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陸生實施「三限六不」政策,即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等。
習馬會,確認了「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中華兒女。習近平和馬英九共同宣示了兩岸和平的決心。據臺北方面公布的會談內容,習近平提到兩岸學術、教育交流時,馬英九主動提到,臺灣有很多科技大學,素質不差的,缺額都很多;因為少子化的結果,大學變得過剩,「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希望把臺灣變成一個亞太的高等教育重鎮,因此我上任的時候三萬人,今年超過十萬人,這數字大陸聽起來很小,但是對臺灣是正面的,麻煩您思考一下」。
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脈,同聲同氣,十多二十年來教育交流漸趨密切。大陸在1985年就招收臺灣學生入讀大學本科,但直至2011年臺灣才承認大陸學歷,四年前首批大陸學生赴臺升大學,並於今年六月戴上四方帽。如今,到大陸讀大學以至研究院的臺生,每年上萬人,近幾年來到臺灣升大學和讀研的陸生約三千人,若加上修讀短期課程的,則超過八萬人次。
內地教育部推惠臺政策
兩岸民間和學界交往,其實始自1980年代,雙方隔絕30年後,臺灣開始允許民眾赴港澳旅遊,但禁止旅遊者從港澳經轉大陸。1985年,大陸開放臺生赴大陸升學。1987年,臺灣領導人蔣經國開放民眾「有限度」赴大陸探親奔喪。1992年起,臺灣要求兩岸學生交流須為在校學生,且須團體出行。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後,內地教育部相繼出臺一系列惠臺政策。「同等收費」政策使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生按照大陸學生標準同等收費。「專項補貼」則由國家教育部按大學招收臺生的實際人數,給予專項津貼,又設立專門的臺灣學生獎學金。2008年起,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不斷增加,他們主要透過統一招生考試、免試招生以及單獨命題考試三種方式入讀大陸高校。
2008年5月,馬英九上臺,就職承諾「承認大陸學歷、到大陸招收學生」提上日程。2009年起,大陸交換生與留學生可直飛臺北。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但只限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蘇等六省市。2012年,臺灣首次開放兩所公辦大學面向大陸招本科生,分別是金門大學和澎湖科技大學。2014年,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等49所臺灣公立大學,首次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
2015年7月,臺灣第五屆大學陸生招生公布,報名人數達4817人,再創歷史新高。每位陸生可選46個志願科系,公立大學只能填10個志願,私立大學可選36個。獲填最多志願的學校依序是淡江、銘傳、逢甲、文化。
不過,同樣是在對岸讀書,臺生、陸生權益差距很大。臺灣教育部對大陸生的調查發現,近86%受訪陸生期盼在獎助學金、健保、工作許可等條件上比照外國學生待遇,並解除三限六不政策,要求「給我們人的待遇」。
目前,臺灣學生赴大陸念書,可以像一般大陸學生實習、打工,畢業後也可在大陸就業。若以好成績申請到頂尖大學,從校方、系上到民間組織,更有各式獎學金。醫療方面,臺生可像大陸學生一樣享有學生醫療;2005年起,臺生學費與大陸學生看齊。
不過,儘管臺灣高校向大陸打開了門,這扇門卻是道「窄門」。臺灣對陸生實施「三限六不」政策,即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
陸生在臺灣要實習,必須自行與大陸公司聯繫,趁寒暑假返鄉完成學分要求;想當研究助理,必須是非官方計劃;獎學金不能拿公立單位給的;學費大多比照最高等級「外國學生」,比僑生高,甚至多是本地生的一點五倍至兩倍。至於健保、畢業後工作,至今沒份。
來自大陸的臺灣文化大學中文系四年級學生李凌風指出,陸生獎助學金、健保、工作許可比照外生應是基本權利,「如果說所有外生、僑生都沒有就算了,為何只有我們沒有?」
陸生無緣享受健保
遺憾的是,臺灣當局於2012年10月曾建議將陸生來臺身份由「停留」改為「居留」,允許陸生在臺居留滿六個月後,即可依法納入健保。但該修法提案提出三年多來,至今未獲通過。由於泛綠陣營揚言杯葛,2015年11月27日未能列入「立法院」院會近期議程,而被再度擱置,令此案在本會期「流產」。臺灣《旺報》社評指出,陸生納入健保案不應被過度政治思維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