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提琴學生覺得他們的演奏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因為他們經常在練習時沒有考慮到他們的身體會引起某種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覺。大提琴學生大多沒有意識到缺乏身體動態意識可能是疼痛問題和不舒服感覺的原因。
身體動態意識是人類胚胎生命階段中先於其他感覺發展的第一種感覺,身體動態意識提醒人們注意肌肉的發力、緊張、放鬆、平衡、空間方位、距離和比例。因此,當肌肉和關節緊張、疼痛時,當運動緩慢或快速時,它會告訴你放鬆,等等。理想的情況下,一個中等水平的大提琴學生通常知道每隻手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然而,更多的學生是在沒有意識思維的情況下通過模仿老師的動作和姿勢學習的,而不去注意身體內在的發力方式。這導致模仿出的動作和姿勢充滿緊張感和力量不平衡,以及演奏技術片段時難以達到速度要求。然而,如果一個大提琴學生在沒有有意識思考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動作,他/她可能會習慣於肌肉緊張,以至於他/她不能感覺到肌肉的狀態,放鬆或緊張,有錯誤的身體動態意識。身體動態意識功能障礙是指」不能準確地感知身體動態意識,即使故意試圖關注它」並且不能準確地感知某些肌肉是放鬆還是緊張。例如,一個大提琴學生不知道為什麼他/她在演奏時感到右手疼痛,他/她可能無法感覺到右手肌肉比想像中用力的多,從而導致疼痛。如果大提琴手在演奏時用右手拇指擠壓琴弓,那麼他/她將無法感受到右手拇指的狀態。這就需要通過喚醒身體動態意識來糾正,這樣才能體會到身體、右手拇指的狀態,糾正壞習慣。身體動態意識是一種重要的感覺,通過學習一些人體內部骨骼和肌肉的知識,會使肌肉高效地執行,停止惡性疼痛,有助於消除做出不平衡和不舒服動作的不良習慣,喚醒良好的身體動態意識。這種代表性的身體研究是亞歷山大技巧法(Alexander Technique)。它將幫助我們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演奏和優雅的動作,這將提高大提琴技術和音樂的詮釋。通過喚醒身體動態意識,大提琴學生將能夠在演奏過程中考慮身心,這將導致一种放松和舒適的演奏和表演方式。
亞歷山大技巧法弗雷德裡克·馬提亞斯·亞歷山大(1869-1955)發展了今天所謂的亞歷山大技巧法。他出生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他的興趣是表演和朗誦。他在朗誦的時候聲音有些嘶啞,經過多年的自學和實驗,「他發展了自我利用的理論。」1904年,他搬到了英國倫敦,在那裡他的技巧法得到了認可。他還出版了幾本書,並於1930年創辦了第一所認證教師的學校。1940年,他移居美國,繼續教授這項技術,並於八十六歲時逝世。亞歷山大技巧法尋求身體和精神如何作為一個整體一起工作來改善健康、姿勢和表現,意識到它們不能分開工作。亞歷山大技巧法包括幾個原則: 基本控制、錯誤的感官知覺、克制、方向、收穫、方法和自我利用。 亞歷山大技巧法在幫助樂器演奏家和歌手演唱時減少壓力和傷害已有悠久的歷史。音樂家從事任何職業中最複雜,最苛刻的身體動作。近年來,「重複性勞損」(RSI)一詞已廣為使用,但音樂家始終必須面對一次又一次地執行相同複雜的肌肉動作的挑戰。通過幫助音樂家提高演奏樂器或唱歌所涉及的身體動作的質量,亞歷山大技巧法還有助於提高音樂本身的質量。提琴手的僵硬的肩膀和手臂會阻礙動人的聲音。歌手的緊脖子或下巴會導致聲音的共鳴程度降低。通過幫助音樂家釋放不適當的張力,亞歷山大技巧法使表演變得更流暢,更生動,少了一些緊張和僵硬。頭、頸、背之間的動態關係,高效地負責全身或整個軀幹工作,使每一個動作平衡、舒適、流暢。亞歷山大認為,一旦一個人釋放了不必要的緊張,控制身體更自由移動,處於完美的平衡中,運動平穩,沒有疼痛。身體主幹將引導脊柱進入完美的排列,這將允許對整個身體進行自然的控制,這反過來又發展出一種更自然和平衡的演奏方式。意識是首要的,因為演奏者必須明白身體越自由,他就越能準確地感覺到自己在做什麼。還有,這種自由會讓一個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才能達到預想的表現。相反,如果頸部緊張,演奏者就無法感受到那種自然而然的放鬆和演奏的自由。例如,在大提琴演奏中,當頭部、頸部、背部、左肩和左臂沒有緊張感時,左手從第一把位移動到第四把位會更容易。
亞歷山大發現大多數人遭受他所謂的錯誤感官知覺。在大提琴演奏中,一個人可能會用繃緊的手臂和脖子來演奏一個動作或技巧,演奏者可能會認為和感覺到這些動作是正確和流暢的。事實上,他/她是在濫用身體,因為從身體動態意識上來說,演奏者無法感覺到以平穩的方式完成這項技術或動作所需的肌肉張力或力量。例如,大提琴老師可能會注意到學生用右手拇指擠壓弓來控制弓,而不是讓右臂的重量放在弓上。老師在課堂上解釋這個新概念,在不擠壓的情況下提高弓的技術,學生在課上可能會正確地做這件事。然而,當學生獨自練習時,他/她可能會對這種握弓的新方法感到不舒服,最終,學生會回到握弓的習慣方式。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她的身體動態意識適應了原本的習慣,並理解自己通常握弓的方式是正確的,而老師的方式感覺不舒服是錯誤的。克制是指如果演奏者在發覺自己以習慣性的方式做出反應之前停下思考,頭、頸、背就會以放鬆的狀態運動,從而確保身心的最佳平衡。例如,如果一個人要演奏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開頭,演奏者可能會嘗試用飽滿的聲音演奏。甚至在演奏第一個音符之前,演奏者可能會注意到他/她在屏住呼吸的同時頸部和肩部緊張起來。結果,大多得不到預期的聲音。演奏者可以相信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多練習。然而,如果演奏者意識到他/她自己與他/她坐的方式的關係,握著弓,想像他/她想從大提琴上得到的聲音,並繼續想像演奏前兩個小節或更多,他/她對演奏的習慣性反應很可能是明顯的。在這個思考過程中,他/她可能意識到身體的反應是不必要的緊張。演奏者應該放鬆肩部、頸部和背部,以達到身體控制的最佳狀態。
亞歷山大發現,允許頸部自由活動,讓頭部向前和向上,這樣背部可以變長和變寬。另外,學生可能練習長音來提高聲音質量和弓的控制,只關注聲音本身,而完全不知道身體內的運動。沒有意識到主要的控制,腰部的力量,肩膀的位置,手臂的動作,坐姿,呼吸方式等,即「為了達到目的而必須完成的一系列協調的中間步驟」。那樣只會誤用身體來試圖達到期望的目標。大提琴學生需要注意或意識到壞習慣,例如用右手拇指擠壓弓。然後,必須克制、阻止自己做出任何習慣性的反應,同時讓頸部自由地讓頭部向前和向上,並通過身體映射其每個關節來改變右上肢的方向,以改善其與手、手臂和上身的協調,從而找到更好、更平衡的握弓方式。背部、肩部和手臂的肌肉會在弓上施加重量,以更好地利用自我。因此,學生可以用心理-生理的方法對身體進行再教育,以糾正一個壞習慣。
參考:https://alexandertechnique.c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Kinesthetic Sense: An Introduction of Body Awareness in Cello Pedagogy and Performance - Gustavo Carpinteyro-L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