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相機綜合性能的標杆,單反無疑仍是當今取業攝影師的首選。它畫質優秀,反應極快,操控性一流,可更換的鏡頭群極其豐富。每一項屬性都指向更專業的拍攝需求。也正是因為對性能的精益求精,在便攜性上便無法苛求,所以單眼相機都有著較大的體積和人的重量。價格上也很是「專業」。
單眼相機在定位上分為如下幾個級別:入門級單反,準專業單反和專業單反,適合不同需求的人群使用。
1.什麼是單反
單眼相機(SLR)是「單鏡頭反光取景照相機」( Single Lens Reflex)的簡稱,由於其內部結構採用一塊斜45度放置的反光鏡和頂部的五稜鏡共同構成的取景系統而得名。而DSLR又是什麼呢?DSLR就是數碼單眼相機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的簡稱,是將感光元件接收到的光信號轉化為數位訊號來記錄成像的單眼相機。
單眼相機的優勢是性能完善,利於操控,畫質優異,而且有較完善的自動對焦功能和連拍功能。由於其取景和成像都是通過相機鏡頭完成的,所以沒有視差,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單反的另一大優勢就是可以更換鏡頭,由於單反系統已經發展多年,有著豐富的鏡頭群和附件體系,因此受到很多職業攝影師的青睞,也是我們推薦給攝影愛好者入門使用的主要器材。
2.單眼相機的內部結構
反光鏡:在單眼相機內部,快門帘幕前方,鏡頭卡口後方,有一面成45度角放置的反光鏡,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把通過鏡頭成的像(按照小孔成像原理,成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像)反射到取景器去。
五稜鏡:位於相機內的頂部,用於承接由反光鏡反射來的影像,通過多面多次反射原理,使得取景器中最終看到的影像呈現和肉眼觀察到的實物一樣的狀態。
CMOS:照相機成像原件的名稱,目前135相機中除了一少部分型號(比如萊卡M9)使用了CCD為感光元件外,大部分都已經採用CMOS作為其感光原件。
全畫幅:所謂的全畫幅相機,是以傳統的135底片作為對比的,面積和135底片面積(24mm×36mm)一樣的傳感器,就是全畫幅傳感器,使用了這種傳感器的相機就是全畫幅相機。
APSC:小於全畫幅的一種感光元件尺寸,一般用於入門級相機及中端相機。4/3系統:是由奧林巴斯和柯達共同設計研發並推廣的感光元件規格,其感光元件的長寬尺寸比例為4:3,由於其感光元件面積只有全畫幅的1/4,所以鏡頭焦距換算的時候要乘以倍率2。由於其感光元件較小,很適合實現相機和鏡頭的高性能與小型化的兼顧。
快門單元:目前幾乎全部採用的是縱走式簾幕金屬快門,可以更加準確地控制快門的開啟時間,快門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光線照射到感光元件上的時間。
3.鏡頭的基本概念
焦距:物理書上的定義是「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的集點間的距離」,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為是鏡片中心到感光元件的距離」。我們所購買的鏡頭,在鏡筒上都表明了該鏡頭的焦對於全畫幅相機來說,這個焦距就是鏡頭的實際焦距。但是對於AF-C和4/3系統來說,由於感光元件面積較小快單元所以還需要乘以一個倍率係數才是實際使用的焦距。焦距和視角的關係是:焦距越長,視角越窄。
光圈:一般是設計於鏡頭上的,用於控制照射到感光元件上光量的部件。光圈的作用是控制照射到感光元件上的光量的,光圈一般採用字母F來表示其數值。光圈的F值=鏡頭焦距/鏡頭有效通光口徑的直徑F值的數字越小,鏡頭的光圈也就越大,當然了,價格也就越高……光圈越大,鏡頭的進光量也就越大,相同感光度的情況下,可使用的快門速度也就越高,這一點在舞臺攝影、體育攝影,尤其是暗光下拍攝的時候尤為明顯,所以有些攝影書上會把大光圈鏡頭稱為「快速鏡頭」(以300mm的定焦鏡頭為例,最大光圈F4的鏡頭並不能算快速鏡頭,因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配置參數,如果是300mmF2.8鏡頭的話,這就是一支「快速鏡頭」了,一般快速鏡頭都是專業級鏡頭)。更大一級的光圈帶來的便利條件是在相同感光度下的更高的快門速度,但是也同時帶來了體積和重量的成倍增加和價格的增加。因此,選擇多大光圈的鏡頭,還要攝影者以自己的實用目的為出發點。
光圈的另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對於景深的控制。在焦距相同、被攝體到相機距離相同的前提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範圍越大。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那種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照片,多半都是採用大光圈拍攝的。光圈的葉片數越多,那麼光孔的形狀也就越接近於圓形,焦外成像也就越柔和。尤其是拍攝夜景的時候,處於焦外的點光源都會呈現為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非常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