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洋鄉地處柘榮縣東部,境內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素有「靈動山水,詩畫乍洋」之稱。
近年來,乍洋鄉立足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依託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九龍井風景區,以農業為基礎、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著力做好石山洋和溪口、鳳裡兩個傳統村落的文旅融合發展文章,全力打造環石山洋精品旅遊路線,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龍頭舞動激活新業態
從乍洋鄉政府出發,沿著縣道乍洋至福鼎白琳線驅車15分鐘,便可到達素有「柘榮糧倉」之稱的石山洋。石山洋面積1300多畝,洋內坐落著前樓、石山兩個村,這裡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綠竹成片、盛產茶葉,有「十裡翠竹、萬擔茶鄉」之美譽。
近年來,乍洋鄉高起點定位石山洋旅遊發展目標,圍繞生態、區位、文化等優勢,以「農業、生態、休閒、養生」為理念,按照「一體兩翼」的空間布局,融合千畝示範園周邊茶園、旅遊景區打造休閒觀光農業,加快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升級。
為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乍洋鄉設立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引導群眾把土地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集中連片開發,實現傳統農業分散經營向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有效轉變。同時,大力扶持農業企業,累計籌措發展資金8000多萬元,幫助經營主體完成防洪堤、農田水利排灌、園區主幹道路網拓寬、道路綠化及展示館、氣象服務站、智能溫控大棚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農業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化水平。
截至目前,洋內入駐規模化農業企業11家,其中省市龍頭企業5家,農業種植規模超過900畝,現已開發採摘、種植等多項農事體驗項目,把農業產業基地打造成鄉村旅遊景點,呈現出「現代農業+旅遊觀光」的鄉村旅遊新業態。
詩畫茶香釋放新動能
從石山洋的前樓村出發,向東驅車6公裡,映入眼帘的便是寧德市歷史文化名村——溪口村。
溪口村與福鼎市白琳鎮、磻溪鎮相鄰,村內保存有雙溪環碧、十裡翠竹、永安石橋、袁氏宗祠、溪口古牆等「溪口五景」。
早在元朝,溪口村是福寧州的閩浙官道必經之地,也是周邊茶葉的物流樞紐和邊貿中心。
近年來,乍洋鄉緊抓白茶市場升溫的機遇,想方設法破解茶葉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的難題,引入玉龍峰、易品源等茶企,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重點扶持一批農業企業,集聚農業人才,發揮龍頭帶動,鼓勵擴大種植。目前,該村茶園面積現已達到1500多畝,培育茶園示範基地2個,規模茶葉加工廠5家,年茶製品出產量75噸,茶葉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90%以上。
溪口村民風古樸、人才輩出,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雙溪之上的永安橋、始建於明代的袁氏宗祠、被時光打磨的古城牆都是溪口村的形象代言。
為加快溪口村的旅遊發展步伐,近年來,乍洋鄉將溪口村生態環境、自然美景、茶文化等元素融為一體,進行綜合開發。以「一革命四行動」為主抓手,該村紮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建成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修建「溪口茶博館」和「茶產業示範院落」,打造茶文化「百福」廣場,不斷推動溪口村茶旅融合發展。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拍攝微電影《煙雨溪口》,使溪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在此帶動下,每年來該村觀光旅遊的遊客超30萬人次。
傳統村落煥發新魅力
亮麗的「美麗鄉村」底色,賦能鄉村振興。
走進鳳岐古民居,一重又一重的庭院讓人目不暇接,雕梁畫柱、牆外花草無不訴說著當時的繁華。
鳳岐古民居位於乍洋鄉鳳裡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前後),是柘榮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
近年來,乍洋鄉以美麗鄉村建設和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為基調,在不改變古村落原始格局的基礎上,按照「一保二建三修四拆」的原則,加強對鳳裡村古建築、古民居的保護,爭取項目資金1600多萬元對古民居進行了修復和改造,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延續了歷史文脈,更留住了鄉愁記憶。
在乍洋鄉村兩級幹部的帶動下,鳳裡村村民開始自發參與到古村落「活化」和「美化」中。「發展鄉村旅遊,村民都非常支持,紛紛捐出家中塵封多年的犁頭風車、木桶鐵爐、石碾手磨等老農具用於裝點村子,還經常自發清掃村裡的環境衛生。」鳳裡村幹部吳胄熾介紹,鄉裡還計劃將鳳裡的民居改造成民宿,讓遊客體驗古民居的魅力。
如今,重煥生機的鳳岐古民居依偎在蒼翠欲滴的大山懷抱,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所散發出的氣息撲面而來,鳳裡村這座古民居文化旅遊村正在以嶄新的姿態迎接遠道而來的遊客。
(文章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