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高學府,一直是莘莘學子為之寒窗苦讀多年的奮鬥目標。建校一百多年來,清華園為我國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還有眾多遍布各行各業的精英。
像這樣世界級頂尖學府,其教師團隊也一直是大師雲集,兩院院士講課更是常見現象。即便是在剛剛建校的時期,擔任講師的人也都是在各自領域內的大家,不是有著博士學歷就是已著書良多,像我們熟知的「維新變法」領袖梁啓超,對殷商甲骨文考證頗有研究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等等大人物。
但是,時任清華校長的曹雲祥卻聘請了既無博士文憑,也無專業論著的陳寅恪,與上述三位大師一樣擔任教授,當時人們將這四位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梁啓超先生向校長力薦陳寅恪先生,甚至還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先生究竟有什麼魅力,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讚譽?
年輕時的陳寅恪
光緒十六年(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與譚嗣同等人並稱為「清末四公子」,算得上是出身名門了。受到良好家風的影響,陳寅恪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先後在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地求學,熟練掌握英語、德語和日語,又對梵文、蒙文、滿文、突厥語、西班牙語、藏語等十數種語言有所涉獵,同時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和宗教史的研究,足以看出其學問廣博,鮮有人及。
但是,這些成就並未給他一紙文憑。在他眼中,似乎只為學問而四處遊學,哪藏書多就去哪讀書,文憑於他而言不過是一張廢紙。
他稱:「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在清華任教期間,不止學生來聽他的課,像朱自清、吳宓、馮友蘭這樣的教授也來旁聽。陳先生講課,旁徵博引,令人佩服,故而在清華有了像「活字典」、「教授的教授」這樣的美稱。當時,與蔣介石講話也翹二郎腿,狂傲的歷史學家傅斯年也對陳先生讚譽道:「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先生用各種語言所做筆記
但好景不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逐漸逼近清華園,眼見家國不幸,陳寅恪先生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誓死抗爭,5天後,陳老先生離世。此時,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北平已不再適合學者們著書立說,學生們靜心學習,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一起南遷續學。
從北平到長沙,從長沙到昆明,一路艱辛,最後有了我們熟知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陳先生隨校一起南遷。此前,因為一直挑燈夜讀,用眼過度,他的右眼視力逐漸模糊,友人建議他留在北平治療眼疾,但即便如此,他還是不願意留在淪陷區,直至右眼視網膜剝落,再難治療。此時,日本和牛津大學都向他拋出橄欖枝,請他去講學,但他嚴詞拒絕,隨著聯大共命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南遷的路上,他最為珍貴的藏書也不幸悉數焚毀在戰火中,此後,他只能憑藉著自己腦中的記憶來做學術研究了。即便如此,他仍在茅草房的箱子上撰寫了兩部中古史的巨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元白詩箋證稿》。但由於長期用高度近視的左眼工作,不久之後,他徹底雙目失明了。他筆耕不輟,堅持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只因為史不斷,國不亡!
抗日戰爭勝利了,但他卻永遠看不見光明了,當他再由人攙扶著回到清華園時,校長梅貽琦曾勸他休養一段時間,但他拒絕了。
他說:「我是教書匠,不教書怎麼能叫教書匠呢?我每月薪水不少,怎麼能光拿錢不幹活呢?」
陳寅恪與家人
中山大學 陳寅恪故居
建國之後,嶺南大學(即今天的中山大學)的校長對陳先生仰慕已久,邀他赴廣州講學,他欣然前往。即便陳先生身處無邊黑暗,但仍堅持講學立書。但不幸之事總是接連不斷地降臨在這位偉人身上,1962年,他的右腿股骨骨折,此後的大多數時間都只能坐在藤椅上教學。
1966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一生堅持學術的他也沒能逃過被批判的厄運。1969年,陳先生一家被造反派掃地出門,停發工資,被紅衛兵批鬥。但他依舊沒有屈服,他的書從來都用文言寫作,都是豎版繁體出版,甚至不允許別人改動一個標點。早年留學海外,他學習了海量的西方文化,但這些都只能讓他對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產生了更深的依戀。他對學術的堅持令人佩服,正如他在王國維紀念碑文中寫道的: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就是他一生的信仰!
在人生最後的時光,目盲臏足的陳寅恪為一個在明末清初,國破家亡時代仍堅持反清復明,比七尺男兒更看重家國大義的煙花女子柳如是立傳,寫下了長達85萬字的《柳如是別傳》。他用這部耗費10年的史詩巨著來表明心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69年10月7日,心力衰竭的陳先生於悽風苦雨中在廣州溘然長逝。泰山已頹,梁木已壞,哲人已去,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這樣的人物了。
晚年的陳先生依舊目光如炬
END.
我是飛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一縷飛光」。願你能從逝去的時光裡,找到文化的價值。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哦~
參考來源:《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南渡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