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國學研究院裡有「四大導師」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會俱樂部。

  陳丹青油畫作品《國學研究院》。從左到右分別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長林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延聘既有精深學養,又有世界眼光的名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因他留美回國後一直服務於清華,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長校之初,他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校長到校視事召集全體學生訓話》),至今仍被時賢奉為至理名言,不刊之論。

  梅貽琦這番話雖然是他上世紀30年代才說的,不過,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年代他擔任清華教務長,與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打交道期間,感性認識日積月累,金石之言早已話到嘴邊。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當時清華正在籌備改辦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是改辦大學的內容之一。此前,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已相繼成立國學研究所,胡適曾多次建議母校清華創辦類似機構。而重視中國文化和國情知識研究,可以減輕社會輿論對清華「洋奴學校」的責難。1925年2月12日,研究院籌備處正式成立,吳宓被任命為籌備處主任,延聘名師。吳宓表示,研究院教授講師須具備三種資格:(一)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二)具正確精密之科學的治學方法;(三)稔悉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既要有精深學養,又要有世界眼光。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北鬥」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梁啓超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任清華導師期間指導範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一生撰述超過1000餘萬字。當時學術界公認為南有「泰山」章太炎,北有「北鬥」梁啓超。

  就是這位愛用「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作演講開場白的大學問家,在1914年11月10日演講《君子》中,勉勵清華學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業,發奮圖強,「異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清華人遂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沿用至今。

  王國維:為全世界所有之學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的學術大師。通曉日、英、德文,對康德、尼採哲學素有研究,在歷史、考古、文學、戲曲、音韻、古文字和西北地理等多種學科中,均有不凡貢獻,國內外影響頗大。梁啓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郭沫若高度評價「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漢晉竹簡和封泥的研究,都是劃時代的工作。」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王國維在研究院開的普通演講有《古史新證》、《說文練習》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是:經學、小學、上古史和中國文學等。

  1927年6月2日,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作輓詩云:「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梁啓超對自己的女兒評價王國維說:「此公治學方法,極新極密,今年僅五十一歲,若再延十年,為中國學界發明,當不可限量。」可惜因「他平日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不幸棄世。春秋鼎盛,撒手人寰;個中緣由,自成謎團:「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殉「文化」說,不一而足。

  1929年夏,國學研究院師生為王國維募款修造了「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紀念碑」,陳寅恪撰寫碑文。文中有「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認為王國維繫為捍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死。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之一,江西義寧人。曾先後赴日、德、瑞士、法國、美國等國留學,具備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十多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在國學研究院開的普通演講有:《西人之東方學》、《目錄學》和《梵文—金剛經》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有年曆學、古代碑誌與外族有關係者之研究等。

  陳寅恪雖留洋多年,手頭並無任何一所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任教國學研究院,卻以「教授中的教授」著稱。學者馮友蘭,當時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金嶽霖說:「寅恪先生的學問我不懂。看來確實淵博得很」。上個世紀50年代,學生汪籛奉命勸駕北上,請陳寅恪就任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表示當允許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且不學習政治;請毛公(澤東)或劉公(少奇)開一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實際上也還是為了求得一個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環境。明知「平生所學供埋骨,晚歲為詩欠砍頭」,雖盲目臏足,晚年陳寅恪仍著述不輟,單是一部「頌紅妝」著作《柳如是別傳》,就耗去了他十年工夫。坐落於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唐篔夫婦墓,右側的扁形石上刻著畫家黃永玉題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蓋棺論定,寫照一生。

  「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是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既當過「全美語言學會」的會長,又被人稱作「中國語言學之父」,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博士,卻改行當了語言學家。趙元任能說三十多種方言,外文不錯。他自己說:「在應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沒有問題。至於一般用法,則日本、古希臘、拉丁、俄羅斯等文字都不成問題。」在研究院趙元任開的普通演講有:《方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是: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是其第一大弟子。上個世紀50年代,有人建議把古代文獻「譯」成拼音。趙元任在1957年8月編了個故事《施氏食獅史》登在報紙上:「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舉重若輕,不戰而勝。這和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語文考試,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要學生對下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賡續傳統 期待再現輝煌

  清華研究院雖然僅存在短短四年,卻開創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氣。研究院四屆共畢業74人,其中50多人成為我國20世紀人文學術的中堅力量。且導師言傳身教,弟子奉行不渝,精神一脈相承。如劉節「文革」中以代替陳寅恪挨批鬥為榮、蔣天樞暮年嘔心瀝血整理陳寅恪文集,草蛇灰線,伏筆早存於清華園中矣。

  80年後,200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第二次成立國學研究院。新的國學研究院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研究為主。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傳統,以編纂刊物、叢書,舉辦講座為形式。儘管「四大導師」已不能重現,學術神話無法複製,但人們希望清華國學研究院能夠賡續傳統,再現輝煌,仍在情理之中。

相關焦點

  • 清華國學研究院那四年 轉型時代學人的中西「往返之際」
    -------------------------  1925年~1929年,中國近代學術史時間軸上的這4年,曾經因「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出現,熠熠生輝。研究院坐擁聲名顯赫的導師—— 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李濟,輸出74名畢業生,之後大多都成為國內文史領域的專家。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他一沒文憑,二沒著作,卻被請到清華,成為了「四大教授」之一
    經過無數人的舉薦,他一夜之間從一個留學在國外的學子,變成了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然而他的歸來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事啊,還要從頭說起。所聘教授除本校名師,還聘請社會上名聲顯赫的鴻學碩儒羅振玉、王國維為通信導師。此舉開創了在大學校園內設立研究機構專門研究學問的先河,一時為天下儒林所重。
  •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導師——人物篇
    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文藝人才等榮譽。擅長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馬嵬》《秋冥》等。
  • 曠世奇才趙元任用語言玩弄全世界卻最怕老婆:愛有多深怕有多深
    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中最年輕的一位趙元任,他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為他是在那兒土生土長的人。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迴演講,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在他倆結婚40周年紀念會上,有人將趙元任做學問比之《西遊記》裡的唐僧西天取經,說唐僧之所以能成功,應歸功於觀世音菩薩的保護,而楊步偉就是趙元任的觀世音菩薩。楊步偉則對人說:「我們爭爭吵吵60多年,但也和和睦睦共度了大半個世紀。」許多人說趙元任「懼內」,趙元任從不介意於此,也不否認自己「懼內」。
  • 四大導師落座!《燃燒吧 麥克風》開麥在即
    夢想少年 唱享音樂 音樂傳承四大導師伴你一路前行四大導師準備就緒!國慶假期引爆舞臺!導師登場!!!作品有四重奏《在海邊》、歌劇《風雨花》、合唱《風雨花》、《國旗頌》等。其中歌曲《雨花石》等流傳全國,影響廣泛,多次在國內重要音樂作品評選中獲大獎。他已出版的理論專著有《兒童歌曲創作十講》、《兒童歌曲作法》、《青少年學作曲》等。出版有《遠航--龔耀年創作管弦樂曲精選》、《愛星滿天--龔耀年創作兒童歌曲精選》CD專輯等。科班出身的專家型導師,將帶領孩子們體驗音樂世界深處的震撼力量。
  • 吉林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北京)舉行兼職博士生導師聘任儀式
    【消息來源:研究生院】9月27日,吉林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北京)兼職博士生導師聘任儀式在北京城市學院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創新發展研究院(北京)院長陳崗出席聘任儀式。聘任儀式由陳崗主持。
  • 【直通四大】無需PR,免費教學!Ecare攜手最強導師戰隊,4小時手把手教你進四大
    EcareCareers 攜手最強四大導師戰隊·什麼樣的人可以在四大高壓的環境裡生存下來?·四大HR挑選人才側重於哪些方面?·申請四大工作需要準備什麼?·人工智慧持續發展的今天,未來四大對人才有什麼新的要求?·Online Assessments有效率的刷題庫?
  • 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目雖失明,心若明鏡,他晚年境遇如何?
    他是清華四大哲人之一,也是四大導師之一,他學貫中西、才高八鬥,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這樣的人物,的確當得上「天才」二字! 系出名門 陳寅恪出身名門世家,他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爺爺陳寶箴更了不得,曾擔任過湖南巡撫。
  • 第一期中國心時代父母研究院導師班「家族慧」雲夢山之旅圓滿成功
    第一期中國心時代父母研究院導師班「家族慧」雲夢山之旅圓滿成功迎著秋天天高氣爽,跟著中秋皎潔圓月,伴著國慶歌聲嘹亮,心時代父母研究院迎來了首期導師班家族慧,10個導師班學員帶著自己的家庭,一起展示幸福的模樣。
  • 劉德華的願望:四大天王當導師,推粵語歌專場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我們『四大天王』去一季,就是那個四個導師的(唱歌節目),主要是推廣一下我們的廣東歌,只要他們願意,我都來,只要找到他們三個,我立馬來!」在2019年7月的一期《魯豫有約》裡,劉德華如是說。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的讀書方法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教師博雅」 ——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回憶道:「先設國學門,所以又簡稱國學研究院。
  •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顯平在論壇上演講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顯平在論壇上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