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峰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世間沒有一個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是由人來制定的,因為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以及所處的立場不一樣,所制定的是非標準也就不一樣。
人在一起相處,常有不和,但這並不意味著誰就錯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權利去指責別人,因為大多的爭執都只能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認知能力不樣,這並不代表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人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認知,也沒有必要為和自己相悖的價值觀而耿耿於懷,人應該要用寬和的心態去對待這些自己並不認可的看法、認知與決定,只因為很多事情無法改變,也無需改變。
寬容一些,世界便多一分和樂。就像有一位高僧說的一樣:「誰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當面對不公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冷靜一下,放棄犀利的語言和憤怒的衝動,學著用一顆包容的心諒解他人。
因為,放棄戰勝對方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種寬容,而這種寬容要比戰勝他人輕鬆得多,也要比戰勝他人快樂得多,更比戰勝他人得到的多。
小徒弟到一處農家化緣,不料女主人滿口嘲笑之詞,小和尚忍無可忍,出言反抗,不想雙方越吵越烈,最後竟然打起來了。小徒弟把女主人推倒在地,石頭劃破了她的衣服;女主人則把小徒弟的臉抓出了幾道血印子。
幸好小徒弟的師兄經過,才把他們勸開,將小徒弟帶回了寺院。師傅了解情況後,並未責難小徒弟,而是張羅著在供品裡找出些布料,隨後便帶著小徒弟登門向女主人賠禮道歉。
女主人本不是不可理喻之人,面對專程來道歉的師徒二人,婦人也變得謙遜、有禮,對師徒二人態度很好,並說明事情皆因自己而起,她不該對小徒弟說一些嘲諷的話。
天色漸黑,師徒二人匆忙趕路,不料在通往寺院的半山坡上,師傅被塊石頭絆倒,腿上亦有傷,小徒弟連忙扶起師傅,狠狠地朝地上的石頭踢了幾腳還不洩憤,正當他想把石頭抱起來摔在地上的時候,師傅阻止道:「阿彌陀佛,石頭本無罪,它本來就在那裡,一動沒動,是為師不小心踢到它,為師本應向石頭道歉的。」
小徒弟愣了一陣,終於明白了師傅的意思。他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石頭本無意,何必自生怨?心中寬和的人才能平淡看待一切,才能過得自如,今後我一定注重個人修養,做一個心中寬和的人。」師傅點著頭,笑著說:「能悟便好,能悟便好啊!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價值觀,對待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會相同,因此,人與人之間難免會存在分歧,產生分歧雙方會互不相容,這時候就需要彼此寬容和諒解,也只有如此,煩惱才會變少,快樂才能增多。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成。多原諒別人一次,就能多一分福;多爭一次強,就會多一分禍。包容不是看破紅塵,包容是時時面對、是不離不棄。包容可以化敵為友,可以化幹戈為玉帛。
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心皆善,為何聚合在一起之後卻有那麼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外界的誘惑,很多人被這個浮躁的社會所累,讓心不再純粹,才會憑空生出那些戾氣。
如若我們每個人都用一顆充滿寬和的心與人相處,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人間將多麼美好。相反,如果沒有一顆寬和的心,對每件事情都錙銖必較,無形地營造一個充滿鬥爭的環境,那麼每個人都會生活得很緊張,時刻提防著我們心中那些所謂的不「善」的人。
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很痛苦,這些痛苦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而放眼當下,被這種痛苦折磨的人不在少數,這說明懂得包容的人實在太少、太少。
包容他人的缺點與過錯,不是忍讓他人,而是寬恕他人。因為只有懂得寬恕的人,心情才能更加舒暢,因為也只有懷揣著寬和之心的人,才能與人相處得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