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什麼比豬八戒厲害?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外看皮相,內觀神魂,所以妖魔鬼怪無所遁形,加之七十二變和如意棒,降妖除怪便能輕而易舉。我們解題也是一樣,視點站位高才能看到整體,方法理解透才能靈活應變,我在《中考數學思維方法與解題策略》中提出的全景思維就是為了培養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全景思維是一種立體的、聯繫的、變動的思考角度,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觀其形相求其本質,不拘於一隅,不限於一法,不斷突破定勢,隨時生長創造,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下面以中考題為例探討如何在全景視角下聚焦突破題目的難點。
2018南通中考卷第28題:
【定義】
如圖1,AB為直線l同側的兩點,過點A作直線l的對稱點A′,連接A′B交直線l於點P,連接AP,則稱點P為點A,B關於直線l的「等角點」.
【運用】
如圖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A(2,√3 ),B(-2,-√3)兩點.
(1)C(4,√3/2),D(4,√2/2),E(4,1/2)三點中,點______是點A,B關於直線x=4的等角點.
(2)若直線l垂直於x軸,點P(m,n)是點A,B關於直線l的等角點,其中m>2,∠APB=α,求證:tan(α/2)=n/2.
(3)若點P是點A,B關於直線y=ax+b(a≠0)的等角點,且點P位於直線AB的右下方,當∠APB=60°時,求b的取值範圍(直接寫出結果).
解析:問題(1)簡單略過,主要看後兩問。
我在《初中數學思維方法與解題策略》一書中總結了解題的四大基本原則:觀察聯想、猜測推理、可視化、簡單化,這幾者當然不是截然分開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交叉有機融合的。我還提出了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完形構造和全景思維,完形構造應用條件用足原理力求模型的完整性,全景思維培養多解擇優意識力求思維的靈活性。
(2)問網上和教輔的解析多是通過△APF來求的,過程較為繁瑣計算較為複雜。其實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在下圖的Rt△PMH中求解最為簡潔利索,簡直是秒殺的節奏,只用了一個簡簡單單的轉化:∠PA′F=∠PMH=1/2∠APB=α/2,再求MN=1/2BE=m,MH=MN-HN=m-(m-2)=2,即得tan(α/2)=tan∠PMH=PH/MH=n/2。
那麼這麼好的解法怎樣才能很快找到呢?先根據條件觀察尋找等於α/2的角,圖中有不少與α/2相等的角,選擇哪一個用呢?做個簡單的推理,PH=n,按題意則MH必為2,顯然兩邊長度的表示簡單易求,因此選擇△PMH計算其正切值最為簡便。這就是全景思維:看到多個圖形、多向聯繫、多種思路,從而能夠選擇最優方案。很多同學在解題時往往一條路走到底,不反思這條路好不好走,有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走,導致思路單一、思維定勢,所以平時解題就要視野開闊,保持思維開放,進行全景式思考,培養多解擇優意識,這樣可以提高解題效率,同時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3)問:首先由∠APB=60°判斷是定線對定角模型,得點P在以AB為弦的圓上(AB所對的優弧),再判斷直線y=ax+b(a≠0)隨著P點變化是怎樣運動的。我們知道,解決動態圖形問題的策略是:「以靜制動,動中尋定」,依據定義參照圖1的方法畫出圖形,這裡的直線作法實質就是作∠ABA′的角平分線(或作AA′的垂直平分線),如下圖。
如果在做題時一時難以發現直線y=ax+b(a≠0)的變化特徵,可以多畫幾個P點進行觀察猜測,同時也進行了可視化處理:
通過畫圖會發現此直線在運動過程中始終經過一個定點,那麼這個定點在什麼位置呢?為什麼會經過這個定點呢?結合條件和圖形稍作推理計算可得∠BPC=60°,所以弧BC的大小是確定的,B是定點,所以C必是定點,易知△ABC是等邊三角形。
圖形的變化規律已經明朗,P點運動時直線PC實質是在繞點C旋轉,所求b的取值範圍只需看直線與y軸交點的位置變化情況,觀察圖形可以想像出,P點在優弧AB上從B至A運動時,直線與y軸交點先由BC與y軸交點處(不重合)向下無限下降,再從上方無限高處下降至直線AC與y軸交點處(不重合),實際運動情況如下圖:
觀察可知,直線與y軸交點在直線BC與y軸交點下方,在直線AC與y軸交點的上方,而且當PC平行於x軸時,a=0,故把此點舍掉。下面的問題就簡單化為:求直線AC、BC的函數表達式。C點坐標通過「改斜歸正」易得C(3,-2√3),再求得直線AC為y=-3√3 x+7√3,直線BC為y=-√3/5 x-7√3/5,所以b>7√3或b<-7√3/5且b≠-2√3。
本題也可以看A′點的運動軌跡是以AB為弦所含圓周角為30°的圓弧,所求直線為AA′的垂直平分線,所以必過圓心C,同樣可知此直線過定點C,極端位置為直線AC、BC。
本題綜合了軸對稱、圓、等邊三角形、一次函數等知識,考察空間觀念及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要順利地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基本知識方法要紮實掌握,還要具備全景思維,看到題目所有條件信息並對關鍵部分進行聚焦處理,聯繫所學知識方法進行推理,根據問題情境構造恰當的模型不斷加以轉化,使複雜問題分解成一個個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