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官富三代,連文憑沒有,卻被譽為幾百年難遇的大師

2021-02-07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春節感恩回饋讀者,微博@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主頁搶紅包


這個人物,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成為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你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但未必知道,他的故事。


作者:德國優才,來源:德國優才計劃(ID:ToGermany),經授權發布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

從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

就讀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

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


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

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

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


他是蓋世奇才,

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

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


他,就是陳寅恪。




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

祖父陳寶箴,先後任浙江及湖北按察使、

直隸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撫,

他被曾國藩稱為「海內奇士也」。


被光緒帝稱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

是清末著名維新派骨幹。




父親陳三立是詩壇泰鬥,

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

中舉後,歷任吏部行走、主事。

輔佐自己的父親推行新政,

結交和扶持了康有為、梁啓超等著名人物。



徐悲鴻所畫的陳三立


和其他不學無術,

揮霍無度的公子哥相比,

他簡直是貴族界的一股清流。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

不喜歡玩樂,也不喜歡奢侈,

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讀書!!!


別的小孩在玩耍的時候,

他在安靜地坐著讀書;

別的小孩已經呼呼大睡的時候,

他把頭蒙在被子裡偷偷看書。

是個名副其實的讀書狂!



右一:陳寅恪。在兄弟姐妹好奇地盯著鏡頭的時候,陳寅恪卻暗中思量,怕長大後辨認不出哪個小孩是自己,就伸手握住身前的一株桃花,以此作為標記。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陳寶箴和陳三立被革職,

兩人將永不被敘用,政治生命徹底結束。


陳三立從此遠離政治,寄情於詩詞,

在家專心教子女們四書五經、英文……

正是因為父親的教育,

小小年紀,他就有了深厚的國學功底。



左二:陳寅恪


12歲時,他被父親送到日本留學,

入著名的巢鴨弘文學院。

1905年,因患足疾回國治療。

後考入上海復旦公學。

在這裡,他苦學德語和法語。



中間:陳寅恪


一畢業,他就踏上了歐洲遊學之旅。

家境富裕的他,卻堅持省吃儉用,

每天吃乾麵包,穿破衣服,

剩下的錢都用來買書。


求學十六年,已行萬裡路,

他的足跡遍及日本、德國、美國等國,

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就讀。


但直到遊學結束,

他也沒拿到一張文憑!




原來,這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

而是因為他不求學歷,只求學問。

很多留學生為了拿學位都是投機取巧,

選擇的專業避難就易,

雖是得了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


他說:

「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

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

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獲取知識是他全部的目的,

他走的是跟別人不同的路。

正因為如此,他具備了梵、巴利、

英、法、德等二十餘種語言能力,

他還學習物理、數學……


是中國人中閱讀德文原版,

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一人。

在每所名校,他都能以天才而聞名!



1925年,在梁啓超的大力舉薦下,

他被聘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

既沒有著作,也沒有閃光的文憑,

這樣的人怎麼能有本事當導師呢?

所有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


到清華大學任教的第一天,

他先是送給學生們一副對聯:

「南海聖人再傳弟子,

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啓超,

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

王國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讀書顧問。


那清華大學的學生們便是,

南海聖人的再傳弟子、溥儀的同學了。

這副對聯讓學生們聽了如沫春風。


左起: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吳宓


他又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

近人講過的,我不講;

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

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

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四不講,是他講課的最高境界!

這也太霸氣了?試問天下誰能做到!


果真他一張嘴,學生就徹底服氣了!

他的學問縱橫古今、貫通中西。

他迅速掀起了一陣「陳寅恪熱」。


校內校外的學生都慕名而來,

而且經常這些學生一轉頭,

發現自己的教授們,

竟也坐在後面的位置上,聽得入迷。

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

哲學專家馮友蘭,朱自清等,

高水準的教授都跑來聽他講學。


後來成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也說:

「聽他的課,是無法比擬的享受。

國外只有呂德斯,國內只有陳師一人。」


因此,學生們尊敬地稱呼他為:

「太老師」、「教授的教授」。

因為他出身名門,又富有學識,

學生們還稱他為「公子中的公子」。



「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當時的華北學術界分成,

本土派和留洋派,

兩派對立,互相鄙視。

但無論哪一派,

對陳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的學問深不可測,高不可攀,

清華大學這方天地,

還遠遠無法讓他發揮出自己所有的學識。

他不僅是國內的大師,

還是世界的學術權威。



有一次,他在英主講東方學與漢學,

歐洲各國漢學家雲集於此,

但能聽懂他的課的學者寥寥無幾,

因為他廣徵博引,更引用多門語言,

一般學者在他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中國學者藍文徵是陳寅恪的學生,

有一天他在日本一家餐館吃飯,

說是三百年前明末的東西,供大家傳閱。


「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緒時文件」。


錢的單位用吊,這是清制。」



白鳥一聽竟馬上隔桌尊敬地向他伸過手來,

一改之前高高在上的態度,

在日本被捧得跟太陽一樣高。

卻在聽到他是陳寅恪的學生後,

馬上變得恭恭敬敬的。


問題才解決了。


白鳥感慨道:



他學術了得,

而轉眼間,已經三十好幾了,

除了他的父親為他的婚姻大事著急

他的好友趙元任也為他著急。


在趙元任等人的撮合下,

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孫女唐篔相識了。

才子遇佳人,相見恨晚。




愛情雖然遲到了,

卻依然可以很美好。

1928年,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

他倆一共生了三個孩子,

有趣的是,三個還全都是女兒。



他常常教導女兒們:

「我們家裡頭,你可以不尊重我,

但是不能不尊重你們的母親。

媽媽是主心骨,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家,

沒有她就沒有我們

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北平即將落入敵手。

他的父親陳三立憂國憂民,

做夢都曾大喊「殺日本人」。

看著一個個城市相繼淪陷,

這位老人心生絕望,開始絕食,

五天後,就憂憤而死。



陳寅恪悲痛欲絕,

國事,家事,讓他難以承受,

當時他正患有眼疾,

右眼視力因諸多壓力急劇下降。


他被診斷為右眼視網膜剝離,

醫生說要及時入院手術治療,不可延誤。

若接受手術治療,需療養一段時間。

但繼續久留,他怕會遭到日本人逼迫,

成為亡國奴。


就算瞎了,他也不願在淪陷區教書。

他毅然放棄手術治療,

帶著妻女,離開北平,

決心用惟一的左眼繼續工作。


一家人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跋涉了11個省,搬過10餘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戰亂中,

他視為寶貝的書籍文稿都被毀了,

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他的命運也如無根之萍,四處漂流。



1938年,他在西南聯大任教,

突然警報響起,日軍要轟炸了!

人們驚慌得都急忙逃跑,


看不起沈從文,

踹過蔣介石的狂人劉文典,

一向很愛惜自己的生命,

在學生的攙扶下跑得飛快,

他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跑是為了保存《莊子》」。


竟不顧危險甩開攙扶他的學生,

急忙跑到陳寅恪面前,

邊跑還邊喊:「保存國粹要緊!」


1939年,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

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

可就在趕往英國的路上

二戰爆發了,他被迫暫居香港。


1941年12月8日,

日本人又佔領了香港。

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

要他們不可麻煩陳教授。


當時他家過得十分拮据,

他最大的夢想就是,

到了除夕能讓女兒吃上白米飯。

日軍司令就派憲兵隊給陳家送麵粉。

但他堅決不肯吃敵人的東西。


於是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

憲兵邊往屋裡搬麵粉,

陳寅恪和妻子邊往屋外拖麵粉。


苦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

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

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

是一個鐵骨錚錚,

視國家興亡為至上的愛國志士!


日本人曾出資四十萬元,

請他辦東方文化學院,他冒死拒絕了。 

只要他答應日本人的要求,

全家就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領著高薪,過得舒適而體面,

並隨時可以得到日軍的保護。


但他卻以「拒絕」二字,擋住了「幸福」。

一家人每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

他的女兒們還隨時可能受到日本人的侵害。


1942年,有人又奉日方之命,

請他到已經淪陷的上海授課。

他再次冷冷地拒絕了,

之後歷經艱辛才偷偷潛出香港,

先後到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職,

不久後移居燕京大學教書。



高度近視的左眼,

生活貧苦導致的營養不良。

他在這樣的情況下,

竟然還能在學校窄小的出租房內,

就著昏暗的燈光,

完成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



抗戰勝利後,為了治療眼睛,

他再次去牛津大學任教。

沒想到,英國醫生給他下了,

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希望而去,失望而歸。


他辭去了聘約,返回祖國。

等回到清華園,他已雙目失明。

但他卻依然堅持教課,為祖國培養人才。

學生朗讀課文,連念錯一個字,

他都能聽得出來,要求學生停下重讀,



1948年12月,北平被解放軍重重包圍。

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

蔣介石逃到臺灣前,

曾派胡適、傅斯年等人力勸,

甚至親自登門勸他一起去臺灣,

離開大陸後,又多次派專機來接他,

但都被他堅定地拒絕了。


1949年時,他同樣堅定地拒絕了,

毛澤東邀其入閣的要求。

到臺灣後,蔣介石一直很後悔,

自己沒能將國寶搶救出來。



他只問學問,不問政治,

他也不願為過優越的生活,

而離開自己的祖國。


安穩的日子還沒過上多久,

那場轟轟烈烈的文化浩劫就開始了。

他成了重點打倒對象,

當時他身患多病,雙目失明、臏足,

但是那些造反派沒有放過他,

兩夫妻的工資被凍結,

屋內被貼滿了大字報,

他們還想抬他去禮堂批鬥,

唐篔拼死阻攔被打成了重傷。


陳寅恪的學生劉節,

自願站了出來代他受批鬥。

那些人問劉節有什麼感想,他高聲回答:

「能替恩師受批鬥,是我一生的光榮!」




1962年,他不小心滑倒,

導致右腿骨折,只能長期臥榻。

唐篔始終對他不離不棄,

用自己全部的柔情,

為丈夫帶去生的喜悅和心靈的慰藉。



1969年,中山大學造反派,

強迫他搬到連乞丐都不住的地方。

甚至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


在這種情況下,雙目失明的他,

竟然還能在助手的幫助下,

將《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

編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

並完成85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

撰成《寒柳堂記夢》。


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

「其堅毅之精神,

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當中印戰爭結束,

中共密擬以麥克馬洪線為準,

談判邊界問題,

但當時卻無人知曉該查閱什麼資料。


這時候是陳寅恪站了出來,

雙目失明的他,僅憑記憶,

歷數每段每句當在某書某頁,

向政府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保證了我國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地位,

未損一絲一毫的領土,就全身而退。



即便如此,

那群人始終沒有停止,

對他慘無人道的折磨。

在最後的兩百天裡,

骨瘦如柴的他,

一語不發,只是不停地流淚。


1969年10月7日,

國寶級大師陳寅恪,

在痛苦,無奈中,慘烈地離開了人世……



當初拒絕了蔣介石的力邀,

不知在他生命的最後,

是否也曾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他躲過了無數炮火,

挺過了日軍的侵略,

卻沒能熬過這人間地獄。



僅僅相隔45天,

唐篔也追隨陳寅恪去了。

生也相隨,死也相隨,

這也許就是世上最美好的愛情模樣吧!



才華在寂靜中造就,

品格在波濤洶湧中形成。

這位枯坐書齋的冷靜學者,

外表雖樸實無華,

內裡卻光華流轉。


「獨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

是陳寅恪堅守的信念,

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當別人為得名聲,而爭文憑之時,

他卻視文憑為廢紙,潛心治學;


當別人趨炎附勢,追逐榮華富貴之時,

他卻恪守自己的心意,不願從政;


他保持了一個學者應有的氣節,

也堅守了自己珍貴的精神角落。


歲月流轉,政權更迭,

只是,這世間再無……


作者簡介:德國優才計劃,歐洲最大原創自媒體,歐洲微刊,帶您重拾歷史,為中歐文化代言。更多精彩閱讀請加微信ID:togermany,轉載授權請與德國優才計劃聯繫


富書原創矩陣: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出版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

賞飯加微信:158589503(備註廣告),部長微博@小明牛哲學 

 👇知乎專欄精選熱文《層次越低的人,越好面子

相關焦點

  •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
    他是官三代,也是富三代,從小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就讀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蓋世奇才,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他,就是陳寅恪。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大師都有誰?為什麼沒有章太炎、胡適?
    清華四大國學大師,即為民國時期清華學校的四大導師,也就是四巨頭: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當時為了聘請四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所有人都是一學成,就迫切得想著回國,都願意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而不是圖著去哪裡撈個大官或者弄個百萬富翁千萬大亨的。那真是一個學術氛圍極好的時代!!!①王國維:作為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薄儀的帝師,肚子裡的學問,可謂如江河湖海,浩瀚無涯,並世罕有其匹。
  • 富不過三代?這個家族卻連富400年!就因為一句家訓!
    很多家族經歷一時富貴無人能及,然而往往過不了祖孫三代,就人去樓空。然而我國卻有這樣一個家族,經歷400年而不敗,直到現在依然聲明遠播。這個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氏家族。很多人表示沒聽說過,但是提到祖上名人「康百萬」,估計很多人能對一大堆故事娓娓道來。
  • 這個家族為啥富了16代,還富而不奢?
    範主說:牛人家族自有過人之處5月16日,又有一位大師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就是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因為其實他不僅來自於一個百年名門望族,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且整個家族還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複雜的時代大背景下,狠狠地「富了十六代」,連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都曾是他家的老宅....少年時期貝聿銘在獅子林那麼,貝氏家族到底用了啥方法,可以一直富貴繁盛這麼多年呢?
  • 楊振寧為何稱讚範曾是幾百年難遇的書畫大師?
    稱讚範曾是當代大師的名人,正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2012年10月,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知名度大增。於是,某個節目組在來年5月,把莫言、楊振寧、範曾三位邀請到北京大學,由範曾主持,三個不同領域的文化大咖,以「科學與文學的對話」為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探討和交流。
  • 《紅樓夢》揭開富不過三代的謎底,另有兩大家族依然延續百年榮耀
    「百載」這個詞似乎有些眼熟,對吧?在第五回裡,曹雪芹託警幻仙子之口道出了賈府面臨的巨大困境:「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盡,不可挽回者。故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關於這個「百載」的概念,其實原著裡還有另外一處有所流露。在第一回裡,女媧鍊石補天的時候,煉成的頑石有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而補天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偏偏就只剩下了一塊沒有用處。
  •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歷代王侯將相也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縱觀歷史,為官也好,經商也罷,「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通過總結最近幾代人的經歷,也會發現這樣的規律:第一代人可能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通過辛勤的勞動積累財富,同時保持著節儉的習慣。第二代人上了大學,在城裡有住處,在鄉村有田宅,穿著時髦,打扮時尚,懂得奮鬥。
  • 這個富三代眼中的「新世界」是什麼樣的?
    (原標題:這個富三代眼中的「新世界」是什麼樣的?) 作為這其中最早接班的第三代,以及鄭裕彤眼中「更合格」的接班人,「沒有經歷過大風浪」的鄭志剛將如何打造發展中的新世界?
  • 大氣凜然,百年難遇的男孩名字看這裡!
    文|小暖名字,是要伴隨一生去使用的,起個好名字,一個人的一生就不一樣了,人們對名字的重視程度,助長了人們對漢字文化的推崇,自古至今,對於男孩子的名字選擇尤其重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些大氣凜然,百年難遇的好名字
  • 2021金牛百年難遇 運勢非常好
    這個就是出生時間不同導致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2021金牛百年難遇是為什麼?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 2021金牛百年難遇 2021年為辛丑牛年,對於屬牛的人來說這一年是本命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 俗語『七年難遇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有啥講究?
    作為農村人每天最擔心的莫過於天氣變化了,所以種地為生的農民最喜歡看電視的天氣預報,因為知道天氣變化才能準確的把握作物播種及收穫,而對於古代的農民,可沒有天氣預報,他們憑藉自己的聰明智慧,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只需要通過二十四節氣就可以預知短期的天氣變化。
  • 富了17代的家族:上海擁千套房屋,子孫後代都要進哈佛讀書!
    這些孩子將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也永遠不用擔心他們的餘生。然而,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下半輩子都要努力工作。有人說富不過三代,但事實證明,也有很多例外。例如,香港最富有的人李嘉誠有兩個非常能幹的兒子。即使沒有父親的幫助,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開創自己的事業。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現在是長和系的領頭人。李嘉誠也對李澤鉅接任以來取得的成就非常滿意。
  • 英國富12代貴族名媛三姐妹,活成了卡戴珊網紅畫風
    今天就一起來818吧~-------圍觀分割線-------Part1 英國百年貴族,真正住城堡的「公主」→家族史長達幾百年,爸爸是第11代拉特蘭公爵首先,來認識下這三姐妹,從左到右依次:26歲的大姐Violet,24歲的二姐Alice,以及22歲的小妹Eliza。
  • 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教授中的教授,沒有學位的國學導師
    照他自己寫成英文的這個方式來看,應該是讀作ke,但是因為他是一個湖南人,其中就涉及到一個方言的問題,南方的發音中,que發出的音才是ke。我們就尊重日常生活的習慣,讀作陳寅恪。 民國時期各個大師對陳寅恪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傅斯年說陳寅恪是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陳寅恪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和梁啓超,王國維並列的。
  • 流傳了數百年,家族後代名氣傳遍全球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富豪家族資產也是非常雄厚,據傳其在我國的上海擁有上千套房子。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對於普通人來說擁有一套房就是奢望了,上千套房又是何種概念呢?這個家族就是貝氏家族,俗話說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我國曾出現過很多有名的富豪家族,但在時間的「洗刷」下他們的消失殆盡了,只有極少部分富豪家族能流傳下來,像貝氏家族這樣流傳了數百年、十幾代的更是少之又少。據傳,貝氏家族的起源在數百年前,經過數百年後貝氏家族依舊存在並且其後代中,也出現過一些享譽全國的名人。
  • 富不過三?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何做到百年屹立不倒
    可能關注經濟學的人會有所耳聞,其他人對這個家族不是特別了解。現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行事低調,最近被人們提及還是之前收購沃爾沃。可以先用幾個詞介紹下:金融巨鱷,百年世家,富可敵國。常言道「富不過三代」,羅斯柴爾德家族卻已經「富過八代」。
  • 誰說富不過三代?香港第三大家族的繼承人,用實力證明富過三代
    文:小布人家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個家族已經富過三代,財富依舊不減,還和李嘉誠家族比肩。 守住一份事業比打下一片江山來說或許更難,在磨練中創業者逐漸的成長,但對於守業者來說的話,就缺少了這種歷練。
  • 河南鞏義這座莊園,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傳聞,因慈禧而名揚天下
    在河南鞏義市,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康百萬莊園,也叫河洛康家,其中一個主人康鴻猷是清代巨富,連慈禧太后都讚嘆不已。「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后的封賜而名揚天下。康百萬莊園最初是康家第六代傳人康紹敬建造的府邸,他這一代人才輩出,先後出過多位做官入仕之人。
  • 俗語常說「七年難遇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今年啥時立春?
    聰明的農民有辦法預測天氣,即使過去沒有天氣預報。將總結出的生活經驗編成易於記憶的句子,傳給後代。這裡面有很多關於節氣的說法。每年的二十四節氣,我們都在關注它的作用。我們也可以用節氣預測天氣變化和莊稼收穫。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按節氣播種收穫。有沒有聽過這樣的句子:「七年九月難逢閏,百年初春」?
  • 擁有近千套上海的房子,後代都要去哈佛讀書,這個家族已富到17代
    很多人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不少人心目中,時代在不斷的變化,饒是家境非常貧寒的人,通過自身的努力也有「翻身」的機會;哪怕再富有的家族,後代若是不努力,也可能會將家業敗光。此外,突破父輩的「光環」富三代也已有很多,就好比有著澳門賭王稱號的何鴻燊、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榮氏的榮智健等,不過,除了何鴻燊,與王思聰、楊惠妍等諸多富二代相比,很多富三代的名聲大都不比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