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2年40個社群,我發現了社群死法與活躍原因

2021-01-0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做社群的人最怕的就是「群死了」,他們在建群之處可能會投入或多或少的資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群總無可避免地陷入無盡的沉默。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社群死亡」這種現象呢?又有什麼辦法避免呢?

從大學時期,我就意識到主動建群其實是一種主動構造資源的方式。加上工作上建群需要以及自發的建群需求,大大小小的群總計四十來個。

這裡想要羅列出涉及的領域是因為每個群都是一個小江湖,不同的情況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為了保證文章嚴謹性,文章的結論和推理都是從這些領域的群裡總結得出。

建的群涉及的領域有如下:粉絲類群(球迷歌迷)、學生類群(留學生、社團等)、交易類群(電商券、推廣券等)、區域類群(小區、省份等)。

本文主要分析社交的本質原因和總結群活躍的共性以及常見的群死法。當然,每個共性後面都會附帶我所採用過的措施以及效果。

基於對群友的尊重,本文將不涉及對群內容的數據分析(但會在評論處提供分析思路)和截圖成果展示。

一、為什麼要社交?

在遠古時期,形成的一個又一個的部落即是社交的雛形。

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今日部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虛擬世界上一個又一個的「群聊」「小組」「圈子」。

這些詞都在描述一個事情,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或多個共同利益(興趣也可以是利益)聚集在一塊交流搞事情。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社交利於生存,我們大腦的獎賞機制的原始獎賞友情也在闡述著同一個觀點。

那麼社交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我認為社交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在圍繞著自我(ego)和互利。

自我是一個人類,對於其自身個體存在、人格特質、社會形象,所產生的一種認知、意識與意象。而互利則是信息交換,提高生存概率。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說:

「社交的起源是什麼?

當然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可以自己想像。我是這樣想像的:
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的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為一種群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

人在一個社區裡面最大的訴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須跟別人說話。

說什麼好呢?

其實就吹牛B來體現自己對社區是有價值的。為了讓別人重視自己說的,必須要一點誇張的色彩。」

正如張小龍所言,「不要被排斥」「有價值」恰恰體現了「互利」和「自我」。

這個話題很深奧,但可以總結為:在社交行為中,第一類為自我:感受自我的存在,展示自我的價值,追求地位、愛和尊重(強化自我);第二類為互利:利於生存。

二、社群的幾種發展方式群人數逐漸增加(200-300人左右),活躍度上升(發展期)群人數進一步增加(500人),群活躍不升反降(飽和期)群人數維持不變,活躍度穩定(穩定期)4群人數不變,無活躍群死亡(乾涸期)5.群人數斷崖式下跌,群死亡(衰亡期)三、常見的群死法

在談群是怎麼活著之前,先拿死法開刀有個更深刻的印象。因為死的群總是比活的群多,更能引起諸位的共鳴。

1. 人群目標利益不一致

這種死法比較有趣,常常有隱性和顯性兩種特徵。

隱性的例子為,在某次拉新活動中,活動宣稱「動動手指賺大錢」,早期拉新紅利還在大家還樂於參加活動,但後期返現力度減小,這群「羊毛黨」的目標是「簡單賺」,而群價值的輸出為「簡單難賺」。最終結果是活動沒人參加,無人發言,退群人數增多,群死亡。

現在反思當時的群流失,若能即時以新的價值輸出鎖住人群而不是一味的用簡單的金錢綁定,興許效果會更好。

顯性的例子為球迷群,兩種持不同意見的球迷爭執,最後退群分家。

2. 管理不力,廣告充斥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3. 沒有價值輸出

這裡的價值定義較廣,可以是新的學習點,利益,甚至是最簡單的社交愉悅。

典型的例子是留學生群,起初大家還熱衷於認老鄉,交新朋友。群裡也不時會分享一些留學籤證,住宿等心得。但開學後,由於不同人專業,住宿位置差別大,沒有什麼交集。慢慢發言的人少了,偶爾還來一兩個廣告,徹底奠定了群死亡。

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價值乾涸,大家的共同話題沒了,各自忙自己的生活了,也沒什麼關係綁定,群自然就活不起來了。

想想你們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家族群,儘管也是沒什麼價值輸出,儘是養生小貼士,但你們的關係可在血脈裡流淌著,想退群不說話,也要給大爺一個面子掂量掂量。

4. 可替代性高,沒有獨特點

這點好理解,就不做說明了。

四、為什麼有些群還活著?

活著的群有以下特性: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持續價值輸出、能在群裡感受到自我、有社群門檻以及有社群規則。

1. 目標明確價值觀統一

一個寶媽群的例子解釋這個要素:在死群中我提到了那個利益最終不統一的拉新群,而同時另一邊有同事專門以知識為賣點去拉人。

最終的結果是這個以知識為賣點的寶媽群,每日平均有80多條信息,成單率也特別高。我們的管理手段是每日發送專業的育兒知識,同時運營小號主動發起那些常見的育兒困惑。

在形成習慣後,這個群的價值就變成了育兒答疑,信息分享。但最讓人暖心的是,媽媽們育兒途中的煩惱也能夠有人傾聽。

這個活群和直接和金錢綁定的群相比,目標利益不在一個檔次上——

育兒困惑,知識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是無限的,學不完的。

但金錢呢?很容易就散發殆盡。所以在建群的最開始,定好較為「高尚」且明確的目標,興許能幫助社群走的更遠。

即便最終大家都是要恰飯,知識也是也可以轉成金錢的呀。

2. 持續價值輸出

球迷群、歌迷群、寶媽群這類群很容易就做到持續價值輸出。

因為球迷群中,大家關注的是主隊信息動態,比賽動態還有各類相關新聞。

想想體育界養活了多少媒體人,新的信息會不斷的產出,這也意味著總能找到大大小小的熱點激起群聊討論。

就拿NBA為例,基本貫穿整個賽季的交易,每一個流言每一個交易達成都能掀起群內的討論。那麼對於那些沒有明顯的新信息產出的群呢?

拿留學生群為例,我們需要認真定位大家聚集在群裡的目的是什麼?每個階段目的是怎麼變化的?

抓住這些就能找到熱點。

比如留學生群,在入學前,熱點是認校友、籤證、住宿等。入學後,大大小小的學校煩惱讓群友回到真實世界對待生活,群不活躍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認真定位後能發現,這時候群的價值輸出應該變為煩惱交流,群友群策群力。具體措施為:要打開群友對群的認識,「原來我的煩惱在這裡有人在乎有人幫忙」。

著就需要管理員自身發言先成為第一例,隨後再確保每個人的煩惱都能被聽見。

我在管理過程中,群規有一條就是:有任何煩惱或求助請直接私聊群主,群主代你群發圈大家。

3. 能在群裡感受到自我

除了保證每個人的聲音都被傾聽和尊重外(主動發聲),還應該提供更多的發聲機會。

比如在留學生群中,有的人是材料工程領域的,有的人是金融領域的。不是所有的話題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因此作為管理者,提供多樣的話題,熱點給每個人發言的機會也是幫助大家感受自我的重要方法。有趣的是,單身和找對象的話題,似乎每個人都很感興趣。要麼就是想秀的,要麼就是想展示自己價值找對象的。

4. 有社群門檻和社群規則

門檻很重要,因為這是保證了人群的畫像一致,你很難將籃球迷和足球迷撮合一塊然後還希望大家能夠好好聊天。

這裡的門檻不一定是什麼交多少錢才能進群,說到底門檻是大家利益價值觀一致的保障。同時社群規則其實也是對畫像一致性的維護。

五、總結

在這些小江湖裡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和很多有趣的現象。

比如成功的寶媽群中在一次對話中大家表示不想退群是因為群裡有趙姨(一個回答很專業的普通用戶)。

這個現象就說明了,當你社群裡有一個平時生活裡難遇的高價值資源,即便這個群不再有人說話,你也不願意退群。因為將群留著的代價很小,但損失一個潛在高價值資源的代價卻很高。但不管怎麼運營一個社群,最重要的還是每個個體坦誠相待。

 

本文由 @Wymund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社群運營:如何讓社群活躍起來?學會這兩點,讓社群永遠屹立不倒
    現在很多人都在做社群,但是,真正能把社群做好的非常非常少,很多人在做社群運營的時候,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社群沒有形成正向的運轉,並且社群的用戶信任度也不高,那自然而然,沒過多久,這個社群就會淪為廣告群或者死群,甚至解散。所以,我們今天分享的主題,就是如何讓社群活躍起來?
  • 4年社群未死,我是怎麼做社群的
    文章發出來之後,留言評論似乎比文章更加精彩,這裡我並不想博弈這篇文章論據跟論點的對錯,單純想從個人理解的角度來談談社群運營的價值以及我是怎麼在運營社群4年沒死,還能活躍。社群的本質我理解社群的本質是連接,它是集合了人與人的連接,資源與資源的連接,信息與信息的連接,商品與顧客的連接等等。
  • 社群經濟:當下社群的現狀如何?草根創業者如何玩轉社群?
    大家好,我是唐昊。社群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稱得上是「深入人心」了,前兩年的時候,社群運營崗都還沒出現在各大招聘網站上,而如今已經變成了熱門的崗位。不僅如此,在投資界來看,也是越來越看重社群經濟相關的項目,也正應了吳曉波老師跨年分享的關鍵詞「圈層經濟」。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社群經濟的價值正在被慢慢發展,對於社群營銷者來說是一件好事。
  • 為何你的社群死了,而別人的社群活力四射?
    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活躍,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漸漸的離不開了呢?我們怎能保證一個社群不死並且有質量的存活下去呢?一、原因何在?為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呢?沒了曾經上學時頻繁的使用,大家的互動,沒了共同的話題,群失去了意義與價值。
  • 《社群營銷實戰手冊》:為什麼99%的社群只是個「群」?這本書講透了
    ✔好處(三層連接):① 公眾號裡面有一次展示的可能;② 在朋友圈裡面,有一次被你看到我的文章的可能;③ 把這篇文章轉發到微信群裡面,又有一次被看到的可能。小結:情感依賴、極為快樂、現實利益是三個重要特徵,社群需要滿足其一。二、社群如何搭建·理論
  • 社群初建時,社群運營平臺該如何選擇?
    饅頭商學院開設了社群運營課,由凱叔講故事聯合創始人朱一帆老師分享,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了解詳情~本文長度為3500字,建議閱讀6分鐘同時,本文會幫你梳理社群運營中的3個問題:1.社群分類及創建目的?2.社群運營平臺該如何選擇?
  • 做好社群營銷,你也可以抓住社群的賺錢紅利
    「社群」這兩個字,很多人聽到可能會眼前一亮,聽到了就有一種「望梅止渴」的感覺。很多人理解的社群就是人,感覺有了社群就像是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流量一樣。公司附近去年夏天的時候,開了一家理髮店,三個小夥一起投資開的店,平時我從門口經過的時候,也很少看到有人在裡面剪髮。我看到最多的畫面,就是裡面的三個小夥在裡面低著頭,估計不是在刷抖音就是在打遊戲。今年過了年,我再從門前經過的時候,已經看到他們門口貼著轉讓的紙條了。類似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相信你們身邊也會遇到不少這樣的。
  • 讓社群活躍的5大方法
    隨著社交流量、分享經濟時代的到來,社群已經成為企業運營必備的營銷工具之一。微信群作為社群營銷的主要載體,據統計,全國每天有幾百萬個微信群建立。但尷尬的是,許多微信群一直處在沉睡的狀態,看著有幾百人,但活躍度很低,營銷價值微乎其微,如何讓微信群活躍起來呢?
  • 2000個社群,半年營收2.3億,看英語流利說的社群運營之道
    英語流利說的營收成績很贊,2018 年上半年,英語流利說收入 2.323 億元,去年同期僅為 4010 萬元。英語流利說一共有2000多個社群,今天我們就分享一些流利說在社群運營方面的小秘訣。而贏家英語流利說呢,通過一個幾乎 0 成本的課程,引導我關注了兩個公眾號,還加入了它們的學習社群。如何讓用戶在社群裡高活躍?
  • 唐昊:2020年企業與社群之間的聯繫,如何通過社群來提高盈利點?
    大家好,我是唐昊。在當下這種特殊時期,有部分人沒辦法工作了,只能是玩玩微信、刷刷微博、抖音等等。全國人的上網時間持續增長,相較於之前更有耐心關注網絡信息。所以你會發現,最近這段時期,微信群、公眾號、朋友圈都特別活躍。幾乎每個群都很活躍的,死群不多。微信群、QQ群等是現在最重要的平臺了,尤其現在線上辦公。
  • 重新認識一下:當下熱鬧的社區、社群及社群電商具體是什麼?
    09年後,移動網際網路開始在國內興起,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讓天南地北的人們快速的連接和聚集,社群的概念也開始越來越熱。以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粉絲為載體的的社群開始興起。如虎撲社區宣布獲得6.18億元新一輪融資,小紅書完成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寶寶樹宣布引入阿里投資,雪球宣布獲得螞蟻金服領投的1.2億美元D輪融資;知乎宣布完成2.7億美元E輪融資……從1999年到2018,時間飛逝,這是屬於社區和社群飛快的過去和現在。
  • 社群運營五部曲一:社群規劃全流程SOP
    第一步:群定位社群的目的是什麼?社群的定位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目的,這才能讓所有人能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參考案例賣護膚品-建群的目的是想讓大家跟著我一起變美。小蚱蜢點評:群主、KOL的價值觀=社群文化。5、互動內容社群互動,比如說聊天,比如說小遊戲。
  • 喬明志說社群:如何建立一個高質量的付費知識社群?
    隨著在2016年,羅胖一拉大旗,開啟了知識付費的時代,從得到APP到荔枝微課,再到樊登讀書....而「社群」因為他的高粉絲粘合度以及高轉化率,現在越來越受到重視。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在網際網路上,最貴的就是流量,網際網路的競爭,說白了就是流量的競爭。
  • 社群模式畫布 = IP + 社群 + 場景 + 分享經濟
    原因無他,如今中國網際網路已經進入到流量紅利見底期,強大如微信在活躍用戶突破10億後,增長天花板也已顯現。市場中的每一個企業都在面臨著同樣的挑戰——當用戶、流量紅利結束之後,對持續增長的思考變得刻不容緩。企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一旦增長放緩,就會危機四伏。對於企業而言,最迫切的是如何找到持續增長的新引擎?
  • 瑾霸主:社群營銷落地4,實體蛋糕店如何搭建自己的社群?
    第一:建立社群1、社群定位首先要明白,建立社群能為粉絲提供什麼價值?每個社群肯定有哪個社群的文化,不可能說你成天在群裡面發廣告,那你的社群就沒有什麼商業價值了。因為是蛋糕店,它的價值就是:方便快捷的購物體驗。
  • 社群營銷模式 = IP + 社群 + 場景
    維蘭特基於哈佛大學一項持續70年的跟蹤研究,分析了2000多人一生的成長軌跡記錄,研究了什麼樣的人生能讓我們健康和幸福。研究表示:最終決定人們內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美好生活就是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那社群跟美好生活有什麼關係?只有在社群才能遇見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
  • 社群營銷7,小米社群營銷成功背後,對社群的幾點思考
    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果是農業是一維的世界,那工業就是二維,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社群新商業就是三維的世界,三維的世界裡產品不是產品,只是入口,僅此而已。普通米粉:介於發燒友和普通用戶之間,非意見領袖,但經常逛論壇,對產品相關的動態持續關注,活躍於線下俱樂部、同城會,是小米用戶的主體成員。
  • 我看了100個社群,選出8個有特色的分享給你.
    200 多位小夥伴分享了 100 多個優質的社群案例,有尤克裡裡學習群、媽媽烘培群,小區水果攤群,資源需求對接群,代溝活躍群....它們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其中不乏流量轉化率高達 15% 的售課社群。案例社群形式各種各樣,我完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花 3 個小時把 100 個社群案例都看掉了。按理說作為社群實踐者應該是對其他社群麻木的,但發現看完這些案例之後還是對自己有不少啟發。
  • 社群運營:13個原則提升社群營銷穩定性
    作者:小蚱蜢簡介:8年網際網路營銷實戰經驗,樂於為大家分享實戰經驗。尋找網際網路營銷同行交流經驗提升自我!1、運營專業或特色的群,召集的人要有一定資質;經過小蚱蜢運營社群案例以特色的群比較穩定,因為特色群不會太過於商業化。2、保證成員的身份和素質接近;所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在社群中就像一鍋湯,群員某個素質太差直接影響社群的穩定性。
  • 駱藝:群不活躍的幾大原因
    這是駱藝第141篇原創文章5年微商、社交電商實戰經驗,寫文章的目標:助你循環裂變團隊好多團隊長跟我講她的群一點都不活躍,死氣沉沉的,有時候在群裡發個紅包就會有幾個人出來一下,平時群裡都沒有幾個人在說話,為這個事兒正愁的….今天這篇文章大概會花你5分鐘,但值得反覆多看幾遍,來分析下為什麼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