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他精通歷史、文學、外語、宗教等等,他寫得了詩、作得了文,還熟練掌握十幾個國家的語言。他是清華四大哲人之一,也是四大導師之一,他學貫中西、才高八鬥,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這樣的人物,的確當得上「天才」二字!
系出名門
陳寅恪出身名門世家,他的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爺爺陳寶箴更了不得,曾擔任過湖南巡撫。可以說,陳寅恪家的經濟條件非常好,得益於這樣的家庭環境,陳寅恪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四書五經類的中國傳統文化,有過系統的學習。
有著堅實國學基礎的陳寅恪,為了開闊眼界、繼續深造,又陸續到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出洋留學,成了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教授的教授
回國後,陳寅恪受邀擔任了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和他一同受聘擔任導師的,還有三人,分別是:王國維、梁啓超和趙元任。這三個人,無一不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學者,而年僅36歲的陳寅恪一無學位、二無著作、三無名望,剛來時大家都對這個陌生又年輕的導師心存顧慮,懷疑他是否真的是這塊料!
很快,陳寅恪就以自己的博學贏得了清華師生們的尊重。在課堂上,陳寅恪對學生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這位「四不講導師」學識真是太豐富了,他似乎什麼都懂,不管學生有什麼問題,他能都提出獨到的見解,讓人大開眼界。不僅學生們喜歡上他的課,就連那些知名的教授們,如朱自清、吳宓等人,也喜歡來聽他講課。
當時的學術界,有留洋派和本土派之分,喝過洋墨水的看不起本土的,本土的也看不起留洋的。但是這兩派的人,都不敢看不起陳寅恪。陳寅恪在清華,成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唐篔:我願和你生死相隨、不離不棄
但是天才的一生,卻充滿了坎坷和曲折。解放前,陳寅恪拒絕了傅斯年邀請他去臺灣的好意,執意留在大陸。後來他眼疾發作導致失明,又摔斷了腿骨,生活變得十分不便。幸好相濡以沫的妻子唐篔一直不離不棄,始終照料著他的生活,並充當他的眼睛,為他整理記錄書稿。當時各種政治運動很多,受到波及的陳寅恪發出的各種「聲明」和「抗議書」,都是唐篔代為書寫的。
當那個特殊的十年到來時,陳寅恪飽受折磨、身心俱疲,更為痛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書籍、文稿,也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被人搶去毀滅。1969年10月7日,這個天才學者告別了人世,一個多月後,妻子唐篔也隨他而去了。
唐篔本是臺灣巡撫的孫女,家庭好,也受過教育,自己還是一名老師。自從嫁給陳寅恪後,這個富家女就回歸家庭,擔起了相夫教子的責任。無論陳寅恪做出什麼決定,她始終默默支持丈夫。她對陳寅恪愛得深沉,做到了生死相隨的地步,讓人佩服!
結語
陳寅恪是一個有氣節的學者,一生信奉「自由之思想 獨立之精神」這句話。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兩次拒絕日本人的利誘,堅守民族氣節。面對不公正待遇時,他也堅守初心,從不屈服。
由於歷史原因,陳老先生的遺骨一直沒有地方接收。直到2003年,才與夫人合葬於江西的廬山植物園。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前去祭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