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目雖失明,心若明鏡,他晚年境遇如何?

2020-12-17 騰訊網

陳寅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他精通歷史、文學、外語、宗教等等,他寫得了詩、作得了文,還熟練掌握十幾個國家的語言。他是清華四大哲人之一,也是四大導師之一,他學貫中西、才高八鬥,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這樣的人物,的確當得上「天才」二字!

系出名門

陳寅恪出身名門世家,他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爺爺陳寶箴更了不得,曾擔任過湖南巡撫。可以說,陳寅恪家的經濟條件非常好,得益於這樣的家庭環境,陳寅恪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四書五經類的中國傳統文化,有過系統的學習。

有著堅實國學基礎的陳寅恪,為了開闊眼界、繼續深造,又陸續到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出洋留學,成了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教授的教授

回國後,陳寅恪受邀擔任了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和他一同受聘擔任導師的,還有三人,分別是:王國維、梁啓超和趙元任。這三個人,無一不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學者,而年僅36歲的陳寅恪一無學位、二無著作、三無名望,剛來時大家都對這個陌生又年輕的導師心存顧慮,懷疑他是否真的是這塊料!

很快,陳寅恪就以自己的博學贏得了清華師生們的尊重。在課堂上,陳寅恪對學生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這位「四不講導師」學識真是太豐富了,他似乎什麼都懂,不管學生有什麼問題,他能都提出獨到的見解,讓人大開眼界。不僅學生們喜歡上他的課,就連那些知名的教授們,如朱自清、吳宓等人,也喜歡來聽他講課。

當時的學術界,有留洋派和本土派之分,喝過洋墨水的看不起本土的,本土的也看不起留洋的。但是這兩派的人,都不敢看不起陳寅恪。陳寅恪在清華,成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唐篔:我願和你生死相隨、不離不棄

但是天才的一生,卻充滿了坎坷和曲折。解放前,陳寅恪拒絕了傅斯年邀請他去臺灣的好意,執意留在大陸。後來他眼疾發作導致失明,又摔斷了腿骨,生活變得十分不便。幸好相濡以沫的妻子唐篔一直不離不棄,始終照料著他的生活,並充當他的眼睛,為他整理記錄書稿。當時各種政治運動很多,受到波及的陳寅恪發出的各種「聲明」和「抗議書」,都是唐篔代為書寫的。

當那個特殊的十年到來時,陳寅恪飽受折磨、身心俱疲,更為痛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書籍、文稿,也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被人搶去毀滅。1969年10月7日,這個天才學者告別了人世,一個多月後,妻子唐篔也隨他而去了。

唐篔本是臺灣巡撫的孫女,家庭好,也受過教育,自己還是一名老師。自從嫁給陳寅恪後,這個富家女就回歸家庭,擔起了相夫教子的責任。無論陳寅恪做出什麼決定,她始終默默支持丈夫。她對陳寅恪愛得深沉,做到了生死相隨的地步,讓人佩服!

結語

陳寅恪是一個有氣節的學者,一生信奉「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這句話。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兩次拒絕日本人的利誘,堅守民族氣節。面對不公正待遇時,他也堅守初心,從不屈服。

由於歷史原因,陳老先生的遺骨一直沒有地方接收。直到2003年,才與夫人合葬於江西的廬山植物園。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前去祭奠一下。

相關焦點

  • 清華國學研究院裡有「四大導師」
    從左到右分別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長林  清華國學研究院是1925年與大學部同時成立的,延聘既有精深學養,又有世界眼光的名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就是這樣一位名譽古今的教授,晚年卻為一位煙花女子立了傳,這是為何?那位煙花女子又是誰?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陳先生的生平說起。陳寅恪祖籍江西,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乃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說白了就是出生在高門大戶中,自幼飽讀詩書。
  • 那些學歷低得嚇人的大師們——之一:陳寅恪(qùe)
    1925年,陳寅恪留學歸國後就任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詳細生平: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 他一沒文憑,二沒著作,卻被請到清華,成為了「四大教授」之一
    1926年7月7日,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陳寅恪,帶著無數人的期盼,受邀來到了北京。雖然這位放洋數十載的學子從未得到過任何學歷,但他卻是眾人眼中難得一求的博學奇才。經過無數人的舉薦,他一夜之間從一個留學在國外的學子,變成了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然而他的歸來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事啊,還要從頭說起。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他叫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當時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清華名宿,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三人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是史家大咖,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清華最難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三字對聯,一半考生白卷,僅一人滿分
    陳寅恪,一個被遺忘的民國頂級大師。若問他被遺忘的原因是什麼?那是一個不能直言的話題。(年輕時的陳寅恪先生)1925年,當35歲的陳寅恪第一次以教授身份站上清華大學的講臺,所有人都被他的博聞強識和驚世才華所折服,曾經的質疑者,也只能默默閉嘴。
  • 陳寅恪與弟子的學術交往
    郵發代號1-201清華國學院成立之初「四大導師」中以梁啓超和王國維門下弟子最多,原因在於無論政治上還是學術方面梁啓超都當之無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國維則是四人中學術成就最高、治學也最精者。趙元任因所長在語言研究,不但對外語要求較高,而且要求能夠運用西方現代語言學方法進行方言研究,故那些致力於傳統國學研究的學生對他興趣不大。
  • 在清華大學的高考中,陳寅恪給了一道三字題,只有一道得了滿分
    眾所周知,在民國時期,陳寅恪是一位特殊的大師。清華大學歷史上有「四大哲學家」,他們是葉啟孫、梅貽琦、陳寅恪、潘光旦。作為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陳寅恪的獨創性和深刻性是兩個難得的高峰。陳寅恪在民國諸子中的地位,有「中國最博學的人」和「教授的教授」兩個稱號。清華大學中文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吳宓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陳寅恪。」如果我們把中西方的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我會把陳寅恪當作中國最有學問的人。」1932年,陳寅恪已是清華中文大學四大導師之一。他接到一項任務,為語文考試做一道題。主人一定與眾不同。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
    北京相識1926年,陳寅恪在結束多年的海外留學經歷之後回到國內,受聘為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此後長期執教於清華大學。在此期間,其弟子眾多,其中有劉盼遂(1896—1966)。劉盼遂對陳寅恪十分尊敬,並且經常在各類學者聚會中與陳寅恪相遇。1930年,在他的引薦下,其正在中國大學國文系就讀的胞弟劉銘恕首次見到陳寅恪。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 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 | 陳寅恪誕辰130周年
    寅恪先生因母喪和父病,回國後先請假一年,1926年7月始到清華報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共有四位導師,另外三位是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都是當世師儒碩彥。2001年陳丹青為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繪《國學研究院》,圖中從左向右依次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他在清華某一次演講很有名,我記得很牢。演講開場白極為簡短,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然後眼睛向上一翻,再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咯!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聽到的。天妒英才,梁啓超最後得了尿血症,西醫給他做手術的時候,沒把壞的那隻腎割了,卻把好的那隻腎割了。
  • 簡體橫排《陳寅恪合集》出版紛爭:曲高和寡,還是擁抱大眾?
    《陳寅恪詩箋釋》的作者胡文輝近日也撰文《陳寅恪論著簡體化之我見》,力挺譯林出版陳著的簡體橫排版。他表示,在傳統文化雨打風吹去的年代,陳先生將繁體字視為傳統的象徵之一,抱持之、守護之、捍衛之,我輩當給予了解與同情。「但世事日新,在簡體字已成主流的語境裡,陳先生一時的意願,不必成為絕對的教條。」
  • 一個既無著作又無文憑的人竟當了清華的教授
    但是,時任清華校長的曹雲祥卻聘請了既無博士文憑,也無專業論著的陳寅恪,與上述三位大師一樣擔任教授,當時人們將這四位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他稱:「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在清華任教期間,不止學生來聽他的課,像朱自清、吳宓、馮友蘭這樣的教授也來旁聽。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中國社會科學網
    北京相識  1926年,陳寅恪在結束多年的海外留學經歷之後回到國內,受聘為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此後長期執教於清華大學。在此期間,其弟子眾多,其中有劉盼遂(1896—1966)。劉盼遂對陳寅恪十分尊敬,並且經常在各類學者聚會中與陳寅恪相遇。
  • 懷念陳寅恪先生:最是文人不自由,一代大師獨立之人格何處再求?
    縱觀陳寅恪先生的一生都相當默默無聞,當然「默默無聞」這個詞是相對而言的,在歷史學界陳寅恪的名字一直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存在。陳寅恪先生求學30多年而後教學40餘年,他一生的學術成就卓著非凡而獲得業內的廣泛讚譽,先生本人即便是在晚年目盲足臏的情況下也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學術研究,其學術與人格實在是令人仰止。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 陳寅恪的「恪」怎麼念?
    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陳寅恪先生是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是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名滿天下的大學問家,然而他的名字怎麼念卻長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恪」念què,有人則認為念k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