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下,孩子們的真實想法!

2020-12-20 騰訊網

01

我有個朋友,是二胎媽媽。前幾天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

原來,二寶出生後,有段時間她很焦慮,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衝大寶吼。漸漸地,每次被吼,大寶都站在一邊,不哭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

有一天,因為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大寶,孩子很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裡,哭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了,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圖片來源:《四百擊》

之前在《@所有人》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一哆嗦,當即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關於「吼孩子」,很多父母表示,吼完孩子後,不怕他哭鬧,也不怕他事後balabala……和你講道理。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打成靜音的孩子。

對於孩子,世界上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不吼不行」。對於父母,世界上卻有一種絕望是「吼完了孩子,卻不知道那個不說話的小東西心裡在想什麼」。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02

一個國內的教育短片,名為《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短短兩分鐘,卻非常震撼。也許其中一些話你可能剛剛才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

我們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這種言語上的傷害,在我們的日常教養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經年重複發生著。

超震撼視頻 無數父母看完陷入深思

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不知父母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麼畏首畏尾,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某些自述者這麼寫道:

「我自知我媽語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她的語言習慣,無意識的時候也會把情緒帶到話語裡,一字一句都在傷人.......我知道這樣下去只會把愛的人推得越來越遠,可我難以自控。」

「於是我漸漸關上了心裡的那扇窗,難過的時候試著自我安慰,寫日記,購物,獎勵自己好吃的。我開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試著逃離去到家以外的地方,也要記得如果以後有幸自己組建了家庭,要呵護他,不能讓同樣的悲傷,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外面看著還正常,在家裡暴躁無比,和他們永遠無法用溫和的語氣說話。自卑敏感,別人一句話都能刺痛我,喜怒無常,對別人防備心很重,只要傷害過我的人,永遠別想再接近我。」

03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有些孩子是出於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不再信任父母,在情感上強行和父母中斷了連接,和父母拉開了距離,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還有些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了,乾脆破罐子破摔,雖然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故意用這種「不配合」來氣父母,潛臺詞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最嚴重的就是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碾壓,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

的確,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04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圖片來源: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

05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06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不管是誰,在情緒煩躁的時候很難再去處理另外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

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給這種不愉快找到合適的出口,不要讓無辜的孩子承擔你的負面情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07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1、每天回家之前先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說出來,能意識到這些負面情緒是控制脾氣的第一步。

2、如果遇到孩子做錯事,要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呈現出來。例如:「寶寶,你故意打碎了杯子,爸爸/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之後還要再花錢去買杯子,你的行為造成了家裡額外的開銷,所以爸爸/媽媽認為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等等,既能在敘述過程中平靜下來,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

3、試著為這些負面情緒找到出口及解決方法。成人通常在發洩情緒以後會感覺好受一些。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可以用跑步、做家務等健康的方式發洩出來,等理智回來了,再考慮應該如何應對。

4、當自己非常憤怒的時候,在心裡默數30秒再開始講話。如果自己的情緒尚未處理好就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坦誠但儘量溫和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罵你而讓你很難過,我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一起安靜10分鐘。」

08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

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

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

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此文送給所有生活忙碌、忍不住發脾氣的爸爸媽媽們,請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相關焦點

  • 《西蒙的爸爸》:如何跳出「語言暴力」傷害下的情緒怪圈?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以至於使西蒙想要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擺脫欺凌。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語言暴力的情況也在屢屢發生。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一談語言暴力這個話題。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抄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而低齡的語言暴力,就是襲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這一類。
  • 語言暴力|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語言暴力很多父母非常擅長一件事,那就是輕易地去否定孩子。湖南衛視有個綜藝節目《少年說》,讓少年站在高高的「勇氣臺」,喊出自己想要告訴大人的真實想法。有個女孩鼓起勇氣說道,媽媽一直把自己和「四項全能」的閨蜜相比,從來不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呢?」女孩哭著問到。
  • 語言暴力
    1、形成"退縮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壓下往往迴避問題,迴避現實,不敢與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內向、封閉、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徵。2、形成"攻擊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語言暴力"之後,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逆反,為了發洩不滿,而對他人和社會採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又害己。
  • 語言暴力比打罵教育更可怕,語言暴力下的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療傷
    或許是情急下脫口而出,或許是習慣性的情緒發洩,或許說完後就會忘在腦後,可是對孩子們來說,這些惡言惡語都在無形中變成了傷害他們的語言暴力,讓他們難以忘卻,甚至走上歧途。在一次特別的家長會上,老師別出心裁讓孩子們匿名寫下「父母的哪些話讓你難忘」,待統計紙條後,老師們驚奇地發現紙條上的答案竟有很多相似之處。讓孩子們久久難忘的話語有:「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蠢的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看看你這個樣子,以後肯定不會有出息!」
  • 你知道自己在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嗎?
    語言暴力指的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這一類。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危害極大,你眼中一句隨口而出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語言暴力危害大?爛蘋果的故事告訴你語言暴力有多可怕!
    這是一篇關於語言暴力的文章,作為新時代的媽媽,我們深知語言冷暴力對孩子的危害,之前我也寫文章說過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昨天當我看到國外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文中的例子實在太直觀,太震撼了!那種揪心的感覺,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需注意這幾點,尤其要警惕語言暴力
    長時間的語言暴力,讓孩子產生抑鬱的心理。1、導致孩子產生暴力傾向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慢慢的也就會在心裡產生暴力傾向。2、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們有時表達不清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結果父母就會變得焦躁,為自己不能夠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真實需求而大發脾氣。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被父母訓斥,被父母用語言暴力來攻擊自己。這就需要身為父母的我們,放下父母的架子,貼心,真實的去與孩子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接受自己,願意與父母敞開心扉的交流。
  • 在父母語言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有一種家暴,叫語言暴力!」,會發現很多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要麼畏首畏尾。有多少不好好說話的夫妻,就有多少婚姻死於語言暴力。在家庭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未來,他們也會成為下一個語言暴力的實施者!
  • 語言暴力也是家暴|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
    家庭暴力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部分人對於家庭暴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武力」的範疇,說直白點就是動手打人了,才叫做家暴,但事實上並不是,家庭暴力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語言暴力其實也是家暴的一種呢,那麼你知道什麼是語言暴力嗎?
  • 劉再復:論語言暴力
    因此,「名稱不僅是語言的最後言說,而且是語言的真實稱呼」。語言暴力是人的語言的變質,之所以變質,首先正是背離「真實稱呼」,它歪曲被命名對象的真實內涵。本雅明說人的語言是命名的語言,物的語言是非命名的語言,即啞的語言。但他沒有把物分為動物與植物。猛獸的語言其實不啞,它的語言是咆哮與吼叫。遠離真實的定罪性與誹謗性命名實際上已使人的語言蛻化為獸的語言,變成咆哮與吼叫。
  •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這些語言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這是易遙因深受校園語言暴力的吞噬,選擇自殺來解決一切的時候,對岸上的同學說的話。或許我們對孩子的一兩句批評不足以引起多大的反響,但是孩子在負面評價和消極情緒的陰霾之下,遲早會變成語言暴力下的「亡魂」。1、什麼是「語言暴力」?
  • 語言暴力:一把不見血的刀,家長你還在用這把「刀」嗎?
    語言暴力:一把不見血的刀,家長你還在用這把「刀」嗎?也許有些家長覺得語言暴力離孩子很遠,但是事實上,孩子們卻是語言暴力的最常見的忍受者。相對於體罰來說,語言暴力因為不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而被父母們忽視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多父母想當然的認為孩子不會把那些指責的話放在心上。而孩子們也不懂如何消化語言暴力所帶來的傷害。
  • 「冷嘲熱諷」式育兒:家庭中的「語言暴力」,從根兒上就錯了
    01善意也可能引起語言暴力語言暴力這個概念,近年來經常被提及。它指的是辱罵、誹謗、鄙視、嘲笑等侮辱性的語言,侵犯他人的精神和心理,對他人造成損害。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家庭最主要的語言暴力者是母親和父親。這個數據的結果可能會讓很多家長感到不舒服,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會成為語言暴力呢?
  • 請不要對兒童使用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諷或威脅等侮辱歧視或侵犯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分會會長尚曉援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兒童在面對成年人時,處於弱勢地位,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易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 語言暴力:一把不見血的刀,家長你還在用這把「刀」嗎?
    這也引得人們對語言暴力的影響展開深入的思考。也許有些家長覺得語言暴力離孩子很遠,但是事實上,孩子們卻是語言暴力的最常見的忍受者。「你怎麼這麼笨啊!」「你這麼挑食,你個小饞貓!」家長們缺乏對教育方式的探索,推重嚴厲的語言指責實則是一種教育的偷懶。02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表示,青少年時期的犯罪和其童年所遭遇的語言暴力大有關係。
  • 說教無道,小心"愛的語言"淪為"語言暴力",這樣說孩子才會聽
    可孩子們依舊不聽。或許在父母們看來,自己的苦口婆心是為了孩子好,自己的嚴厲教育是怕孩子走彎路,但在孩子們的心裡卻不這樣想。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那些愛的語言淪為語言暴力,這樣的方法很可能會傷到孩子幼小的心靈,也會出現諸多的弊端。
  • 教育應拒絕語言暴力
    對語言暴力說「不」——第九個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社會倡導活動暨2019中國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十大進步事件發布會前不久在深圳市召開。與會專家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兒童在面對成年人時,處於弱勢地位,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易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 語言暴力,一種隱形的「家暴」
    語言暴力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愛孩子,就請收起語言暴力,給孩子尊嚴,別再做一言不合就開罵的粗暴人。(詳見7月24日《石獅日報》四版) 「你閉嘴?」 「這點事都做不好,你沒長腦子啊?」「養條狗都比你聽話!」人人都知道家庭語言暴力對家庭會產生嚴重影響,卻往往「管不住嘴」。
  • 語言暴力將孩子推向深淵,該怎麼用家庭教育挽救孩子?
    「我想跳樓」 這是從一個7歲女孩嘴裡說出來的話,究竟是因為什麼讓她有這樣的想法的呢?在我們很多人看來,只有流血掉肉才是暴力,但卻忽視了語言暴力的危害。語言暴力如影隨形 有記者採訪了這個被語言暴力攻擊的人,起初是在學校官網上造謠,後來轉變成校園暴力。很多人因此抨擊她容貌、舉止,走在路上還有陌生人打她。晚上做夢都是被嚇醒的,這樣的日子撐不下去了。有很多人在想她們都這樣了,為什麼不告訴父母呢?
  • 家長的語言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和傷害?
    那麼家長的語言暴力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傷害呢?是越罵越成才嗎?01 自卑、無助經常被罵的孩子會比較自卑和無助,長時間下去,TA可能會過分地謹言慎行,過度地察言觀色。可能家長罵完之後,看起來有的孩子沒有任何反應,表面很平靜,但是無論TA作何反應,如果這個孩子被長時間的語言暴力的話,有極大可能TA將成為一個自卑到骨子裡的人。將來TA的社交有可能會出現障礙,那麼TA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與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當遇到問題時,TA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處理事情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