行了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簡稱高考),這是從1966年5月開始「文革」後的首次高考,共有570萬人報名參加,最終錄取27.8萬人,錄取率接近4.9%。這27.8萬人中,包括4萬名各類大專班錄取的學生。1977年高考創造了1952年新中國實行統一高考以來最低的錄取率,也是中國有了現代大學教育之後的最低錄取率。
半年之後的1978年夏季高考中,有630萬人報考,最終錄取40萬人,錄取率為6.3%。像77、78級大學生連續兩屆如此低的錄取率為歷史罕見。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大學錄取率逐漸達到兩位數並逐步升高。
77級和78級大學生在1978年同一年的春季和秋季入學,1982年同年畢業,按過去習慣稱謂,同屬1982屆。但由於考試年份不同,為便於區分,從這年起,中國大學生通常稱「級」而不稱「屆」。這是恢復高考在教育制度用詞上的第一個明顯變化。
高考是典型的「選拔考試」,低錄取率表明選拔質量之高。
1977年高考會集了從1966年停廢高考至1977年之間11年的高中和初中學生,加上1977年應屆高中畢業生以及極少數將於1978年畢業的優秀高中生提前報考,總共累積了前後達13年的考生。從理論上說,在「文革」中「上山下鄉」的1700萬「知識青年」,都可能成為報考者。教育部曾有預估,認為報考人數可能達2000萬人,計劃招生21.5萬人的話,錄取率剛剛超過1%。
考慮到考生中大部分人在十年浩劫歲月裡失去了學習機會或荒廢了學業,為縮小考試規模節約考試成本,不少地區採取初試後再報名高考的辦法減少考試參加者,最後實際參加高考人數為570萬人。
對比歷史數據更可以確定,77、78級考生脫穎而出殊為不易。
中國的高等教育,發端於19世紀末,在20世紀上半葉逐漸發展。1928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為25198人(文科生佔73%,理科生佔27%)。到1930年,高校在校生上升為37566人(文科生佔75%,理科生佔25%)。
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當時全國有各類高等學校205所,在校學生11.7萬人。
1952年進行了全國高等院校調整,並從這年開始進行全國統一高考。1953年,全國有高等院校181所,當年8萬多人報考大學,錄取新生7.9萬人,錄取率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高的一年,意味著絕大多數報考者都能被錄取,因為這年全國高中應屆畢業生總數只有5.6萬人,還需要調配受教育程度不足者(他們通常被稱為「調幹生」)入學以滿足招生計劃。
1958年至1960年,全國高等院校出現連續3年「躍進」,學校總數激增到1960年的1289所(其中1960年當年就新建365所高校,其中有許多條件很差),錄取新生32.3萬人,達到峰值。
1961年即行調整,高校縮減到800餘所,清退1960年招收的不符合錄取條件的學生,錄取新生16.23萬人。
1961年至1963年的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率分別為:45.43%、27.5%、33.42%。
隨著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64年至1965年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高點。1964年全國考生共449366人,錄取154245人,錄取率約為34%;1965年全國考生有35萬人,錄取16.4萬人,錄取率約為47%。
對比「文革」前的高考錄取率,恢復高考入學的77級和78級學生普遍產生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主要原因在於「文革」停廢高考造成的考生積壓。
1977年,在北京參加高考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
■恢復高考否定了出身等級制度■
由於「文革」,1966年至1969年之間,大學停止招生4年,切斷了應屆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學的正常途徑。1968年秋季以後,以畢業和尚未畢業的中學生為主體的「上山下鄉運動」取代了近現代世界普遍認同的大學教育。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不足,是造成國民經濟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0年秋,北大、清華兩校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4000多名。1971年起,大部分高校陸續重新招生,在否定文化考試的前提下,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的16字招生方針。在「文革」中採取這種以「推薦加批准制」為核心方式進入大學的學生學制3年,稱為「工農兵學員」。這一制度結束於1976年夏,在這年8月明確宣布廢止,歷時7年間共有94萬人成為「工農兵學員」。
在「文革」上大學經「推薦制」提名,通過政審決定錄取,家庭出身是一個關鍵性因素。由於生源所在地行政領導掌握能否入學的最後決定權,學員的文化程度被普遍忽略,入學時拉關係、「走後門」成風,出現了「打招呼」或行受賄普遍的腐敗現象。
這樣的入學制度,有兩種最為明顯的結果,一是通過「政審」形成並固化了嚴重的社會等級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等級歧視」制度。據此,首先是幹部(包括軍隊的軍官)子女,隨後是家庭成分為「工農兵」的青年獲得入學推薦,又因此得到批准。而在「文革」中確定的「九類人」,按等級低劣程度依次為「黑五類」(即「地富反壞右」分子),然後是叛徒、特務、走資派,再加上被蔑稱為「臭老九」的知識分子。這些家庭出身的青年人,只要上輩人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受到株連,通常會失去上大學的機會。
1977年恢復高考,採取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市自治區批准的辦法。凡是符合招生條件的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自願報名,並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報幾所學校和學科類別。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出身等級制,在大學教育上為實現社會公平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1977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大閉幕式上致閉幕詞
■鄧小平果斷決定當年恢復高考功在千秋■
「文革」中「推薦制」上大學給高等院校教學帶來的最嚴重問題,是嚴重破壞了教育需要持續不斷、需要學生文化程度基本一致的基本規律。「工農兵學員」入學時的文化程度,要求「達到初中文化水平」。實際上則是從小學至高中參差不齊,具有高中畢業教育程度的不到20%,普遍為初中文化程度,相當多的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這就人為造成了教育階段斷裂,大部分學生沒有受過高中教育,給大學教育特別是理工科教學帶來極大困難。
「上山下鄉」運動和「推薦制」上大學,非但切斷了優秀中學生正常升學的通道,而且影響了在校師生的教學和學習,中學教育水平大幅下降。1977年9月6日,鄧小平就恢復高考問題致信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指出:「據調查,現在北京最好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只有過去初中一年級的水平。」
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結果完全印證了鄧小平的判斷,在77級和78級大學生中,應屆高中畢業生為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文革」中「推薦制」上大學的做法嚴重破壞了教育連續性規律。1971年,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紀要中提出「兩個估計」(指新中國成立後17年,「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大多數教師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從業積極性。
然而,在「文革」剛剛結束的時候,要否定「推薦制」上大學的做法,還是充滿艱難的。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山西太原晉祠賓館召開「全國高校招生工作座談會」。會議在招生辦法、文化程度要求、政審標準上出現爭論,會後決定將在當年招收5%(大約1萬名)高中應屆畢業生,但對原有的「十六字推薦入學方針」沒有改動。
就在這時,鄧小平於7月恢復工作,負責國家的教育和科技工作。他在8月4日至9日,邀請30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座談。在8月6日下午的座談中,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對「文革」中大學招生制度進行批判,要求恢復高考。鄧小平當場拍板:「文革」中的大學招生「十六字方針」必須推倒,恢復統一高考從今年開始。
根據鄧小平的要求,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於8月13日至9月25日在北京召開。一年中召開兩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為新中國教育史上所僅見。
第二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整整持續44天,多數人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擺脫「兩個估計」,不敢全面恢復通過統一文化考試來錄取新生的高考制度。參加會議的《人民日報》記者穆揚挺身而出,寫出內參《全教會「紀要」是怎樣產生的》,指出「兩個估計」是「文革」中極左思潮產物,危害極大。該文編印成1977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特628期《情況彙編》上送。
鄧小平及時看到了這份內參,於9月19日找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方毅,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副部長李琦、雍文濤談話,嚴厲催促恢復高考,要求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鄧小平否定教育部原擬的因襲過往的招生政審意見,明確:「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招生主要抓兩頭,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鄧小平說的「擇優錄取」,就是指按照考試得分,高分優先錄取。這個基本原則的確定,還順帶解決了此前兩次招生會議上爭執不休的即當年要錄取多少應屆高中畢業生問題。第一次太原招生會議制定了5%的比例;8月至9月的招生會議突破了這一點;10月,教育部向國務院提交的1977年高校招生意見中,將這個比例提高到20%至30%,但有一個附加語:「以選優為原則,可高於或低於這個比例。」實際上,「擇優錄取」已在無形中排除了這個比例。從此,在高考中再也沒有了應屆生比例一說。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了1977年高校招生事務,同意當年恢復高考。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為標題,宣布當年恢復統一高校入學考試,同時發表了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這篇社論由穆揚起草初稿,定稿由鄧小平審定。
1977年恢復高考的歷史進程的演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精彩先聲。
清華大學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
■77級和78級大學生群體的不可複製性■
1977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登教育部就大學招生答記者問明確:過去(實際上只是「文革」中)規定招生對象只需具有相當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現在恢復高考,被錄取者要具有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
由此錄取的77級、78級兩級大學生,使中國的大學歷經11年後,終於得到了文化程度整齊的大學生。在各自專長上和自學能力上,這兩級大學生超過了往屆高中畢業生,因為他們是在「文革」十年中堅持自學的青年。他們中間即使是沒有上過高中的青年,也通過自學達到了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有些人的成績極為優異。
他們的考試成績引起了教育部特別關注。按原定計劃,招收77級學生21.5萬人。完成招生計劃後,國家計委、教育部於1978年2月決定,採取走讀解決住宿等辦法擴大招生,擴招本科生2.3萬人,加上辦各類大專班招生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最後錄取了27.8萬人,其中大學本科生錄取率為4.1%。
這兩級大學生的年齡差異很大,報考年齡上限為30歲,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年齡之差超過10歲,不同年齡間文化因子的交流變得更加豐富。
77級、78級大學生之所以成為優秀群體有多方面原因,其中特別重要的有兩條:
其一,他們大多數人經歷了「上山下鄉」在農村或工廠、軍隊的長時間鍛鍊,社會閱歷的豐富超過往屆和後來的大學生。也就是說,他們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已經上了一次「社會大學」。進入大學,兩種「大學」疊加,更加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認知能力。
其二,這兩級大學生與之前和後來的「應試教育」毫不相干,他們是通過基礎知識考試遴選進入大學的。77級大學生從1977年10月21日新聞媒體發布當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到12月上中旬考試,短者40多天,長的也只有50餘天,是在沒有充分準備、完全生疏了考試的情況下參加高考的。他們通過自學獲得的紮實基礎知識通過高考得到了驗證。78級大學生的高考準備時間也只有半年左右,同樣要以基礎知識來應對。
77級、78級大學生入學後的自覺、刻苦學習精神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讚揚。
出於這些原因,這兩級大學生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獨特群體,人才輩出,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跡,其中有許多教育學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1977年恢復高等學校入學統一考試,在中國大地上激起了強烈反響,「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深入人心。「文革」中蔑視知識、摧毀教育體系的做法被徹底摒棄,高等教育走上正軌。恢復高考實際上是和改革開放偉業聯繫在一起的,它的歷史意義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仍然充滿進取精神,令人神往。■
文/錢 江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