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孩子回姥姥家,吃飯的時候,孩子看到飯菜上桌拿起一個饅頭往嘴裡塞,我用筷子輕輕打了一下他的手說:「忘記飯前便後要幹什麼了?」
孩子愣了一下,笑著放下饅頭不好意思地說:「我忘記了」,孩子正在起身去洗手時,我媽卻一把把孩子按下說:「沒事沒事,手又不髒,就這樣吃吧,孩子肯定是餓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都遭遇過家人這種不過腦就插嘴的經歷,面對這種「拆臺式教育」,我們該怎麼辦呢?
01
相互「拆臺」的教育最愚蠢
上周約閨蜜一起逛街,一見面閨蜜就衝我吐槽:「我快要被我家的『豬隊友』逼瘋了!」
原來,自從閨蜜家孩子上小學一年級之後,閨蜜負責管教孩子、監督孩子的學習,而老公則總是在閨蜜管教孩子的時候在旁邊「拆臺」。
閨蜜安排孩子在家寫作業自己出去買菜,剛走出家門,就聽到屋子裡老公興奮地喊:「兒子,你媽出去了,來一起玩一會兒遊戲」,而以往閨蜜走進家門之前,孩子必定是規規矩矩地坐在桌前寫作業,但是拿起孩子的作業本一看,才剛剛開始。
孩子字寫得不好閨蜜讓孩子重新寫,老公在旁邊說:「剛上小學要求這麼嚴格幹什麼,孩子的字嘛長大了自然就寫好了,我們小時候都沒練過字,現在誰的字寫得別人看不懂了?」
類似的種種情況太多,閨蜜已經實在無力吐槽。她說自己並不是要堅持自己全對,她不止一次的跟孩子老公溝通:如果我們有分歧,不要當面吵,等孩子睡了,關起門來,咱倆心平氣和好好說。可是收效甚微。
像閨蜜老公這種「拆臺式教育」的家庭成員,相信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都知道,家庭成員不能統一教育思想,一方面有可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另一方面如果一方溺愛孩子,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一有不滿就向溺愛他的那一方求助,從而給孩子的正確成長造成阻礙。
非但如此,還有國外學者指出:「父母之間在教育手段上的意見分歧,會促使孩子產生不法行為。」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不法行為?
「當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時,孩子便面臨選擇的問題,要麼支持父親,要麼贊成母親。有的孩子為了既不得罪父親,又不傷害母親,就曲意奉承,從中周旋。
這就給孩子造成見風使舵的機會,無形中發展了善機變、投機經營、虛偽、撤謊的不良品質。當這種不良品質繼續發展,並帶到社會上去時,就容易產生不法行為,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據對168名違法犯罪青少年調查,其犯罪原因與父母教育意見分歧有關的有23人,佔11.3%。可見,父母的教養分歧帶給子女的負面影響是有多麼深遠。
02
家庭教育要遵循「手錶定律」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曾被人稱為「史上最不靠譜的總統」,可是當年總統競選,第二場總統大選辯論最後一個提問,觀眾要求希拉蕊和川普相互說出對方一個優點時,希拉蕊說,川普的孩子們都很棒,這是川普最值得別人尊敬的地方。
川普是美國房地產大亨,他的五個子女含著金鑰匙出生,卻完全沒有所謂富二代的毛病,個個成績優秀、品行優異。
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川普永遠和妻子保持統一戰線,川普妻子曾說:「如果我對孩子們說『不』,他們會去找自己的爸爸:『爸爸,我們能得到這個嗎?』川普會問:『你們媽媽怎麼說?』孩子們會告訴他:『媽媽不同意』,川普就會告訴孩子們他也不同意。」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作「手錶定律」,它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手錶定律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對於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如果家庭中有兩個家長教育意見不同,在教育前期可以相互借鑑,協商好輪流行使各自的教育方法,以此來對比看誰的方面更合適。
但是,如果一旦達成共識確定一種教育方案,那麼家庭成員就儘量按照確定好的方案來執行,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拆臺,否則孩子很快就能辨別出哪一方的意見對自己更有利,站在哪一方的陣營,等著兩個家長「內鬥」,他就坐收漁翁之利。
其實即便是意見不同的家長,內心肯定都是希望為了孩子好,只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此時的家長必須要明白自己教育的初衷是什麼,千萬不要為了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主權,或者為了「置氣」而堅持己見。
03
認清家庭教育的真諦
似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自己教訓孩子再狠都可以眼睛不眨,一看到別人教訓孩子自己就受不了了,如果是這樣的心理,那麼在家庭教育中自己就要主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可是需知,家庭和睦永遠比意見本身更重要。
可是,爭吵中的兩個人,很容易從爭吵的這件事中延伸出很多生活中的小矛盾,於是小吵吵著吵著就會變成大吵,大吵時就難免會造成互相攻擊。
此時的兩人也許都沒有意識到,比起懲罰孩子的傷害,兩個人的戰火也許更讓孩子覺得更難過。
01
家庭成員要懂得溝通,相互尊重
有的家庭提倡讓孩子自由成長,有的家庭贊同棍棒式育兒,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原生家庭長大,也秉承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從小接受的理念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所以如果分歧較大,一方想讓另一方轉變思想估計一時半會不太現實。有了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個人都堅持己見無法溝通。
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也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白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教育孩子是件勞累的事情,有人願意去承擔這件事,家庭其他成員要能夠理解並支持,採取誰負責誰處理的原則,其他人不參與、不評判,如果覺得做得不對,事後再單獨討論利弊。
02
懂得在孩子面前維護家人的形象
有的家庭提倡「有的扮紅臉,有人扮黑臉」的教育方式,比如媽媽在批評孩子之後,爸爸又在孩子面前說:「你別往心裡去啊,你媽就那個臭脾氣。我也跟你媽說過讓他不要罵你,她就是不聽。」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要不得,總是在孩子面前說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對媽媽產生厭煩和排斥,那麼久而久之就損害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尊嚴,孩子也不會再尊重媽媽。
幼教專家趙秀朵曾說,如果夫妻教子觀點不一,會讓孩子分不清正誤,不利於他美好品德的培養。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而「家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的基礎上,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維護家庭的和睦,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貶損,只有這樣才能收穫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而這一點比成績好更重要。
在你的家裡,有發生過這樣「相互拆臺」的教育案例嗎?你是如何應對的呢?大家來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