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裡可裡可裡,巴巴變……還記得這句來自巴巴爸爸的經典魔法咒語嗎?
1970年出版的法國人氣漫畫繪本《巴巴爸爸》,近期被「凱叔講故事」成功改編,六一兒童節將首次以廣播劇的方式上線「凱叔講故事App」,為中國孩子們獻上藝術大禮。
初心一致 繪本變廣播劇
1970年,美國出生的漫畫繪本家德魯斯·泰勒和他的建築師妻子安娜特·緹森共同創作了人氣漫畫繪本作品《巴巴爸爸》,講述了一家人都可以隨意自由變換形狀的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和他們不同顏色、各有愛好的七個孩子的故事。該作品一經推出,就以奇思妙想的劇情,吸引眾多孩子們的喜歡。1975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將其拍成動畫片,1981年在美國首播。1988年登陸中國中央電視臺《七巧板》欄目,在中國也圈粉無數。隨後相應的圖書也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銷售量突破1億冊。
談到為何要選擇《巴巴爸爸》來做改編,凱叔創作團隊表示,一個是故事簡單,孩子易讀易懂,能贏得孩子心。二是故事充滿愛與溫暖,給孩子極大安全感。三是尊重兒童,巴巴爸爸順從七個孩子發展天性,提倡自然主義教育觀。四是熱愛自然、敬畏生命、提倡環保。這與「凱叔講故事」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一致,「這成為凱叔改編的初心。」凱叔團隊表示。
據了解,由於是要把繪本變為廣播劇,難度並不小。「漫畫繪本上的文字或繪本臺詞多為寥寥數語,改為廣播劇,就需要把圖片上的信息傳達給孩子。不能看圖說話、不能生搬硬套,要生動有趣,要放飛孩子想像力,同時也要合理抓住原著精髓,這成為關鍵。「《凱叔·巴巴爸爸》創作者這樣描述過去數月的創作心得。
經過凱叔團隊與作品版權方的反覆溝通與打磨,《凱叔·巴巴爸爸》成功問世。在遵循授權方要求情況下,凱叔改編團隊將新擴充的文字,都變為可讀可賞的「母語美文」。除了要呈現美感,這些文字也是一種主角情感的抒發。凱叔創作團隊表示,目的就是希望讓孩子在聽的同時,不但能通過美文溫潤情感,也能增進母語的學習與表達。
除了語文外,《凱叔·巴巴爸爸》在音樂選擇上也做了很多功課。由於1975年的動畫版《巴巴爸爸》深入人心,凱叔創作團隊認為,它的基因決定了改編後的作品在音樂選擇上不能太現代,也不能完全復古。最後《凱叔·巴巴爸爸》在音樂選擇上決定折中做成了「復古現代風」,選擇了管弦、交響為主,同時加入了小號、口琴等樂器,讓整個作品既有年代感,也有時代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完美呈現當初的經典以及巴巴爸爸的豐富個性,凱叔創作團隊特別請來《巴巴爸爸》原版配音張雲明再度「獻聲」,只為給孩子最好聽覺體驗同時,讓家長也能憶起童年的味道,迅速帶入故事情境。
用心改編 給孩子最好
談到對經典的改編,凱叔團隊表示,除了要拓展劇情外,細節處的打磨也 「一點兒都不輕鬆」。「比如我們會強調劇情要尊重中國孩子認知,不能給孩子帶去一丁點兒的不合適信息。」凱叔創作團隊表示。
為此,凱叔團隊在諸多細節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有一集《巴巴爸爸的音樂會》,巴巴爸爸家的七個孩子都要變身為樂器。本來音頻技術作為呈現方式,剛好能表現樂器豐富之音。但凱叔創作團隊認為,音效太雜就會給孩子聽力帶來「不愉悅感」,所以這集就放棄改編。又比如,原版中《巴巴爸爸當媽媽》這集中,原著是男孩巴巴布萊特變身成浴缸,給小嬰兒洗澡。可小嬰兒是個女孩,不符合東方習慣,很容易給孩子帶來誤解,於是創作團隊把男孩巴巴布萊特替換成了女孩巴巴拉拉。像這種細節上的案例,還有很多。
除了細節把控外,在科學性上凱叔團隊也努力做到準確。比如有一集《巴巴爸爸和外星寶寶》中講到土星相關描述,本來只是幾句形容語句,但凱叔創作團隊還是找來了北京天文館專家來進行檢查審閱,力求描繪也要準確。
凱叔創作團隊表示,就算是給孩子看的作品,不管是原創作品還是改編作品,也都要力求準確、合適,過濾掉一些不適合的內容,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凱叔表示,希望《凱叔·巴巴爸爸》這部用心改編的新作能夠給廣大孩子們的六一節帶來快樂、溫暖和知識。
《凱叔·巴巴爸爸》於6月1日正式上線。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