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命名方式及姓氏特點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相當多元,隨著主體意識建立,原住民開始向主流社會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藤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指出,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至今年三月底止,共有一千零一位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在原住民找回名字之時,外界也該開始學習了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

  當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時,會說「請問貴姓」,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寶島裡,原住民族各自擁有不同於漢民族的命名文化;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後,原住民取得回復傳統名字的權利,有些原住民新生兒更是直接以傳統方式命名,所以名字只有姓氏的觀念,可能要改一改了。

  以推動回復原住民傳統名字為宗旨的藤文化協會整理了原住民各族的命名方式提供各界參考,也讓臺灣社會認識原住民族命名文化之美。

  泰雅族、太魯閣族與剛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恢復族名申請的賽德克族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上父親的名字,特殊狀況也有加母親的名字,雖不硬性規定襲祖父母名,但一般會為男孩取以往頭目或勇悍者之名,為女孩取部落中溫順或擅長織布者之名。如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是子父連名。

  阿美族命名除了承襲長輩的名字外,也常依出生季節或時刻命名,又因為阿美族屬母系社會,所以,在自己名字後面接父名或母名的狀況都有。如藤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該映?犁百就是子母連名。

  另外,有些人也會在名字後面加上氏族,而氏族是依祖先文化淵源分類而成,因此,像花蓮縣阿美族噶馹佤世代祖傳領域海域建設研究會理事長卬淖?彔禾?八丮羍尒?(Anaw?lo`oh?pacidal),就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pacidal氏族意指「太陽子民」)。

  卑南族中,每個家族都有家名,以往分家後會自創新家名,現在大多是沿襲原本家名,以卑南社為例,主要家族就有Pasaraad、Raera、Kadadepan等,家名起初是根據居住地和特徵所創造,例如Pasaraad家族是居住在兩條道路交會的三角頂點而得名,而卑南族的家族繼承是以母係為主,個人名的後面是加上母親的家名。

  卑南族命名沒有硬性規定,襲用祖先名字很常見,但是朋友間多以綽號相稱呼,家中長輩才會以本名稱呼晚輩。如十九世紀末的卑南社女王Sirogo?Raera,就是自己的名字加上家名。

  達悟族人的名字一生中要隨家族新生命誕生改好幾次,還沒生小孩的叫「希」?「自己的名字」;當爸爸後叫「夏曼」?「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媽媽的叫「希南」?「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外)祖父母叫「夏本」?「長(外)孫或長(外)孫女的名字」。

  所以,只要聽到達悟族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她)的輩分和大約的年紀,如原住民電視臺臺長希?瑪拉歐斯、作家夏曼?藍波安;然而,現行的姓名條例申請改名只能以兩次為限,無疑地局限了達悟族人尊重新生命的獨特命名文化。

  達悟族大多會為新生兒創造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名字。

  至於賽夏族,是唯一氏族名與漢姓間有音義對照的族群,例如「改擺刨」原意是「住在高處的人」,兩百年前就以「高」為漢姓。Babai氏族原意是風,漢姓就是風。Tanohera氏族原意是太陽,漢姓就是日。

  賽夏族長子襲祖父名,長女襲祖母名,後面連接父名和氏族名,問一問就知道是哪一家的、誰的孩子。如賽夏族民族議會籌備委員會委員打赫史?達印?改擺刨就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此外,分布廣泛的布農族目前超過一百個氏族,許多是三百年來遷徙過程從古老氏族中分出來的,會依創立家族者的特徵或名字命名,氏族間親疏遠近不一,但改漢姓後原有秩序被打亂,例如,同是「伊斯卡卡夫特」氏族,住在南投的姓松,住在臺東的卻姓江,使年輕一代無法分辨自己的氏族,有造成近親通婚的危機。

  布農族是長子(女)襲祖父(母)名,其餘子女按排行襲叔祖、叔伯、姑姑的名字,很少創立新名字,名字一般沒有涵義,同名者互稱為Ala,彼此有特殊的情感聯繫。如臺「總統府」「國策」顧問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就是自己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排灣族的每個家屋都有一個名字,出生在這個家屋的子女都要冠上家屋名,有人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有的冠在後面,排灣族是階級社會,為新生兒取個人名要依照地位,不可僭越。如作家利格拉樂?阿(女烏)就是家屋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魯凱族命名和排灣族相近,只是排灣族是以長嗣繼承原家屋名,魯凱族則是以長男繼承,而魯凱族同屬階級制度,為新生兒取個人名也須依照地位,不得僭越。如前高雄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委、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臺邦?撒沙勒就是家屋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鄒族命名沒有特別的約束,只要不與父母兄姐同名即可,鄒族有八個古老氏族:Jasijungu(安)、Jakumangana(楊)、Jaisikana(石)、Judunana(湯)、Niahosa(梁)、Javaiana(汪)、Tapangu(方)、Peongsi(汪)、Jataujongana(高),過去從玉山頂遷移下來後又分出新的氏族。

  所幸,鄒族人數不多,居住集中,改用漢姓時顧全了原有氏族的識別。如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Voyu?YakumanganaPaayai(楊智偉),就是自己的名字?氏族的名字?出生地。

  邵族是父系氏族,姓名是由個人名在前、氏族名在後組合而成,目前有七大氏族Sinawanan(原意圓)漢姓袁,Skatafatu(原意石)漢姓石,Skapamumu(原意強,採諧音)漢姓毛,Stamarutaw(原意高)漢姓高,Sapit(採諧音)漢姓筆或白;而Skahihian漢陳姓、Stanakjunan漢姓朱或丹。

  在古代邵族各個氏族都有不同的分工,例如毛姓專司祭歷及負責冶鐵和武器製作,陳姓管若干祭儀,高姓負責打獵,石姓屬領袖層階,亦曾出任副頭目,邵族命名也有襲名制,長男常襲曾祖父名。如原卜吉社頭目Pajtabu?Sinawanan,就是自己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平埔族群因與漢人接觸早,已很少人用傳統名字,藤文化協會列出的各族傳統名字,大部分是從清代土地契約中找出。當時平埔族人的名字多被以不雅漢字拼寫,如蚊、龜、貓、毒、蠻、歪、歹、老。

  平埔族群多是採親子連名,在個人名字後面連上父名或母名,例如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和巴宰族都是如此。

  少數如西拉雅族新港社,每個家族有傳統家名,在雍正乾隆年間新港社族人曾被廣賜漢姓,當時就是依照各家名音譯,而至今仍保留的特殊姓氏有Tamavainikaki(機)、Tamakovau(卯)、Tamaeolay(來)、Tamatiping(兵)、Tamapagowat(月)、Tamatapagik(宜)等。

  平埔族常見名字,如凱達格蘭族的拔山、大武臘、加裡、己生、君孝;噶瑪蘭族的木枝、籠爻、瑪瑤、阿返、武裡;西拉雅族的大裡觀、池烈、大邦雅、達來、大南閩(女)、於來(女)、莎韻(女)。

  巴宰族的Abok(阿沐)、Adawai(阿達威)、Asilu(阿希魯);道卡斯族的大彌勒、合歡、加禮;巴瀑拉族的加九、賓祿、阿眉、大宇;貓霧拺族的阿甲、阿勞萬、大眉。

  然而,回復名字的人也會因個人、部落、翻譯或通婚等差異,使得原住民命名文化更加多元,如家名在前或在後,從父、從母或父母並列,加氏族或不加,加出生地或不加、名字之間有無以「點」間隔,羅馬拼音的有無與大小寫差異,同一個名字不同的音譯等,都沒有標準答案。

  對此,馬躍·比吼說,在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初期,政府本來就應該採開放的態度,時間一久,原住民各族會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

  所以,當您準備開口呼喚原住民朋友的名字時,別忘了先請問對方該怎麼稱呼才是對的,以免把朋友誤稱為他(她)父母、子孫的名或是氏族、家屋的名。

相關焦點

  • 臺灣「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臺灣姓氏1989個
    至今,臺灣仍有七個人姓「第五」,而「第一」到「第五」的後代在大陸還有,推測可能是秦朝刺客的後代。  臺灣姓氏絕大多數傳承自大陸,雖與海峽彼岸的閩粵遙遙相望,仍舊承襲了漢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命名邏輯。十大主流:陳姓宗族甲臺灣  300年來,絡繹不絕的移民潮,使閩粵地區「陳林半天下」的俗諺,跟著飄洋過海來到臺灣。
  • 臺灣原住民「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臺灣原住民人口逐年上升 達53萬餘人花蓮縣最多
    原標題:臺灣原住民人口逐年上升 達53萬餘人花蓮縣最多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根據臺當局「內政部」統計,2013年底,戶籍登記為原住民身份的有53萬餘人,較2012年底增長1.2%,原住民佔總人口比率逐年上升。
  • 臺灣六龜山原住民孤兒院合唱團深圳美年堂獻唱恩典滿滿
    臺灣六龜山原住民孤兒院合唱團深圳美年堂獻唱。 臺灣六龜山原住民孤兒院合唱團深圳美年堂獻唱。 臺灣六龜山原住民孤兒院合唱團深圳美年堂獻唱。
  • 夏曼·藍波安:臺灣原住民優秀作家
    臺灣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等14個已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群以及將來可能會被認可的原住民族,他們已分別在臺灣島及各個附屬小島上,與世無爭地生活了8000年之久,各自沿襲著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完整地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和文化系統
  • 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原標題:大陸新人集體在臺灣花蓮舉行原住民特色婚禮  16日晚,來自廣東的5對新人在花蓮舉行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婚禮,把他們的寶島蜜月之旅推向高潮。   「臺灣少數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又能和外面的現代文化相接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新郎之一、文字工作者陳上說,自己第一次來臺,感到風土人情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過得很開心。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副處長蕭明甲代表34萬縣民,對大陸新人表示歡迎和祝福。他說,現在兩岸聯繫日益緊密,來花蓮的大陸遊客越來越多,喜結連理的也很多,目前花蓮已有3800多對兩岸配偶。
  • 揚州打造觀光夜市 可看臺灣原住民阿美族"豐年祭"
    觀光夜市組辦方表示,全新打造的「兩岸風情」觀光夜市既是精品夜市,也是經濟實惠型夜市,市民在逛夜市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吃喝玩樂購,還能零距離觀看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的「豐年祭」表演。  瀚全集團總經理朱瀚廷介紹,所謂精品夜市,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夜市設施,所有攤點都是統一的仿古式小屋,每個攤點都有獨自的排水管道;二是夜市商戶,首批50家商戶是從臺灣300多家夜市商戶中選出來的;三是經營人員,所有經營人員都是正規的夜市經營者,在經營時,都會統一穿著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的服裝。
  • 臺灣原住民族要求:與臺灣當局是「準國與國關係」
    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族日」,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過去曾多次承諾要「為400年來的不義」向臺灣「原住民」道歉,並在「總統府」設立一個「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委員會」,以「追求原住民族的真相和解與轉型正義」。而在預定的「道歉日」前夕,臺灣原住民走上街頭表達訴求,要求確立臺灣政府與原住民是「準國與國關係」。
  • 【文史園地】肥城地名的命名特點
    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而銘刻著時代的烙印。梳理分析肥城市14個鎮(街道),605個村(居)的871個自然村就會發現,村莊的命名,種類繁多複雜,主要是由當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決定的。肥城市自然村名稱由來,大致可以分為因姓氏、地理實體、地理位置、歷史古蹟、文化等特徵得名,也有多個原因同時具備的。其中以姓氏得名的自然村最多。
  • 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研究
    關鍵詞: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記憶形式;博物館姓氏不僅有「物質外殼」,是一種物象,也有社會意義;不僅用來指稱,也具有描述特徵。命名和分類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特點之一,體現著人類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人通過命名正式加入社會,在許多民族中,姓氏是成丁禮的組成部分。
  • 豆瓣電影評分8.9: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同胞的出草,慷慨悲歌
    開始對當時以原住民為主的臺灣實行奴化教育,對反抗日本的原住民實行殘酷鎮壓。島上原著民不堪於忍受長期以來的壓迫奴役終奮起反抗,用血與肉鑄就一段反抗壓迫反抗奴役的歷史,仿若中國臺灣版本的《斯巴達300勇士》。
  • 九族文化村舉辦「原住民日」
    已經連續舉辦4年的九族文化村「原住民日」──邀請原住民回娘家活動,今年適逢星期日,配合原住民宗教禮儀需求,也避免交通過於阻塞,園方決定順延至7月28、29兩日,也提醒有意前往的原住民朋友,可別跑錯了時間。
  • 比亞迪王朝系列汽車命名參考:國號OR姓氏?
    比亞迪王朝系列汽車採用各朝代的國號作為車標,這種極具中國風的命名方式體現的是文化自信,但也因重合了一些姓氏造成了消費者的糾結。比如唐姓用戶選擇唐會有一種「量身打造」的感受,而宋姓的用戶選擇唐就會感覺有些彆扭;然而這只是缺少歷史常識而產生對車輛的錯誤解讀,國號並不是姓氏!
  • 【共有家園】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說,霧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關鍵詞】 霧社事件; 臺灣原住民; 族群關係    霧社事件是 1930 年發生在臺灣霧社地區的一次極為著名的原住民族抗日行動。這次行動不僅沉痛打擊了日本當局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而且也導致其改變了對臺灣原住民族的統治策略。
  • 《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
    他們的姓氏和居住地狀況,如何分類,有何特點,如何演變,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潘英的《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一書,在姓氏分布這一領域,根據有限的資料,對姓氏和居住地的概況、特點、分類進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從研究領域看,正如書中所說,研究臺灣史可從許多方向著手,而研究臺灣人的姓氏和居住地實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
  • 【共有家園】文化「理蕃」: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殖民統治
    鳥居龍藏也是一位在臺灣原住民研究方面成就突出的學者。從 1896 年開始,鳥居氏分四次在臺灣原住民分布的各主要區域開展田野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撰寫了紅頭嶼、排灣、魯凱、卑南、阿眉、阿里山、布農、黥面、埔裏社及平埔族等 9 部報告。他於 1902 年出版的《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書》,是第一部描寫臺灣原住民的民族志。
  • 連江「亮島」引關注 或與臺灣原住民同母系血緣
    2011年,時任臺灣地區「連江縣縣長」、具有醫學和人類學背景的楊綏生先生登上亮島,偶然在路邊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東西」,便請來臺灣「中研院」研究員陳仲玉先生一探究竟。不料,這一探,竟發現了兩處人類活動遺址和兩具不同的人骨遺骸,這就是「亮島1號」和「亮島2號」,經測定,分別為距今8300多年和7000多年的人類。
  • 【地緣政治】關於中國臺灣地名命名的地緣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21期
    地名命名就是這樣一種地緣政治實踐方式,一方面使政治意義、意識形態和記憶嵌入領土,另一方面也使政權建立起空間合法性和支配地位。然而,地名命名也可能為政治霸權服務,壓制原住民的聲音和認同。因此,民眾也會質疑政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建立、代表和壟斷國家身份認同的合法性。本文試圖探討中國臺灣歷任政權如何將新的意義和記憶嵌入中國臺灣的土地上。
  • 【焦點】陳建樾 林惠祥與中國大陸的臺灣原住民研宄
    在歷史上,臺灣原住民先後被稱為「夷」、「蕃」、「番」、「高砂族」、「高山族」、「山胞」、「原住民」和「原住民族」等,具體包括14個己獲認定的少數民族。「原住民」在國際法當中亦可對譯為「 土著人」(indigenous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