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朋友應該搜尋過已有的文章,排除了已有的靜物作品,才會留言提出要求。那麼,梵谷繪製的關於梨的靜物作品,而且還是有著13、14個梨的模樣的,六月尋思會不會是在梵谷老家,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藏著的那一幅,《榲桲,檸檬,梨和葡萄》(Kweeperen, citroenen, peren en druiven),這裡的外文不是英文是荷蘭語。
【類別】布面油畫
【規格】48.9×65.5cm
【年代】1887年
【作者】文森特·威廉·梵·高
【收藏】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榲桲,檸檬,梨和葡萄》
(Kweeperen, citroenen, peren en druiven)
【荷蘭語】
這一幅靜物畫,有著絢爛的金黃鋪滿了幾乎整幅畫,以此作為畫面的背景,並且用著陰影來調和,以至於當觀者看向畫面時,除了葡萄還有葡萄的樣子,像似葡萄,什麼榲桲、檸檬、梨,也都成了「梨」。若說有那麼十來只梨,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葡萄、檸檬、梨都是常見的水果,這個榲桲卻不常見,而且算是比較有特色的,因為它有一點類似雪蓮果和西紅柿所處的境地,稱之水果,還是蔬菜,全憑需要它的人如何定論。
榲桲在歐洲是一種通常的時令果蔬,在我國的西北,如陝西、新疆一帶可以尋得它的蹤跡,尤其在新疆,人們通常少生食,主要用來烹飪,煮熟了或者烤熟了吃。用榲桲做手抓飯的配料,會有一股特別的香氣,是少有的美味,更有製成果醬常年備用的。當地人都稱榲桲為木瓜,當然從外形,榲桲與木瓜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我們熟識的作為水果售賣的木瓜,外表是光滑的,而榲桲的外表有一層絨毛,加上散發的特有且濃鬱的香味,瞬間給人以一種原始的感覺。
內地也有少量種植的,人們一般稱之為木梨,變了一個稱呼,似乎有了點熟悉的感覺。還是別再感覺下去,再感覺就感覺有點跑題了,但是,仔細想來也不算是,透徹了解畫中的每一樣物件,算是能夠感通一幅畫作的基礎。
【規格】46.5×55.2cm
【收藏】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葡萄,檸檬,梨和蘋果》
(Grapes, Lemons, Pears, and Apples)
這裡看到的則是前面提到的,梵谷的另一幅有梨的靜物作品,畫面中少了榲桲,多了蘋果,《葡萄,檸檬,梨和蘋果》(Grapes, Lemons, Pears, and Apples),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陳設著。
這兩幅靜物作品同屬一個時期,都為梵谷在1887年的秋季創作,在尺寸上相差也不是很大,有著激進的畫風,只是在用色上有著鮮明的不同,觀者可以理解為一幅是夜晚,一幅是白日,一幅是燈光,一幅是自然光。
當然,還可以理解成是梵谷的試驗,不同背景色下的效果呈現,不同陰影表現的嘗試。不難看得出此時的梵谷,正在藉由這些靜物做著繪畫表現上的探索,大膽地嘗試著各種光怪陸離的表現,已經徹底向《吃土豆的人》揮手告別,並完全脫離了深色陰影的禁錮,色彩鮮明透亮的同時,畫跡中明顯呈現出梵谷逐漸形成的獨特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