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陳新洲 肖春飛 倪元錦)並非「雷劇」,不打「偶像牌」,宣傳推廣也沒怎麼使勁……36集電視劇《正陽門下》出人意料火了。
索福瑞收視統計數字顯示,《正陽門下》收視排名一直穩居全國第三,數天一度躋身第二,收視率在1.10%以上;北京地區達到7.54%;目前網絡收視率超過日平均1339萬次,擁有大量年輕觀眾;劇中飾演「破爛侯」的李光復,中午出門買雞蛋,都能遇到拉住他聊劇情的「粉絲」。
《正陽門下》為什麼能火?因為這部電視劇關注了大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歡,更觸及了個體夢想與國家夢想的契合點:任何時代,任何變化,個人的努力都不過時,個人對善良、勤奮、誠實等精神本質的堅守,都能打動更多人心。
「全劇一句口號都沒有」
《正陽門下》被定位為一部「現代勵志」的正劇 知青韓春明和他的朋友們奮鬥的故事,改革開放之後,韓春明從擺攤收破爛開始,艱苦創業,屢受挫折,堅持不懈……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韓春明和家人、好友、師父、戀人經歷著深徹心靈的碰撞與巨變。
「我們曾經擔心,前一段時間,雷劇、韓劇、神劇盛行時,我們賣不掉,有風險……」《正陽門下》製作人、大前門(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郝金明坦言。開播後觀眾的熱忱,讓他有了底氣,記者採訪時,他接到一個朋友電話,這個朋友早晨去醫院取藥,排隊時聽見大伙兒都在聊《正陽門下》。「得意、幸福、牛氣了,有完成大事的喜悅。」郝金明如是說。
實實在在的演員、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故事,如何能夠紅火起來?「我給這個劇定調,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正陽門下》導演劉家成說,「我們用情感打動了觀眾,並讓觀眾反思當下和過去。」李光復則表示:「《正陽門下》有大道理,但並非說教。接地氣,不唱高調。」
《正陽門下》劇本經過多次修改,有宣教味之處,均被推翻。無論是郝金明,還是劉家成、李光復,都一致強調:「全劇一句口號都沒有!」
真善美,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劉家成的兒子是「90後」,《正陽門下》劇中自行車不用上鎖、鄰裡隨便不敲門就串來串去,他看後很困惑,問劉家成:「這些是真的嗎?」劉家成說:「是的。」接下來,他看到兒子陷入沉思。
「能讓大家靜下心來反思,正是這部劇的社會責任和價值所在--當今物質極大豐富但精神家園日漸匱乏,純真、善良、質樸……怎麼能找回來?」劉家成說。
《正陽門下》展現的愛情、親情、友誼,正在當今悄然流失,也正因此引發了無數觀眾心靈共鳴--真善美值得堅守,正能量值得傳遞。
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心路歷程,是《正陽門下》的深度關注。本劇文學統籌、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說,中國人改革開放所創造的業績,驚天動地,背後必然有人性邏輯和精神本質,需要挖掘、提煉和傳播,「《正陽門下》觸摸到了,就是改革開放30年的人性的領悟和總結」。
時代洪流下,有些在變,如韓春明的命運,有些卻沒有變,用王海平的話來說,恆定的精神生活沒有變化,滲透著執著恆定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觀。
「包容、善良、厚道、義氣、誠信,恰好也是中華民族的品質,作為倫理道德滲透在為人處事之中。這些品德受到改革開放30年商品經濟的衝擊,也受到了檢驗。」王海平概括:《正陽門下》寫的是改革開放的人,對真善美的追求。
韓春明寬厚、正直、仗義,他因此戰勝挫折、獲得成功,劇中那個心胸狹窄,一直在給韓春明使絆子、下套子的男配角程建軍,但韓春明最終也原諒了他。
「老百姓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期待,還是真善美,我們要尊重。我們在創作過程中,首先要讓自己感動,」王海平說,「善良、正直、誠信……對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需求,還要成為一種自覺,人性自覺、道德自覺、民族精神傳統的自覺。影視劇創作對這些的傳播,富有更重要的責任。」
個人努力,永不過時
「坎坷磨不掉精氣神兒,都說人生如戲心正才氣是角兒,自古種瓜得瓜老天給誰開過後門兒……」《正陽門下》主題曲這麼唱。
韓春明經歷坎坷,但不懈奮鬥,終有大成。郝金明透露,他是韓春明的原型,他渴望今天的年輕人,「知道長輩、國家,昨天是怎樣走過來的……」。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青春。但無論什麼時代,個人奮鬥,總是不過時。郝金明憂心忡忡:今天不少年輕人,是「無志可立」的青春,沒有夢想,沒有奮鬥。
韓春明的奮鬥故事,打動很多人。郝金明說:「這部劇想要告訴孩子們,需要知足但是不可滿足。要樹立個體的夢想,像韓春明那樣成功。勤奮、智慧,是實現每個人夢想的途徑,也是國家夢想的集合。」
抱怨還是實幹?《正陽門下》的主創人員,希望這部電視劇能夠讓每個年輕觀眾都感悟到正能量。王海平說:「80後」及更年輕的人,需要通過文學作品,來讀懂和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讓人內心該有的東西更強化。郝金明則說:「我們30年的 昨天的經歷 ,就是當下年輕人 需要的經驗 !」
(原標題:《正陽門下》有"正能量"--一部現代勵志電視劇紅火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