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走進順平縣李千戶村的保定巖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草莓種植基地內,只見100座現代化鋼構大棚有序排列,非常壯觀。大棚裡立體種植的草莓已經開花,預計元旦便可上市,正好趕上消費旺季。
「僅北京、石家莊、廊坊等地的十幾個固定客戶就預訂了70%的產量,剩下的也已經有銷路了。」該公司總經理劉雪松指著辦公桌上阿里巴巴盒馬鮮生平臺傳來的採購意向書,高興地說:「看來轉型投資扶貧產業,發展高效農業的路子走對了,但沒想到市場會這麼火。」
塑料加工是順平縣的傳統產業。劉雪松19歲便從李千戶村來到縣城,從事塑料加工業,短短五六年時間,他便創辦了環保塑料製品生產企業——東禾塑業。目前,該公司年產值過億元,他因此被當地村民稱為「塑料大王」。近年來,環保的壓力越來越大,東禾塑業3年來投入500多萬元用於環保改造,每年的環保運營成本達130萬元。「企業的利潤率越來越低,迫使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轉型發展。」劉雪松說。
李千戶村是個貧困村,全村有858戶、2537人,人均耕地1.6畝,村裡種植草莓有30多年的歷史。然而,由於分散種植,形不成規模,只能靠商販上門收購或到周邊集市售賣,價錢賣得非常低。發展高峰時,幾乎家家種草莓,而現在全村種植戶不過二三十戶,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謀生。
在脫貧攻堅中,順平縣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打造「一鄉一品」,一直想為家鄉脫貧出點力的劉雪松從中看到了草莓種植業在當地的發展機遇。2018年3月,他在李千戶村註冊成立保定巖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00畝,建起33個現代化鋼結構大棚,開始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種植草莓。
由於該公司的產品口感好、標準統一、質量可溯源,當年冬季草莓一上市就受到市場好評。該公司和北京華聯超市以及淘寶、京東等平臺建立起穩定的聯繫,通過他們直接對接市場終端,產品供不應求。劉雪松說:「平均畝產5000斤,平均每斤15元,最高時每斤能達到35元,每畝純效益起碼在兩萬元以上。」
今年,順平縣將該公司的草莓種植基地列為「一鄉一品」特色扶貧產業項目,以扶貧產業資金入股,幫助公司擴大規模。目前,基地共流轉土地500畝,大棚數量發展到100個,成為我省最大的草莓種植基地;產品通過綠色認證,現正在進行有機認證。眼下,基地內的草莓還沒上市,京津冀等地大的超市和一些網絡平臺便紛紛預訂。
在一座大棚內,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新玉和一些村民正在打理草莓。她說:「家裡的3畝半耕地全都流轉到基地,每年收入4200元;縣裡的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基地,家裡每年分紅587元;我們兩口子都在基地上班,每年工資收入6萬多元。現在的日子可是滋潤了。」據介紹,基地帶動當地就業人數達到了200人,年人均工資在6000元以上。
「有政策支持,勢頭這麼好,明年我還要再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的鄉親增收。」劉雪松說。(記者林鳳斌)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