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que),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說這個「恪」不是讀「ke」嗎?這個字在《新華字典》當中確實讀作「ke」,但是陳寅恪這個名字該如何讀歷來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ke」,另一派人認為應該讀作「que」。
陳寅恪生前,他的所有的家人,朋友,同事,身邊很熟的人都讀作「陳寅恪(que)」,但是他自己在國外念書的時候,他用英文寫他的名字,寫的都是yinkoh。照他自己寫成英文的這個方式來看,應該是讀作ke,但是因為他是一個湖南人,其中就涉及到一個方言的問題,南方的發音中,que發出的音才是ke。我們就尊重日常生活的習慣,讀作陳寅恪。
民國時期各個大師對陳寅恪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傅斯年說陳寅恪是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陳寅恪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和梁啓超,王國維並列的。最奇特的是他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大部頭的著作,他寫的都是一些比較小眾,比較邊緣的一些主題。但是就憑藉這些「小眾邊緣」的東西稱得上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在所有的民國大師中他排第一,我覺得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到現在為止,可能真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把他的學術水平做一個真正的評價。大家都知道他厲害,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到底厲害在哪裡,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陳寅恪也是一個非常難總結的人,我對於他的了解也是在慢慢地積累的過程。關於民國大師,這些年好像都還挺有熱度的,有很多紀錄片都在講這些民國大師的故事。
為什麼說他是三百年來中國最有學問的人呢?
首先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會的語言最多的人,他可能會將近二十種語言(盛傳其通曉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朝鮮、印地、暹羅等20餘種語言),而且都達到了可以用來做學問的水平。他為了做他的學問,就會去學習新的語言,學習這些可能現在大家都不用的語言是為了閱讀之前的那些文獻,用來做學問的工具。
陳寅恪一開始主攻的就是東方語言學。關於學語言這個事情,我覺得你會的語言越多,你面前的世界就越大,語言觀決定世界觀。你想要了解另外一個國家,另外一種新的文化,如果你會它的語言,那你了解起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你會知道更多關於這個民族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和你看翻譯過來的東西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
在陳寅恪去世之後,他生前的好友俞大維在臺灣關於陳寅恪的一個紀念活動上發表了一篇講話,闡述了陳寅恪學問方面的東西,他說陳寅恪十三經(《十三經》,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不但大部分能背誦,而且對每字必求正解。重視三通。
陳寅恪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出國留學了,遊歷歐美,學習各種西方體系的知識。他一開始學習的是西方怎麼來研究東方的東西,這是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啓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國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迥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與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相比,陳寅恪既沒有顯赫的聲望,又沒有鎮服人心的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受梁啓超(一說吳宓)舉薦為導師時,一度為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所拒絕。但事實是,遠在德國遊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僅36歲。1925年,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裡。令師生們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陳寅恪先生生平中的九牛一毛。我們了解一個人就應當結合他的生平去了解。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些文學大師們潛心研究學問,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