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既無著作又無文憑的人竟當了清華的教授

2020-09-04 一縷飛光

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高學府,一直是莘莘學子為之寒窗苦讀多年的奮鬥目標。建校一百多年來,清華園為我國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還有眾多遍布各行各業的精英。

像這樣世界級頂尖學府,其教師團隊也一直是大師雲集,兩院院士講課更是常見現象。即便是在剛剛建校的時期,擔任講師的人也都是在各自領域內的大家,不是有著博士學歷就是已著書良多,像我們熟知的「維新變法」領袖梁啓超,對殷商甲骨文考證頗有研究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等等大人物。

但是,時任清華校長的曹雲祥卻聘請了既無博士文憑,也無專業論著的陳寅恪,與上述三位大師一樣擔任教授,當時人們將這四位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梁啓超先生向校長力薦陳寅恪先生,甚至還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先生究竟有什麼魅力,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讚譽?

博古通今——十數年留學史,卻未換來一紙文憑

年輕時的陳寅恪

光緒十六年(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與譚嗣同等人並稱為「清末四公子」,算得上是出身名門了。受到良好家風的影響,陳寅恪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先後在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地求學,熟練掌握英語、德語和日語,又對梵文、蒙文、滿文、突厥語、西班牙語、藏語等十數種語言有所涉獵,同時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和宗教史的研究,足以看出其學問廣博,鮮有人及。

但是,這些成就並未給他一紙文憑。在他眼中,似乎只為學問而四處遊學,哪藏書多就去哪讀書,文憑於他而言不過是一張廢紙。

他稱:「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在清華任教期間,不止學生來聽他的課,像朱自清、吳宓、馮友蘭這樣的教授也來旁聽。陳先生講課,旁徵博引,令人佩服,故而在清華有了像「活字典」、「教授的教授」這樣的美稱。當時,與蔣介石講話也翹二郎腿,狂傲的歷史學家傅斯年也對陳先生讚譽道:「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先生用各種語言所做筆記

身殘志堅——雙目失明仍堅持講學著作

但好景不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逐漸逼近清華園,眼見家國不幸,陳寅恪先生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誓死抗爭,5天後,陳老先生離世。此時,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北平已不再適合學者們著書立說,學生們靜心學習,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一起南遷續學。

從北平到長沙,從長沙到昆明,一路艱辛,最後有了我們熟知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陳先生隨校一起南遷。此前,因為一直挑燈夜讀,用眼過度,他的右眼視力逐漸模糊,友人建議他留在北平治療眼疾,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不願意留在淪陷區,直至右眼視網膜剝落,再難治療。此時,日本和牛津大學都向他拋出橄欖枝,請他去講學,但他嚴詞拒絕,隨著聯大共命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南遷的路上,他最為珍貴的藏書也不幸悉數焚毀在戰火中,此後,他只能憑藉著自己腦中的記憶來做學術研究了。即便如此,他仍在茅草房的箱子上撰寫了兩部中古史的巨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元白詩箋證稿》。但由於長期用高度近視的左眼工作,不久之後,他徹底雙目失明了。他筆耕不輟,堅持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只因為史不斷,國不亡

抗日戰爭勝利了,但他卻永遠看不見光明了,當他再由人攙扶著回到清華園時,校長梅貽琦曾勸他休養一段時間,但他拒絕了。

他說:「我是教書匠,不教書怎麼能叫教書匠呢?我每月薪水不少,怎麼能光拿錢不幹活呢?」

陳寅恪與家人

獨立精神——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中山大學 陳寅恪故居

建國之後,嶺南大學(即今天的中山大學)的校長對陳先生仰慕已久,邀他赴廣州講學,他欣然前往。即便陳先生身處無邊黑暗,但仍堅持講學立書。但不幸之事總是接連不斷地降臨在這位偉人身上,1962年,他的右腿股骨骨折,此後的大多數時間都只能坐在藤椅上教學。

1966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生堅持學術的他也沒能逃過被批判的厄運。1969年,陳先生一家被造反派掃地出門,停發工資,被紅衛兵批鬥。但他依舊沒有屈服,他的書從來都用文言寫作,都是豎版繁體出版,甚至不允許別人改動一個標點。早年留學海外,他學習了海量的西方文化,但這些都只能讓他對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產生了更深的依戀。他對學術的堅持令人佩服,正如他在王國維紀念碑文中寫道的: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就是他一生的信仰!

在人生最後的時光,目盲臏足的陳寅恪為一個在明末清初,國破家亡時代仍堅持反清復明,比七尺男兒更看重家國大義的煙花女子柳如是立傳,寫下了長達85萬字的《柳如是別傳》。他用這部耗費10年的史詩巨著來表明心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69年10月7日,心力衰竭的陳先生於悽風苦雨中在廣州溘然長逝。泰山已頹,梁木已壞,哲人已去,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這樣的人物了。

晚年的陳先生依舊目光如炬


END.

我是飛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一縷飛光」。願你能從逝去的時光裡,找到文化的價值。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哦~

參考來源:《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南渡北歸》

相關焦點

  • 他一沒文憑,二沒著作,卻被請到清華,成為了「四大教授」之一
    1926年7月7日,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陳寅恪,帶著無數人的期盼,受邀來到了北京。雖然這位放洋數十載的學子從未得到過任何學歷,但他卻是眾人眼中難得一求的博學奇才。經過無數人的舉薦,他一夜之間從一個留學在國外的學子,變成了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的「四大教授」之一。然而他的歸來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事啊,還要從頭說起。
  • 既無大學文憑又無政治背景,他是如何邁入中南海的?
    「我做夢也未曾想過,像我這樣一個出身寒門、既無大學文憑又無政治背景,竟能夠涉足中南海,並且上升到高層,一度成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領導成員之一。」在自己的回憶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一書中,田紀雲曾這樣感嘆。田紀雲,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機關黨組成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 紀念歐陽竟無大師——金克木
    想不到剪下的這一碎片竟能歷劫未壞又出現於眼前。不免將後半錄下:        「歐陽大師早歲學通內外,承千祀既絕之薪傳;晚年論暢儒宗,啟東西聖人之秘奧;抉唯識於法相,說涅於中庸。『般若瑜伽之教,龍樹無著之學,羅什玄奘之文',始基重奠於季世,心香宜享於奕葉。西方之學既窮於殺劫,東方學之光大於東方,其在斯乎?其在斯乎!中印之舊交,佛教之交也。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教授中的教授,沒有學位的國學導師
    陳寅恪(que),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說這個「恪」不是讀「ke」嗎?這個字在《新華字典》當中確實讀作「ke」,但是陳寅恪這個名字該如何讀歷來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ke」,另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que」。
  • 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以初中文憑逆襲清華當教授,有什麼秘訣?
    (排名無先後),前面分內容裡,我們講述了「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派的矩陣打洞原理。下面,小編來分享一下華羅庚以初中文憑提到清華大學當教授的艱辛歷程,他的成功秘訣又是什麼呢?他是一位數學、翻譯、物理學等各個領域高資質玩家,曾拒絕過中央大學的教授聘請。王維克在批改華羅庚作業的時候,發現華羅庚的修修改改,其實是為了運用多種解題方法。自此,王維克不斷鼓著勵華羅庚學習。
  •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
    教授吳宓推薦:「陳寅恪可擔此任。」校長曹雲祥不知陳寅恪,便問梁啓超:「這個人是什麼文憑?有什麼著作?」梁啓超說:「沒有文憑,也沒有著作。」曹說:「不是博士,又沒著作,這就難了!」梁說:「我梁啓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一起,不及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最後成為了第四位導師。
  • 「人物誌」梅貽琦:梅香清華,無問西東
    國學大師陳寅恪評價他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著名的民主戰士朱自清,則這樣評價他:「月涵使清華在這七八年裡,發展成一個比較健全的民主組織。」當別人誇他治校有方時,喜歡京戲的他幽默地說:「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 「你看戲裡的『王帽』,他穿著龍袍,煞有介事地坐著,好像很威嚴,很有氣派,其實是擺給人看的,真正唱戲的可不是他。」話雖這樣說,但執掌清華,談何容易?政府暴虐,教授個性,學生乖張,再加之,又是「平津告急!
  • 大學教育系列|他文憑低不愛講話,卻成了中國最高學府清華的校長
    可一個文憑不高,既沒名氣也沒聲望,甚至不愛講話的男子,竟然攬下了這個職位……,維新領袖梁啓超,還有一個就是,在歐美遊學數年,卻無任何文憑的陳寅恪。對於陳寅恪的聘任,很多人都是存有懷疑,但他卻力排眾議,說:此導師之職位,非陳寅恪不可,雖無一紙文憑,
  • 這個官富三代,連文憑沒有,卻被譽為幾百年難遇的大師
    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成為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你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但未必知道,他的故事。1925年,在梁啓超的大力舉薦下,他被聘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既沒有著作,也沒有閃光的文憑,這樣的人怎麼能有本事當導師呢?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 清華教授回歸人大
    2015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調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授彭蘭,目前已回到人大新聞學院。彭蘭現任職務為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2015年,澎湃新聞曾報導,時任人大新聞學院原副院長彭蘭調任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1966年出生,湖南長沙人。調任清華前,彭蘭是人大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人大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媒體研究所所長。
  • 日本井田良教授行為無價值論的讀書筆記
    主要著作:『講義刑法學・総論』(有斐閣、2008年/第2版・2018年)、『刑法事例演習教材』(有斐閣、2009年/第2版・2014年)、『刑法総論判例インデックス』(商事法務、2011年)(共編)等。  關於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的爭論在德日刑法學界由來已久,近年來在我國刑法學界也成為學派之爭的焦點。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作為一個打小就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我高中那段時間正好因竹林七賢而對魏晉南北朝歷史勾起了興趣,找了本網上推薦比較多的書,一看就入了迷,最後記住了此書的演講者陳寅恪。後來民國歷史看得多了,發現大多數民國時期的文人都逃不脫情感糾紛,這就顯得陳寅恪先生格外清麗脫俗。
  •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獲受國恥之賜,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因為特殊的教育背景,留美學生們對發奮圖強、自強不息有著格外深刻的理解,在海外孜孜以求,發奮學習西方知識,以期學有所成、報效祖國。1914年11月,著名學者梁啓超在清華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君子」的精彩演講。
  • 泰鬥原來無文憑 大師也非科班生——《溯源到歸元 有從無中來》之二(一個國有傳統醫學研究單位的信仰考察之33))》
    泰鬥原來無文憑  大師也非科班生——《溯源到歸元  有從無中來》之二(一個國有傳統醫學研究單位的信仰考察之33)
  • 清華教改:新聞與傳播學院取消本科是否意味著「新聞無學」?
    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引領新傳教育改革的積極舉措,也有質疑新聞學科重要性的人藉此擴大「新聞無學」的聲量,甚至有些考研學子指望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在2021年考研錄取中擴招……由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也只辦研究生教育,此次清華大學新傳學院取消本科的行為,被一部分人解讀為想要模仿哥倫比亞大學。網絡上關於此次清華教改的聲音很多,評價也各不相同,而且每種聲音都有各自的擁護者。
  • 清華園|一筆林城秀,水木湛清華
    01、行勝於言,無問東西 見證中國近代屈辱史清華誕生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從襁褓時期就帶有民族屈辱的印記,屈辱造就了清華學子「雪恥興邦」的理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博大精深和「行勝於言」的剛毅校風。1901年(辛丑年),《辛丑條約》賠償的4億5千萬兩白銀,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1909年,用庚子賠款向美國派出幾十名留學生。
  • 《無問西東》什麼是真實?做一個善良的人?
    20世紀,時間跨度為100年,四個來自清華學子的故事,四個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第一個故事,吳嶺瀾是處於民國的一個清華學子,他的文科成績十分的優秀,但是理科成績卻十分的不理想,當時的中國,廣大的學子們都認為只有讀理科才有前景
  • 人無癖,不可交;人無疵,亦不可交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作者:國粹君來源: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ID: gxjhshys)♬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賞新晴朗讀音頻「花不可無蝴蝶;巖不可無清泉;石不可無苔蘚;水不可無浮藻,喬木不可無藤蘿,那你可知人不可無什麼?」弟子聽後一臉茫然。張潮笑著告訴他:「人不可無癖好!」無獨有偶,明代散文家張岱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