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會俱樂部。
陳丹青油畫作品《國學研究院》。從左到右分別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長林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延聘既有精深學養,又有世界眼光的名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因他留美回國後一直服務於清華,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長校之初,他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校長到校視事召集全體學生訓話》),至今仍被時賢奉為至理名言,不刊之論。
梅貽琦這番話雖然是他上世紀30年代才說的,不過,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年代他擔任清華教務長,與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打交道期間,感性認識日積月累,金石之言早已話到嘴邊。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當時清華正在籌備改辦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是改辦大學的內容之一。此前,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已相繼成立國學研究所,胡適曾多次建議母校清華創辦類似機構。而重視中國文化和國情知識研究,可以減輕社會輿論對清華「洋奴學校」的責難。1925年2月12日,研究院籌備處正式成立,吳宓被任命為籌備處主任,延聘名師。吳宓表示,研究院教授講師須具備三種資格:(一)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二)具正確精密之科學的治學方法;(三)稔悉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既要有精深學養,又要有世界眼光。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北鬥」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梁啓超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任清華導師期間指導範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一生撰述超過1000餘萬字。當時學術界公認為南有「泰山」章太炎,北有「北鬥」梁啓超。
就是這位愛用「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作演講開場白的大學問家,在1914年11月10日演講《君子》中,勉勵清華學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業,發奮圖強,「異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清華人遂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沿用至今。
王國維:為全世界所有之學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的學術大師。通曉日、英、德文,對康德、尼採哲學素有研究,在歷史、考古、文學、戲曲、音韻、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種學科中,均有不凡貢獻,國內外影響頗大。梁啓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高度評價「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漢晉竹簡和封泥的研究,都是劃時代的工作。」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王國維在研究院開的普通演講有《古史新證》、《說文練習》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是:經學、小學、上古史和中國文學等。
1927年6月2日,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作輓詩云:「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梁啓超對自己的女兒評價王國維說:「此公治學方法,極新極密,今年僅五十一歲,若再延十年,為中國學界發明,當不可限量。」可惜因「他平日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不幸棄世。春秋鼎盛,撒手人寰;個中緣由,自成謎團:「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殉「文化」說,不一而足。
1929年夏,國學研究院師生為王國維募款修造了「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紀念碑」,陳寅恪撰寫碑文。文中有「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認為王國維繫為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死。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之一,江西義寧人。曾先後赴日、德、瑞士、法國、美國等國留學,具備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十多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在國學研究院開的普通演講有:《西人之東方學》、《目錄學》和《梵文—金剛經》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有年曆學、古代碑誌與外族有關係者之研究等。
陳寅恪雖留洋多年,手頭並無任何一所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任教國學研究院,卻以「教授中的教授」著稱。學者馮友蘭,當時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金嶽霖說:「寅恪先生的學問我不懂。看來確實淵博得很」。上個世紀50年代,學生汪籛奉命勸駕北上,請陳寅恪就任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表示當允許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且不學習政治;請毛公(澤東)或劉公(少奇)開一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實際上也還是為了求得一個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環境。明知「平生所學供埋骨,晚歲為詩欠砍頭」,雖盲目臏足,晚年陳寅恪仍著述不輟,單是一部「頌紅妝」著作《柳如是別傳》,就耗去了他十年工夫。坐落於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唐篔夫婦墓,右側的扁形石上刻著畫家黃永玉題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蓋棺論定,寫照一生。
「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是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既當過「全美語言學會」的會長,又被人稱作「中國語言學之父」,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博士,卻改行當了語言學家。趙元任能說三十多種方言,外文不錯。他自己說:「在應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沒有問題。至於一般用法,則日本、古希臘、拉丁、俄羅斯等文字都不成問題。」在研究院趙元任開的普通演講有:《方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是: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是其第一大弟子。上個世紀50年代,有人建議把古代文獻「譯」成拼音。趙元任在1957年8月編了個故事《施氏食獅史》登在報紙上:「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舉重若輕,不戰而勝。這和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語文考試,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要學生對下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賡續傳統 期待再現輝煌
清華研究院雖然僅存在短短四年,卻開創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氣。研究院四屆共畢業74人,其中50多人成為我國20世紀人文學術的中堅力量。且導師言傳身教,弟子奉行不渝,精神一脈相承。如劉節「文革」中以代替陳寅恪挨批鬥為榮、蔣天樞暮年嘔心瀝血整理陳寅恪文集,草蛇灰線,伏筆早存於清華園中矣。
80年後,200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第二次成立國學研究院。新的國學研究院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研究為主。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傳統,以編纂刊物、叢書,舉辦講座為形式。儘管「四大導師」已不能重現,學術神話無法複製,但人們希望清華國學研究院能夠賡續傳統,再現輝煌,仍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