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團扇半遮面 晉江二小小記者巧手DIY古扇

2020-12-22 晉江新聞網

  「看,我DIY的古扇能裝飾能扇風,還好看!」「古扇一搖,穿越歷史。」……上周六,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35名小記者走進五店市晉江工藝美術館,與民族藝術文化——古風團扇有個「約會」。小記者們巧手製作古風團扇,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當天的重頭戲當屬古風團扇製作了。說起扇子,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製作團扇還是頭一回。你瞧,小記者們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沒想到,執教老師卻不急於講製作流程,而是布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小記者發散思維,畫一把具有個人特色的扇子。領取任務後,小記者們就埋頭創作起來,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是規整的圓扇,有的設計成扇形,還有的小記者別出心裁,設計成了貓、松鼠等形狀,真是創意十足。

  老師一一點評了大家設計的扇子,並詳細介紹了團扇的由來、功能、製作流程等,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團扇的製作過程大概分為四步:糊扇骨、貼扇面、剪邊角、加掛墜。」老師給每個人分發了製作團扇的材料,有扇骨、扇面、雙面膠、剪刀、精美綢帶和掛墜等,並詳細地示範了一遍。

  到了大伙兒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小記者們先用雙面膠塗抹扇骨一圈,隨後進行貼扇面。在這裡,老師提醒小記者,按壓扇骨邊緣的同時,需要往外將扇面抻開。此時,大伙兒的古風團扇已初見雛形了。下一步是剪邊角,這可是個細緻活,小記者們要把多餘的扇面修剪掉。你看,有的小記者粗枝大葉,囫圇剪一通,出來的效果跟狗啃似的,不夠精緻;還有的小記者「用力過猛」,把扇面給剪破了。還好有專業老師來「救場」,大家的剪邊角工作總算圓滿結束。

  當天,現場準備了各種色彩繽紛的綢帶,還有葉子、小魚等精美掛件,按照老師的指導,小記者們各自用這些配件「裝飾」古扇,不一會兒,一把把古扇就新鮮出爐了,真是美極了。製作結束後,小記者們還饒有興致地來了一場「比美」大賽,拿著古扇在美術館裡拍照留影,現場歡笑聲不斷。

  小記者感言

  我構思古扇的樣子,畫下草圖,動手製作了古扇,不一會兒一把古香古色的扇子就做好了。我真心喜歡呀!這真是一次有意義又開心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又提高動手能力。

  陳紫鑫(三年5班)

  製作古扇團扇可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經過大家的巧手,各種材料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把古扇。我把綢帶系在了扇骨上,風一吹,隨風飄揚,美極了。

  尤晴雅(四年5班)

  這次,我有幸參加了古扇製作活動,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看著自己做的漂亮古扇,我心中滿是成就感,這是一份多麼美好的禮物啊!我們要好好學習,把這塊瑰寶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領略到它的風採。

  王梓鑫(三年10班)

  我先是用雙面膠將扇面粘在扇骨上,再將多餘的扇面裁掉,然後把綢帶貼在紗布上,最後把「小銀魚」和「小銀草」貼在上面,一把美麗的扇子就大功告成了。這次活動,我不但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還鍛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真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參加這樣的活動。

  王瑋浛(三年9班)

  (記者_蔡紅亮 董嚴軍 文圖)

相關焦點

  • 「制扇至美繪生活」團扇DIY,與家人手繪一段周末浪漫時光
    2019年9月1日,澳海紫藤名著舉辦了一場充滿古風雅趣的團扇DIY活動。紛至沓來的客戶們仿佛集體穿越到古代,感受先人們的匠心精神。「團扇搖搖,美人嫋嫋」,大家在身穿古典優雅漢服裝扮的美術老師詳細講解下,便絡繹不絕有小朋友大朋友,走進「閨房」,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描繪自己心儀的圖案,陶醉在DIY的無限樂趣中。一把團扇,一縷芬芳,輕羅小扇紫藤花,邂逅美學浪漫畫。小朋友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為潔白的團扇塗上各種色彩。
  • 從團扇到摺扇:中國的扇文化
    扇有期盼合歡的團扇,也有筆墨丹青的摺扇,世異時移,情誼不已。各種情意情義蘊含在一把小小的扇中,這一個簡單的器具帶來的是雋永深沉的世俗與風俗。一、合歡之望——團扇宋以前稱扇,都是指的團扇。團扇也叫"宮扇"、"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 |蘇扇|江南|扇子|團扇|王健|蔡念群
    如王健般,從當年的蘇州扇廠、蘇州檀香扇廠走出來的制扇手藝人,以工作室或家庭作坊的形式,默默傳承著蘇扇的技藝精髓。他們把握著時間和節奏,遵循「師古而不泥古」的制扇原則,在慢悠悠的光陰裡,磨礪出一件件帶著傳統血脈、又讓現代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使蘇扇從古意中透出新的生機。
  • 漏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極度誘惑
    景,有時候全方位展示不一定好看,或許適當掩映,才更意味深長,就好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或許更讓你興致勃勃。圓形地漏景處理它是一面景牆也可以是一扇月亮門透過它你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致。
  • 天熱扇扇子,扇風or煽情?
    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每當夏日,上自王公,下至黎庶,必備扇子。又因古代中國人極具審美情思,即令對普通器物亦加意營造,這就使扇子具有審美色彩,顯出藝術特質。所以,除了實用,扇子又有禮儀、審美、身份認同、文化表徵等多重功能。
  • 青島市北區合肥路街道麗景苑社區「制扇至美 巧手靈心」手工活動
    青島市北區合肥路街道麗景苑社區「制扇至美 巧手靈心」手工活動
  • 盤點動漫中那些「猶抱扇子半遮面」的美女,最後一位絕對最驚豔!
    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猶抱扇子半遮面」。自古以來很多美人受中都會拿著一把扇子,男子拿扇子是風流倜儻,風雅,其實就是裝帥;而女子拿著扇子就會產生一種美感。以扇遮面的美人,在神秘感中有著一份從容的華麗,各種風格的扇子在她們的手中幻化成一道最美麗的風景。
  •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
    猶抱琵琶半遮面用來形容美女的若隱若顯的朦朧美,尤其是在古裝劇中那一層薄薄的白沙來勾起人的好奇心,總有一種想把她揭下來的衝動。《天龍八部》木婉清在《天龍八部》中飾演木婉的華妃娘娘當年顏值已經開始展現,一身黑紗的妝扮,戴著一層黑紗遮面,給人一種帶刺的黑玫瑰的感覺,在揭開黑紗之後,水汪汪的大眼睛映入眼帘,讓人不禁有一種即便是帶毒的有刺玫瑰也要把她採在手中的衝動。
  • 帕亞加尼 猶抱琵琶半遮面
    帕亞加尼 猶抱琵琶半遮面 原標題:帕亞加尼 猶抱琵琶半遮面CBA 第一階段戰罷,北京首鋼新帥帕亞加尼的執教戰績為
  • 裁判文書也可以猶抱琵琶半遮面?
    「猶抱琵琶半遮面」出自歷史上唐朝詩人白居易詩《琵笆行》,形容半遮半掩之意。這與法院判案有何關係?法院判案總應該釘是釘鉚是鉚,依法判案有理有據,引用的法律依據是哪一條哪一款說的明明白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文件的規定》也是這麼要求的。
  • 手繪古風團扇之荷花扇,小學生都能畫出來,你們一定也可以
    不過好在生活喵自己算是一枚巧手手作娘,在經濟允許的範圍內,我更喜歡自己動手製作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不生活喵最近又迷上團扇了,那可是非常雅致的古風小物件啊,重要的是夏天來了,團扇可是既漂亮又實用啊,那還等什麼,趕緊動手給自己整一個。
  • 古時候的女子不愛拋頭露面,藉助團扇遮羞
    在如此追求下,團扇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生活用品發揮了其重要的價值,利用扇子,不但能作裝飾用物,同時作為吸引男子青睞的佳品,在婉約的面容下,欲語還休,藉助團扇的「遮」將含蓄與嬌羞詮釋的淋漓盡致,這樣一來古代女子「以扇遮面」的潮流一代傳一代。典型的是古代作為丫鬟的女子大多性格活潑靈動、察言觀色,卻又不失委婉含蓄,社會上對團扇的使用也是屢見不鮮。
  • 「團扇,團扇,美人用來遮面」,你知道這裡的美人是什麼意思嗎?
    扇子,在沒發明電風扇之前,我們在炎炎夏日,都是用扇子來扇風納涼的,扇子,最早稱為「翣」,音sha,四聲,起初並不是為了納涼,而是禮儀工具,扇子的種類很多,有羽毛扇,檀香扇,蒲扇,團扇,摺扇,等等,日本還有檜扇,蝙蝠扇等等,最盛行的時代大概是隋唐時期,扇子已經不僅僅是禮儀工具和納涼用品
  • 西安韓森東路上交通標識牌「猶抱琵琶半遮面」 誰人看得清?
    [摘要]韓森東路高樓村斜對面的一禁停交通標識牌隱藏在一個「平安西安雪亮工程」交換箱背後,其「猶抱琵琶半遮面」地矗立在道路旁。市民要想看清還得站在馬路一旁側目細看。8月26日,華商論壇網友「雁翔滻灞」反映,稱在韓森東路高樓村斜對面的一禁停交通標識牌隱藏在一個「平安西安雪亮工程」交換箱背後,其「猶抱琵琶半遮面」地矗立在道路旁。市民要想看清還得站在馬路一旁側目細看。為此,華商報將向轄區交警部門發函諮詢。
  • 團扇與摺扇
    團扇唐寅晚年隱居在蘇州桃花塢,常與文人墨客聚飲,亦常常雅興大發便在畫上題詩一首
  • 夏天搖動的詩意,你對中國扇了解多少?
    坐在舒適的空調房裡,時不時瞥見桌上好友贈送的手繪扇子,偶爾也會拿起來扇一扇,想著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年代,古人用什麼樣的扇子消夏呢?↑印象中的扇子長這樣。↑其實古代精美扇子長這樣。羽扇:名士之風流,隱者之高操古時條件簡陋,樹葉、毛羽等物是最易獲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現甚早。最著名的羽扇用戶,自然是諸葛亮。由於小說和戲劇的廣泛傳播,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臉譜化的定型,即《三國演義》中所云「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
  • 猶抱琵琶半遮面,竟然是因為他?
    只見他把琵琶直立懷中,把琵琶豎了起來,半遮著面部,改撥子演奏為手指彈奏。左手持頸,撫按律度,右手的五指靈活地在四根弦上疾掃如飛,這種指彈法是前所未有的演奏方法。《火風》旋律起伏跌宕、節奏奔放豪邁。樂曲到高潮時,他的左手還加進了推、帶、打、攏、捻等技巧,音樂形象剛勁淳厚、虎虎有生氣,仿佛真的有一隻火鳳凰正在繞著大殿飛舞。
  •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半」的飛花令來了!
    但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樣反而更加讓人想迫切一睹琵琶女的芳容,了解琵琶女的人格魅力。一個「半」字,寫盡了琵琶女的羞羞答答,不肯見陌生人的神態和心理。那麼,「半」的飛花令都有哪些?1.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 堪稱國寶的晉江安海龍山寺—千手千眼觀音
    就在晉江安海鎮海型厝村——那個和開元寺齊名的龍山寺內!1983年,國務院確定了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泉州有兩座寺廟入選,一座自然是開元寺,龍山寺始建於隋618-619年間,但現存建築物是清康熙年間,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資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