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司情報專家《財經塗鴉》消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除新聞網站及App流量大增外,視頻網站之王YouTube的新聞觀看量也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75%,月觀看量超越20億次。
疫情期間流量大增,廣告收入反下滑
洗手視頻、防疫教育、免費原創節目上線,自疫情在海外延伸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們一起在經過YouTube關注疫情的信息並尋找居家阻隔的文娛辦法, 全體流量增長約為15%左右。在YouTube相關至衛生機構的信息面板,瀏覽量已超越100億次。此外,YouTube的主頁上也增加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標籤, 供給關於疫情的威望信息。
但一起,儘管流量激增,YouTube的廣告收入卻在下降,這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的購買YouTube廣告服務的客戶是中小型企業,並且在疫情期間簡直停止了廣告宣揚活動,或下調了廣告支出。
而YouTube創造者的廣告空間大多情況下為競價形式,當有更多的廣告客戶願意為其付費時,便會出現價格戰並因而抬高費用,反之,當客戶停止宣揚時,費用則會保持較低的水平,YouTube博主們的收入則會大幅縮水。
廣告營收形式
疫情前,YouTube早已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流量,有別於Netflix的獨家內容、無廣告標籤下的「會員訂閱形式」,廣告營銷系統是YouTube營收的關鍵。
YouTube的營收簡直全數來自於廣告,2019年廣告收入高達151.5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35.8%,比2017年更是猛增超越了85%,成功佔有2019年美國所有電視廣告支出700億美元的20%以上比例。這樣的廣告收入是國內所有視頻渠道們追逐的夢想。
以優酷、愛奇藝、騰訊為代表的國內視頻渠道大亨們前幾年都活潑對標Netflix形式,愛奇藝上市初期更是為華爾街畫出「Netflix+」藍圖,可是現在紛繁轉向YouTube形式,今年愛奇藝更是直接推出「隨刻版」,毫不隱晦地仿效 YouTube。
國內視頻渠道能否原地轉身成為我國的YouTube?先讓來看看愛奇藝的2019年報數據:全年總營收290億元人民幣(約合42億美元),其間會員服務營收為144億元人民幣,佔比近50%,支撐起營收的半壁河山;而廣告營收僅為83億元人民幣(約是YouTube的8%),相比於2018年的93億元,直線下降了近11%。
財大氣粗的Google支撐
YouTube原由美籍華裔陳士駿創立,後被16.5億美元收買為子公司,現在它已成為同類型網站的翹楚,並造就多位網紅和激發網上創造,成為了世界上拜訪量最大的視頻播客類網站。
Google作為全球第一大搜索網站,有自己的獨家訣竅招引用戶,Google供給的內容不僅能滿意用戶的好奇心,還能招引他們不斷拜訪。這個成功訣竅一向在變化,也永久不會公開。但這些訣竅連同巨大的流量歪斜直接無償供給給YouTube。YouTube也取得了獨天獨厚的優勢。
持續發展的回饋機制——廣告分紅
YouTube初期最重要的準則之一便是確認了向創造者進行廣告的付費分帳,最開端的分帳比例達到了創造者收取廣告收益的45%。明確的回饋機制確保了部分視頻創造者終究可以全職創造,終究UGC(用戶出產內容)發展出了PUGC(專業用戶出產內容),而正是PUGC構建出YouTube高質量且泛化的內容生態。
前期 YouTube充滿著各種鬼畜,天馬行空的視頻,並由此迅速聚集了批活潑的UGC用戶集體。YouTube能在短短數年成長為熱門媒體,UGC功不可沒。可是因為UGC的內容參差不齊,無法取得廣告主的認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未能盈利。
而由PGC建構的內容生態,使得YouTube不再限制在寵物、鬼畜等小眾內容,豐厚了頻道內容並拓寬了受眾集體。而Google也砸下1億美金研宣布 Content ID系統,徹底解決了桎梏YouTube發展的版權問題,之後 YouTube的原創內容得到了質的飛躍。更關鍵地, Content ID系統讓版權方、創造者置於同一利益鏈條上,皆有利可圖。
國內的又是怎麼樣的呢?來看看呼聲最高之一,最有可能成為「我國YouTube」的B站。2019年正是B站建立十周年,十年來,B站不斷擴大調整內容布局,嘗試新領域,收買網易漫畫,做bilibili英語,線下展會、動畫,並新增了電競,獨家蛋劇、紀錄片和電視劇等內容板塊。
與YouTube不謀而合的是,B站也從前期的UGC轉型為PUGC的內容供給。從其公布的PUGC的視頻觀看量來看,PUGC的視頻觀看量佔B站視頻總觀看量也是在逐年攀升的,營收結構中,絕大部分則來自於遊戲代理,多年來一向高居60%-80%的位置。
但不同於YouTube強大的變現能力,B站PUGC現階段難以獲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現階段,PUGC高質量內容在B站的觀看形式是無廣告也無需訂閱的,這直接導致了現在廣告業務的弱勢和付費用戶的佔比極低一級後果。另一方面版權內容並非B站的中心。
與Google砸下1億美金攻克Content ID,永絕YouTube版權問題不同,視頻內容版權成本在B站佔比僅為16%,遠低於分紅成本(49.8%)。創造者、渠道方、版權方關係鏈的斷層阻礙了其大規模商業化的進程。
全體來看,國內的視頻渠道若要想成為我國的YouTube,還需要在廣告與專業用戶出產內容方面構建更強的聯絡,建立一起的利益鏈,才能將流量更好地實現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