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娜
董建雄已有大半年沒見到樓宇了。
樓宇是康邁爾機電有限公司的供應商質量工程師。過去,他每月至少去一趟黃石,在人本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董建雄陪同下,把公司生產線細細檢查一遍,再下達次月訂單。
疫情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樓宇人在嘉興,往返不便,董建雄向樓宇開放了公司雲平臺設備權限,他便在網上實時監控生產數據。
「有的供應商沒有開工,有的無法在線監測,只有人本軸承被證明在有序生產。」樓宇說,今年3月至6月,康邁爾向人本軸承下單500多萬元,是去年同期的2.5倍。
「很慶幸,我們在疫情前一年上馬了工業網際網路項目,今年以來,訂單急劇上升,1月至7月,營業額同比增長25.7%。」人本軸承董事長陳思錢介紹,軸承行業需要供應商現場驗證,有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這一切都在雲端進行。
2019年,人本軸承投入1400萬元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更新了設備管理模塊和物料管理模塊,在每臺設備上安裝了傳感器,接入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實時採集、傳輸數據到雲平臺。
對於這個產值剛過億元的企業來說,1400萬元不是小數目。為什麼要下決心改造生產線?陳思錢坦言,有件小事觸動了他。
公司生產的一款電梯軸承,6家供應商中,5家都能正常運行,1家反映噪音很大。工程師反覆上門、拆機查看,最終發現是客戶配套裝備選型有問題。
「一開始,我們就認為不是軸承的問題,但苦於沒有這個軸承唯一的生產記錄參數,無法提供證據,只能反覆上門提供售後服務。」陳思錢說,這件事情以後,他就開始琢磨能否給每件產品、每個零部件都打上唯一的身份信息編號,「無論設備到哪兒,都能找到原始數據。」
2018年底,人本軸承聘請浙江大學專業團隊,對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接入雲平臺進行總體設計並協助實施,2019年底,改造基本完成。
「工業網際網路也是製造理念的一次變革。」陳思錢說,過去,「八級鉗工憑感覺」,現在,有了機器上的實時監測系統,產品完成一道工序,尺寸精度、旋轉精度等數據馬上就能出來,當場檢驗,避免出現大批次品。
董建雄說,這也解決了過去關鍵技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問題,讓生產過程更智慧。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