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來,中國最牛的文化家族,出自江西

2021-02-17 最愛歷史

1925年,清華要辦中國最好的國學研究院,

第一件事是請人、挖人,來當導師。

時任國學研究院籌委會主任的吳宓

很快落實,請來了王國維、梁啓超和趙元任,

每一個都是當時學界的超一流大師。

第四個導師,

吳宓向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

隆重推薦了他在哈佛的同學:陳寅恪

清華教務長張彭春表示強烈反對,

理由是,陳寅恪學問雖好,

但一無學位,二無著作,

不符合聘任條件。

吳宓當即與張彭春辯論說:

陳寅恪前後留學18年,

真正是為學問而學問,

其他人只是為學位而已,

學了四五年就跑回國來了。

又說,

陳寅恪雖然沒有正式著作發表,

但他發表過的一封《與妹書》節錄,

其中透露的學問之深廣、見識之高遠,

已然秒殺國內一堆教授。

然而,縱使吳宓如何力捧陳寅恪,

清華教務處就是不肯聘請一個「雙無」導師。

吳宓急了,直接找到曹雲祥,

當場甩下一句話:

如果清華不願聘請陳寅恪,

那我吳某的籌委會主任不當也罷。

在吳宓的辭職要挾之下,

清華終於同意,

聘請陳寅恪為「四大導師」之一。

陳丹青畫作,從左往右: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關於清華聘任陳寅恪,

學界還流傳另一種說法。

吳宓推薦了陳寅恪之後,

校長曹雲祥不知陳寅恪何許人也,

便問梁啓超:他是哪一國博士?

梁答:他不是學土,也不是博士。

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

梁答:也沒有著作。

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

梁先生氣了,說:

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

著作算是等身了,

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曹雲祥這才決定發聘書。

在「四大導師」的加持下,

清華國學院一創辦,就迎來了巔峰。

那麼,陳寅恪究竟是何許人,

竟能引得身為主事人的吳宓為他辭職,

向來驕傲的梁啓超為他自汙?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

得從江西義寧(今修水)的陳氏家族講起。

陳寶箴與子孫合影

雍正末年,陳寅恪的祖上,

是從福建上杭遷居江西義寧的客家移民,

被稱為「棚民」

史學家黃仁宇曾說:

「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並且獲得社會聲望,

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

然而這條路漫漫修遠,

很難只由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

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逐步上升到地主。

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

所以表面看來,考場內的筆墨,

可以使一代清貧立即成為顯達,

其實幕後的慘澹經營則歷時已久。」

宋代科舉平民化以後,

中國歷史上但凡一個大家族的崛起,

無不經由這條路徑。

義寧陳氏家族也不例外,

經棚民之家、耕讀之家到官宦之家,

總共用了四代人的時間,

隨後進入這個家族最輝煌的階段,

走出了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等傑出人物,

被後世譽為「陳門五傑」

義寧陳氏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大族。

陳門五傑

吳宓不僅十分推崇陳寅恪,

對整個義寧陳氏家族亦推崇備至。

他說過,

義寧陳氏「一家三世,為中國近世模範人家

父子秉清純之門風,

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

降及衡恪、寅恪一輩,猶然如此,

誠所謂君子之澤也。

故義寧陳氏一門,

實握世運之機軸,含時代之消息,

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託命者也」。

他把義寧陳氏視作中國文化的一根頂梁柱,

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1831—1900),

是義寧陳氏走出來的第一位風雲人物。

1852年,年僅21歲的陳寶箴考中舉人,

陳家人欣喜欲狂,張燈結彩。

兩年後,其父陳偉琳過世,留下12字遺訓:

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

意思是,一個人也好,一個家族也好,

在困境中容易磨練德行,

在順境中卻容易走向衰敗。

從此,陳家再未因科舉功名而瘋狂。

陳寶箴

1860年,正在北京考進士的陳寶箴,

在一家茶樓目睹了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沖天大火,滾滾濃煙,

當場失聲痛哭。

他隨即做出了一個決定:

放棄科舉,投身軍旅。

陳寶箴先後投入曾國藩、席寶田幕中,

當時就被稱讚為「海內奇士」

湘軍攻入天京(南京)後,

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逃出天京,

並一路逃到江西,

陳寶箴出計將其一網打盡。

無論在何處任職,出任何職,

陳寶箴都力推善政,

勤勉圖強,造福百姓。

到了光緒年間,封疆大吏紛紛舉薦陳寶箴,

張之洞說他「才長幹濟,學識深通」,

卞寶第說他「饒有才識,而淡於榮利」,

王文韶說他「才大而性剛,往往愛惜羽毛,

有不輕寄人籬下之概,

所如稍不合,輒置榮辱於度外」。

雖是帝國晚期,

陳寶箴的能力和品性還是人所周知,

有識見的封疆大吏們都想重用這位幹才。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

陳寶箴悲憤交加,長嘆:

「無以為國矣!」

當時,陳寶箴任直隸布政使,

籤約的李鴻章從日本回來後,也住在天津。

帝國官場傳言,李鴻章將復任直隸總督,

陳寶箴則不僅不去拜見他,

還放言說:

「李公朝抵任,吾夕掛冠去矣。」

他來,我就走,辭官不做。

有人替李鴻章辯解,

陳寶箴說,我之所以憤恨李鴻章,

是因為他作為最受信任的封疆大吏,

深知中國不堪一戰,

卻不能諫阻最高統治者草率做出應戰的決策,

導致中國落下戰敗割地賠款的結局。

同一年,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

成為封疆大吏中的一員。

這期間,

他以富國強民為己任,推行新政,

文化上,他變士習,開民智,

開創南學會、時務學堂;

政治上,他肅清吏治,知人善任,

起用譚嗣同、唐才常等維新人物;

實業上,他設礦務局、鑄幣局等;

軍事上,他裁汰舊式軍營,

引進西方軍事化管理,設武備學堂。

原本保守的湖南,在陳寶箴手上,

一舉成為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

也是維新變法在全國的標杆。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

作為維新變法的地方實力派,

陳寶箴遭到革職,永不敘用。

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人,

仕途戛然而止。

陳寶箴一生淡泊,兩袖清風,

被貶回籍時,一家人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

最後在百姓的資助下才得以成行。

他為官的時候,經常吩咐下人:

少買葷菜,多買蔬菜。

下人不理解,背後說他故作清廉。

他聽到後,當即寫了一首詩送給廚工:

嚼來確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

淡泊生涯吾習慣,並非有意釣清廉。

1900年,陳寶箴去世。

有學者考證,

他是在義和團運動最瘋狂的時候,被慈禧賜死的。

死前,留下遺囑:

「陳氏後代當做到六字:

不治產,不問政。」

在此之後,陳家再未涉足宦海。

一個政治家族消失了,

但一個文化世家從此崛起。

而為陳氏家族轉型挑大梁的,

正是陳寶箴的長子陳三立(1852—1937)。

陳三立

1889年,陳三立考中進士,在吏部為官。

但後來,他辭去官職,

追隨父親到湖南辦理新政。

梁啓超說,湖南變法運動的幕後主持,

實際上是陳三立。

陳三立則與譚嗣同等人一起,

被稱為「維新四公子」,名動一時。

當年,黃遵憲向陳寶箴建議,

請康有為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

陳三立則主張請梁啓超,

他說自己讀過梁的文章,

「其論說似勝於其師,不如舍康而聘梁」。

最後請了梁。

事實證明,

梁啓超到時務學堂講學,

對湖南影響很深。

陳三立晚年曾與梁啓超重逢,

說到長沙時務學堂最得意的學生蔡鍔,

他告訴梁,

當年蔡鍔報考時務學堂,文章不通,

是他看蔡鍔年少,破格錄取的,

後來果然成為大才。

可以看出,無論請先生還是選學生,

陳三立的眼光,都非常獨到。

戊戌政變後,跟陳寶箴一樣,

陳三立亦獲嚴譴,從此落魄江湖。

他給梁啓超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句:

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

但事實上,陳三立雖遠離政治,

卻從未,

對國家之難、人民之苦袖手旁觀。

1903年,陳三立為了創辦一所小學堂,

果斷決定:

「將我的住宅讓出辦學。」

他還聘請了外國教師,

成為創建新式學校的先例。

1906年,清廷曾要委派陳三立職務,

但被他拒絕。

一年後,袁世凱要他出任參政議員,

他仍然不為所動。

他博學多才,

寫詩寫成了近代詩壇的絕對領袖。

汪闢疆仿水滸108將寫《光宣詩壇點將錄》,

點陳三立為「天魁星及時雨宋江」

在文學史上,陳三立被譽為「最後一位古典詩人」


陳三立

曾有學生問陳三立:

怎樣才能寫好詩?

陳三立斬釘截鐵地回答說:

「你們青年人,目前的任務是怎樣做人。」

1932年,陳三立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

輔佐溥儀建立偽滿政權,

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圖功利」,

當即與之斷交。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

逃難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日常。

這位倔強的老人卻說:

「我決不逃難!」

聽到有人鼓吹中國必敗,

陳三立怒不可遏:

「中國人豈狗彘耶?

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

日本人一度想招攬陳三立,

陳三立讓傭人拿掃帚逐客。

之後,為表抗議,

他連續絕食五日,最後憂憤而死。

陳三立對歷史的貢獻,

不僅是中國古典詩人的最後一座高峰,

也不僅是抗戰年代中國不屈的一根脊梁,

還有其膝下五個兒子,個個是人傑:

長子陳衡恪,著名書畫家,吳昌碩之後、齊白石之前,中國畫壇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之一;

次子陳隆恪,著名詩人;

三子陳寅恪,蜚聲國際的史學大師;

四子陳方恪,著名詩人,風流倜儻,被稱為「金陵最後一個貴族」;

幼子陳登恪,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中文系「五老」之一。

陳衡恪(1876—1923)有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

陳師曾

他是天才橫溢的畫家,

但秉承其父陳三立之風,

認為畫畫與做人,不可分割。

他曾說,文人畫有四大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學問,

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陳師曾

他曾贊助過魯迅辦雜誌,

和李叔同是知交,

與齊白石是莫逆之交。

齊白石說,他與陳師曾二人的關係是,

「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

可惜,陳師曾英年早逝。

1923年,他得知繼母病危,

趕回南京親奉湯藥,

不久繼母病逝,

他也因連日勞累染病不起。

梁啓超在陳師曾的追悼會上說:

「師曾之死,

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

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

大地震之損失不過物質,

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

陳師曾有個兒子,

叫陳封懷(1900—1993)。

陳封懷日後成為中國近代植物園的創始人之一,

是義寧陳氏家族,

自陳寶箴之後第四代的代表人物。

陳封懷

陳封懷不愧出身陳氏家族,

像他的父祖輩一樣,熱愛祖國,鐵骨錚錚,

從不對權貴低頭。

他曾留學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學院,

專攻園藝學和報春花分類學。

學成後,

毅然謝絕了留在英國工作研究的邀請,

他對自己的導師說:

「報春花的故鄉在中國,

我的根也在中國。」

1948年,蔣介石想裝飾他的廬山別墅,

手下官員迎合上意,

派人到廬山植物園挖掘紅楓樹。

時任植物園主任的陳封懷堅決不同意,說:

「紅楓不能挖,樹木是植物園的,我有責任保護!」

來人看他的架勢,只好撤退。

上級知道後,向陳封懷施壓,

陳封懷仍然不為所動,

管你是天王老子,不能挖就是不能挖。

如今,說起義寧陳氏家族,

大家最熟悉的人物,

當屬陳寅恪(1890—1969)。

吳宓毫不掩飾他對陳寅恪的膜拜:

「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

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一身傲氣的傅斯年,認識陳寅恪之後,

同樣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寅恪之學問,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當代史學大師餘英時說過,

「在中國學術界中,王國維以後,

便很少有人像陳先生那樣受到人們普遍的崇敬與仰慕」。

陳寅恪

陳寅恪早年留學日本,

後來又在歐美整整遊學16年。

期間,他上過全世界最牛的大學,

卻從未拿過一張文憑,一個學位。

他自己說過,

考博士並不難,

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

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所以,文憑在別人眼裡是個人才學的證明,

在他眼裡,則是廢紙一張。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

陳寅恪獲聘清華國學院導師時,

雖因無文憑、無著作而受到爭議,

但很快,

這名學問貫絕中西、深不可測的大師,

便深深折服了整個中國學界。

他在清華講課,不僅本校學生來聽,

北大的學生也來聽。

不僅本校的教授來聽,

北大的教授也來聽。

清華國學院主任吳宓,

每課必到,風雨無阻。

朱自清、馮友蘭……這些大咖,

都曾是陳寅恪課堂上的常客,

以至於北平的大學生都稱陳寅恪為「太老師」

出身名門的陳寅恪,

因此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有一套著名的講課規定:

「四不講: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

近人講過的,我不講;

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

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

我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他對古籍的熟稔程度,

連資深教授都頗為詫異,

經常有人向他求問一句話的出處,

他閉目說出在哪本書哪一頁,

一查,準沒錯。

陳寅恪嗜書如命,用他自己的話說,

「因齠齡嗜書,無書不觀,夜以繼日」,

導致高度近視,視網膜脫落,

40多歲時,先是右眼失明。

1939年,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

據說這是300年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陳寅恪接受應聘,想順便到倫敦治眼睛。

誰知道人輾轉到了香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陳寅恪一家被困香港。

陳寅恪全家福

這期間,日本人又拼命做陳寅恪的工作,

但就像他絕食而死的父親一樣,

陳寅恪的國恨家仇理念非常強烈,

哪怕一家人揭不開鍋,整日惴惴不安,

他就是不肯屈從日本人的擺布。

好不容易逃回內地,抗戰還未勝利,

陳寅恪卻雙目皆已失明。

若是常人,至此學術生涯基本已廢,

但陳寅恪決非常人。

那些經典早已刻在他心裡,

他憑藉一雙耳朵,通過口述,

完成了一部部後人難以超越的著作,

包括晚年最負盛名的《柳如是別傳》

1927年,

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自沉,

陳寅恪為他寫下了傳誦至今的紀念碑銘: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

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歷千萬祀而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這八個字,

恰是陳寅恪的心聲,與畢生追求。

無論身處什麼時代,

他都恪守一個國家的史學傳統,

只要文化不曾斷絕,

這個國家就還在。

陳寅恪的晚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度過,

當時主政廣東的陶鑄,

給予了他最好的照顧。

誰知引起一些人的不滿,

時任中大黨委副書記馬肖雲說,

給陳寅恪配三個半護士的照顧,太特殊了。

陶鑄聽後,回答說:

「你若像陳寅老這個樣子,

眼睛看不見,腿又斷了,

又在著書立說,又有這樣的水平,

亦一定給你三個護士。」

陳寅恪在中大

1962年,康生南下廣州,

提出要見見陳寅恪,

可無論中大校方如何動員,

陳寅恪就是不見,

不但不見,還賦詩自娛:

閉戶高眼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

再後來,陳寅恪難逃被批鬥。

他的護士和助手被撤走了,

一個坐輪椅的盲人教授,

只能依賴同樣年邁、一身傷病的妻子唐篔照顧。

這個時候,唯一的溫情是,

每當學生要批鬥陳寅恪,

中大歷史系主任劉節就會及時趕到:

「我是他的學生,

他身上有的毒,我身上都有,

鬥我就行了!千萬別鬥他!」

學生於是毆打劉節,問他有何感受。

劉節回答:

「能夠代替老師來批鬥,我感到很光榮!」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與世長辭。

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

只是眼角不斷地流淚。

他最大的遺恨,

是未能寫成

《中國通史》和《中國歷史的教訓》。

陳寅恪

當年,遷居江西的陳氏先祖陳騰遠,

雖以低微的身份,為後代篳路藍縷,

卻從一開始就教育子孫謹記十個字:

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

而這,成了陳氏家規的核心。

從陳寶箴,到陳三立,

到陳衡恪、陳寅恪,再到陳封懷,

每一個人,都足以突破家族的界限,

上升為中國人的精神榜樣。

清風亮節,錚錚鐵骨,

一個國家,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的人。

致敬,義寧陳氏家族!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您的讚賞,是對我們莫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牛家族,傳承1200年,出過1位諾獎、18位院士,100多科學家
    在中國,提到家族這個詞,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傳承兩千多年的南張北孔,南方的張家還有北方的孔家。張家不是盜墓筆記裡張起靈的張家,而是世代居住在龍虎山上的天師家族。但是中國最牛的家族,應該是錢氏家族。也正是因為他這麼幹脆,錢氏家族才得以留存,當然了,錢氏家族後人之所以能遍及江浙,也和錢鏐不僅活得長而且生得多。在錢鏐八十年的生命裡,史書有記載的兒子就有三十三位。
  • 150年來中國最失落的省份,為什麼是它?
    當然,太平天國戰爭對整個中國南方的破壞,尤其是江浙兩省的破壞,一點兒不比江西遜色。江蘇、浙江的人口損失率,也比江西大。不過,戰後,這兩省憑藉區域優勢,通過外來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長,元氣恢復比江西快得多。江西遲遲未能從這一波人口創傷中緩過氣來。
  • 中國最牛的四大家族,統治了中國近千餘年,如今人口接近兩個億
    我國是四大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同時每個朝代都會有不同的統治者出現,但很少有一個家族能跨過朝代的更迭,然而很少卻不代表沒有。在封建制度從開始至結束中就出現了四個很出名的大家族,也是我們印象當中出現皇帝最多的姓氏。
  • 中國最牛包工頭,大半個北京城由他家建造,被皇帝當做御用建築師
    中國最牛包工頭,大半個北京城由他家建造,被皇帝當做御用建築師 中國歷史經過了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國在很多西方國家看來都是十分神秘的存在,其實不光是西方國家說中國神秘,看不透中國,就連很多中國人都感覺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神秘的家族,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個神秘的家族,延續200
  • 中國最牛「三大家族」,一個八代無敗家,一個經久不衰,一個隱世
    中國最牛「三大家族」,一個八代無敗家,一個經久不衰,一個隱世今天給大家講幾個名門世家。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哪朝哪代沒出現過幾個影響力非常大的大家族?他們有自己的地位,權勢和錢財,稍微跺一跺腳就會掀起風和雨。
  • 中國最牛「土地爺」—貴州三穗岑王廟
    中國最牛土地爺從三穗高鐵站經過三穗西北環線,沿著320國道往臺烈方向行駛4公裡到達青洞後,再向左側的水泥便道行駛約莫1.5公裡便來到了巖門溝。人們常說中國最牛的「土地爺」便在這裡,「土地爺」實際上就是這裡的「岑王尊神」。岑王尊神殿、尼庵、觀音廟等都是為人們燒香祈福建立的。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時,慕名而來燒香許願或還願的信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人氣最旺時日達2500多人。
  • 張氏家族在江西龍虎山世襲1800年,與孔家並稱''南張北孔''
    由於長期處於儒家文化正統地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千百年來,也使儒家文化的代表——孔氏家族走向神壇,幾乎沒有其他家族能與之相提並論。而且江西龍虎山上,曾經有一個張氏家族,與孔氏家族的名字叫「張北孔」。
  • 浙江諸暨傅家成中國最大抗戰家族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將頒證
    【摘要】經過申請鑑定,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日前確認了浙江諸暨梅嶺傅氏家族為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人數最多的家族。傅家自1931年9月18日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共有150餘名家族成員參加抗戰。
  • 魏氏家族就是牛!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是平凡的,我們是無聞的,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屬性,那就是我們都姓魏,這是我們家族的根,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地域變更,魏氏家族產生了不同的分支,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的家譜和字輩。閒話少說,先來看看關於我們魏氏的歷史:源流一魏姓源出隗姓。
  • 中國最神秘家族,北京大半地產都與他家有關
    如果你在北京擁有一套房子,不用多大,甚至不論地段在哪裡,你都可以算得上是站在中國財富頂層的人了。而有這樣一個家族,在以前的清朝皇室支持下,歷經八代經營,取得了空前的地產成就,建造了許多人們用再多的錢也買不下的房子。
  • 重慶華僑城商業IP官宣 異想天開家族、T.M.D.PCP、貓爪牛集結
    35年堅守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央企華僑城,正在推動旗下各個板塊的IP深度發展、跨界「出圈」。日前,重慶華僑城商業宣布已與全國潮流文化藝術聚會先驅Take Me Different(簡稱T.M.D PCP)、IP屆設計大咖「錢江蓋飯」達成合作,三方旗下IP——異想天開家族 X T.M.D.PCP X 貓爪牛正式開啟聯名新時代。
  • 韓國餘姓來寧波尋根問祖 韓國宜寧餘氏「出自中州」(圖)
    韓國宜寧餘氏「出自中州」  餘哲模向記者出示了餘氏族譜的照片,記者在《宜寧餘氏族譜序》中看到有這樣的記載:「宜寧之餘出自中州,譜云:宋朝諫臣餘善才之後。」原來,韓國餘氏的始祖餘善才是北宋的諫官,因冒犯了宋神宗,才漂洋過海逃到高麗。自此,餘氏後代一代代在韓國繁衍、壯大,至今已有2萬餘人。
  • 文化 從江西到興義
    在滇黔、川黔或者湘黔的古驛道之上,獨輪車吱吱呀呀的歌唱,驛馬脖頸上銅鈴的鳴響,長途跋涉之中,江西兒女負荷徵戰的身影已伴隨歷史漸行漸遠。然而,六百年後的今天,江西臨江雖然早已更名為樟樹,黔西南黃草壩已然變更成了興義,但兩地數百載編織的情結,在興義人民尋根文化的推動下,顯得更加絢麗多彩。
  • 中國最牛的高考加工廠
    中國最牛的高考加工廠2017年高考已經結束了,各種與高考相關的話題似乎也在逐漸冷卻下來。但對於即將上高中的學子來說,高中去哪的話題才剛剛開始,今天就來給家長們盤點一下中國高考工廠。長沙市長郡中學由長沙知府顏鍾驥創建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始稱「長沙府中學堂」。1912年,在長沙府中學堂的基礎上建立湖南長郡公立學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全國高中百強榜上排名第一的神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簡稱人大附中,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該校成立於1950年,是一所享譽中外的著名中學,多次榮登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所公布的中國高中排行榜排名首位。
  • 江西撫州發現明清墓葬42座,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及其家族墓園
    湯顯祖家族墓園。本文圖片 江南都市報微信公眾號湯顯祖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江西撫州臨川人,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出來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創作的以《牡丹亭》為代表「臨川四夢」,是中國古代戲曲的集大成之作,成為世界戲劇藝術經典。
  • 朱虹:綠色文化助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江西綠色文化...
    開展這項工作,既是當前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戰略需求。廬山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全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堅持全流域、全方位、全體系、全過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著力保護好、建設好、發揮好綠色生態優勢。
  • 廈門臺商林陳國豪:把牛樟芝文化帶給大陸
    日前,由林陳國豪先生創立的廈門華胄聯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圍了由消費日報網海峽視窗頻道和中國消費質量安全萬裡行福建執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誠信消費質量安全示範單位」創建名單。林陳國豪,臺灣共產黨人,從事企業財務會計近20年,因家人患有疾病,便開始投入到對牛樟芝的研究。
  • 研討中國「牛文化」石林首屆金牛節6月啟動
    藝術節期間,將舉行牛王爭霸賽、電影《牛市大亨》演員海選、知名學者研討中國「牛文化」、國際旅遊小姐中國總決賽以及多項特色主題活動。石林縣彝族撒尼人鬥牛傳統文化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牛王爭霸賽設立七個比賽級別。7天比賽中,各地選送的150頭牛王將展開角逐。西班牙著名鬥牛士胡安·米格爾也將與石林鬥牛士進行深度交流,促進東西方鬥牛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 江西2020年高考分數線放榜!各批次文化錄取分數線完整版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鄭周贇、實習生李欣雨報導:7月23日,江西省2020年高考分數線發布:第一批本科文史類547分、理工類535分;第二批本科文史類488分、理工類463分;文史、理工類高職(專科):150分。
  • 南昌偰氏家族:民族融合的傳奇典範
    偰氏家族在南昌學習儒家文化,參加元朝科舉,成就了家族的輝煌,樹立了一個家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典範。南昌老城區的 「偰家塘」「五桂坊」等老地名,就是因為紀念偰氏家族而遺存,《江西通志》《南昌府志》等都記載了他們家族的科舉功名、官宦事跡、人物古蹟、紀念詩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