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教授中的教授,沒有學位的國學導師

2021-01-11 騰訊網

陳寅恪(que),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說這個「恪」不是讀「ke」嗎?這個字在《新華字典》當中確實讀作「ke」,但是陳寅恪這個名字該如何讀歷來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ke」,另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que」。

陳寅恪生前,他的所有的家人,朋友,同事,身邊很熟的人都讀作「陳寅恪(que)」,但是他自己在國外念書的時候,他用英文寫他的名字,寫的都是yinkoh。照他自己寫成英文的這個方式來看,應該是讀作ke,但是因為他是一個湖南人,其中就涉及到一個方言的問題,南方的發音中,que發出的音才是ke。我們就尊重日常生活的習慣,讀作陳寅恪。

民國時期各個大師對陳寅恪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傅斯年說陳寅恪是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陳寅恪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和梁啓超,王國維並列的。最奇特的是他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大部頭的著作,他寫的都是一些比較小眾,比較邊緣的一些主題。但是就憑藉這些「小眾邊緣」的東西稱得上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在所有的民國大師中他排第一,我覺得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到現在為止,可能真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把他的學術水平做一個真正的評價。大家都知道他厲害,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到底厲害在哪裡,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陳寅恪也是一個非常難總結的人,我對於他的了解也是在慢慢地積累的過程。關於民國大師,這些年好像都還挺有熱度的,有很多紀錄片都在講這些民國大師的故事。

為什麼說他是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呢?

首先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會的語言最多的人,他可能會將近二十種語言(盛傳其通曉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朝鮮、印地、暹羅等20餘種語言),而且都達到了可以用來做學問的水平。他為了做他的學問,就會去學習新的語言,學習這些可能現在大家都不用的語言是為了閱讀之前的那些文獻,用來做學問的工具。

陳寅恪一開始主攻的就是東方語言學。關於學語言這個事情,我覺得你會的語言越多,你面前的世界就越大,語言觀決定世界觀。你想要了解另外一個國家,另外一種新的文化,如果你會它的語言,那你了解起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你會知道更多關於這個民族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和你看翻譯過來的東西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陳寅恪去世之後,他生前的好友俞大維在臺灣關於陳寅恪的一個紀念活動上發表了一篇講話,闡述了陳寅恪學問方面的東西,他說陳寅恪十三經(《十三經》,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不但大部分能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重視三通。

陳寅恪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出國留學了,遊歷歐美,學習各種西方體系的知識。他一開始學習的是西方怎麼來研究東方的東西,這是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國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迥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相比,陳寅恪既沒有顯赫的聲望,又沒有鎮服人心的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受梁啓超(一說吳宓)舉薦為導師時,一度為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所拒絕。但事實是,遠在德國遊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僅36歲。1925年,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裡。令師生們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陳寅恪先生生平中的九牛一毛。我們了解一個人就應當結合他的生平去了解。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些文學大師們潛心研究學問,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中國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就是陳寅恪,司馬光之後的前年史家,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爾。有什麼學位一旁熟知陳寅恪的梁啓超大怒說「陳寅恪沒有學位,我梁某人雖著述等身,但加起來也不抵他的三百字」陳寅恪(左二)陳寶箴(中)陳衡恪(右二)1897年陳氏兄弟合影(右二陳寅恪)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年輕的令人窒息,聊聊民國北大校園為何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教授
    她是通過直博的方式成功抵達了成功的彼岸,比一般人少用了幾年。26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啊!別人還在努力攀登的時候,她早已經站在山頂看風景了。我們之所以羨慕她,是因為正常情況下一路順利拿下博士文憑也要有三十歲,要想獲聘教授起碼得有三十幾歲。這件事之所以受人關注,就是因為現在26歲的教授少之又少。
  • 這個官三代,富三代,連文憑沒有,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
    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蓋世奇才,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他,就是陳寅恪。中國漢語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第三位。第四位導師聘請誰呢?教授吳宓推薦:「陳寅恪可擔此任。」校長曹雲祥不知陳寅恪,便問梁啓超:「這個人是什麼文憑?有什麼著作?」梁啓超說:「沒有文憑,也沒有著作。」曹說:「不是博士,又沒著作,這就難了!」
  • 兩則「民國大學聘任教授不問學歷」的假雞湯
    按照書中說法,1926年春,梁啓超向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推薦陳寅恪,希望他到國學研究院任教:「曹說:『他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土,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先生氣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 北大教授俞可平:做人做學問都要有「一根筋」精神
    北大教授俞可平:做人做學問都要有「一根筋」精神 俞可平/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7-12
  • 這18人入選清華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他們有多牛?
    文科資深教授是清華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設立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採取提名推薦制,每兩年評選一次。目前,中國的院士制度只設立在理、工、農、醫等學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直沒有與之相當地位和影響的學術稱號。「倫理學前沿叢書」(人民出版社)主編,「政治哲學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編,《中國學術》、《哲學前沿》(英文)、《哲學分析》、《哲學動態》、《孔子研究》、《倫理學與公共事務》等學術刊物學術編委。迄今著有:《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上、下卷)等18部,譯有《政治自由主義》等20餘部(卷),在海內外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 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的讀書方法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教師博雅」 ——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設立了國學研究院。馮友蘭在《三松堂自序》中回憶道:「先設國學門,所以又簡稱國學研究院。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袁勁梅丨做人,做學問—— 一個美國教授寫給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的信
    一個教授,一輩子培養不了多少研究生。你祟拜的Y教授,剛去世,他一輩子也就培養了九個「東西方比較哲學」的研究生。我創建的C大「東西方比較研究」,從第一個研究生到最後一個研究生,一共十一個。你是第十一個。現在,第十一沒有了。因為項目停了,以後也不會再有。在美國,或在C 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開一點中國文化研究項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願作出的無償貢獻。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
  • 復旦大學羅書華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教授來我校作中高考語文應考備考專題講座
    12月21日,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書華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過常寶教授應邀來我校作了中高考應考備考專題講座。此次講座培訓活動是義龍新區教育局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州教育大會精神,全面實施「教育立區」戰略,切實提高我區初高中語文教師業務素質,提升語文教學備考的有效性組織的一場培訓報告會。
  • 導師袁勁梅教授:我就不該錄取你!
    現在,第十一沒有了。因為項目停了,以後也不會再有。在美國,或在C 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開一點中國文化研究項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願作出的無償貢獻。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你的前途依然有無限多的選擇。你可以從商,在網上辦你的雜文網站,或回中國辦公司,再換一個能收你的項目學習,等等。我希望你在別的行業和地方能有成就。如果,你下了決心要在學術界做學問,我下面寫的東西,是給你的臨別禮物。如果你不想做學問了,下面的話,你根本不用看。
  • 明年高校將設國學本科專業 教授:高瞻遠矚
    據《北京晚報》報導,隨著中國傳統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各校紛紛在課程中增加了與「國學」有關的元素,而全國的「國學教師」有多達百萬的缺口。為改變這一狀況,明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設置中將首次增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他不像胡適那樣擁有一堆博士頭銜,他甚至連一張文憑都沒有,卻掌握17國語言,靠著自己的學識受到了當世文人的尊重。歷史學家傅斯年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另一位歷史學家鄭天挺則稱他為"教授的教授"。
  • 這個官富三代,連文憑沒有,卻被譽為幾百年難遇的大師
    也是富三代,卻很不「爭氣」,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成為了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你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但未必知道,他的故事。在沒有文憑的情況下,他竟然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他是蓋世奇才,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被譽為三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師!他,就是陳寅恪。
  • 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2001年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的演講-----《兒童經典導讀》。在當時這場演講,號稱《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現在國內一些國學培訓機構都是師從於王財貴教授。從此以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 出不來了,出不來了! 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讀古書長大的。錢鍾書、沈從文,讀古書長大的。魯迅、老舍,讀古書長大的。
  • 150年來,中國最牛的文化家族,出自江西
    1925年,清華要辦中國最好的國學研究院,第一件事是請人、挖人,來當導師。
  • 清華國學研究院裡有「四大導師」
    吳宓表示,研究院教授講師須具備三種資格:(一)通知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二)具正確精密之科學的治學方法;(三)稔悉歐美日本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既要有精深學養,又要有世界眼光。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正是據此標準得以設帳清華,傳承國學。於是,梁、王、陳、趙「四大導師」集體亮相,輝煌過後,終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