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首批赴臺進入各大專院校就讀的大陸學生,迎來了「畢業季」,今年,共有173位學生畢業。他們擁有在臺學習的經驗,他們是兩岸溝通的新橋梁。但是,他們在臺灣求學的經歷是不是真的具有優勢?令大陸學生求學受阻的「三限六不」依舊沒有在他們畢業時得到解禁。讓人不禁思考:他們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赴臺篇
初到臺灣常被問
北京有地鐵嗎?
2011年,首批來自祖國大陸的928名學生來到臺灣高校學習,這場「破冰」之旅後,越來越多大陸學生緊隨其後,求學臺灣。因為是首屆陸生,這批臺灣人眼中的「新新人類」,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眼光,他們不經意間被貼上「破冰者」的標籤,但在求學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刻意標榜自己的身份,因為文筆犀利、觀點獨到,以異鄉人的身份描繪了他們眼中的臺灣,如今臺灣的很多書商都很樂意為大陸學生出書。
「你為什麼來臺灣讀書?」首屆大陸學生來到臺灣後,往往都會最先迎來這第一個問題。每位陸生的回答或許不一。淡江大學大二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說,來臺灣的大陸學生,大多都是抱著對臺灣的好奇心態來的。
同樣,臺灣當地人對海峽對岸的大陸也充滿了好奇。「大陸有超過10層的樓嗎?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塊就行?」對於這些提問,大陸學生都會耐心地告訴他們。
「沒來過大陸的同學經常問我,北京有地鐵嗎?」這些想法,透出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臺灣中正大學攻讀藝術史研究生的陳爽,對於這些問題既感覺「挺逗」,又不得不忙著解釋。
臺灣人好奇大陸新生,陸生也用異鄉人的眼光打量著臺灣。
臺北隨處可用的免費wifi讓蔡博藝欣喜不已,校內外活動也少不了她蹭吃蹭喝的身影。
他說,課餘活動太豐富了,200多個社團讓他們不知如何選擇。
大陸學生感受到臺灣人民的熱情有禮,公交車司機的「謝謝」、「不好意思」、「有什麼可以幫您」常常掛在嘴邊。同時,義工遍布全臺,服務周到。這些都讓大陸學生十分欣喜。
畢業篇
「跨海戀」難續
情侶畢業分手
愛情本無關政治與政策,但卻無法忽略政治與政策的影響。在兩岸目前的現實下,兩岸年輕學子之間的「跨海戀」漸成臺灣大學校園內的新風氣。但有專家指出,能夠真正開花結果的卻很少,因為根據目前臺灣當局的規定,陸生完成學業後,不能留島工作,需返回大陸,「新萌芽的戀情僅靠網絡、電話來維繫,終究不能持久。」
據悉,幾乎所有赴臺的陸籍女生很快「名花有主」,但「臺妹」卻對陸籍同窗「敬而遠之」。關注「跨海戀」議題的臺灣佛光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憶芬指出,臺灣男生活潑開朗又愛玩,容易與大陸女生產生相同的興趣,加上比較主動製造浪漫,自然容易奪得芳心;而大陸男生多屬「學術型」,喜歡看書搞科研,思考嚴肅性的問題,這讓臺灣女生「敬而遠之」。
陳憶芬分析,主要是目前臺灣當局針對大陸學生的規定中,要求陸籍學生完成學業後,必須回到大陸,不能留臺工作。這使不少正在熱戀中的「跨海情侶」最終要海峽兩岸各一方,「雖可通過網絡、電話來維繫戀情,但終究不能持久,能夠堅持下來的,基本上都是臺灣男生跨海追到大陸來的。」
北京女生菁菁是少數成功「俘虜」臺灣男士的大陸女生,她在2008年到義守大學當交換生,與臺灣男生彼特熱戀。兩人的關係同樣因為菁菁「學成返陸」而受到挑戰,彼特「為愛兩邊跑」,最終決定雙雙考取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繼續在北京延續校園蜜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