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溝通技巧
字數丨2300字,閱讀約3分鐘
前兩天,收到了一個吐槽,大概意思就是一位職場新人前來訴苦,吐槽他的領導「什麼都不肯教」,卻還在他的工作中「挑刺」。
其實,這位朋友所面臨的困擾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我不會,也沒人肯教,最後辦砸了還來怪我。」
但實話實說,很多朋友雖然覺得自己很冤枉,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向他人求助。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職場上應該如何正確的向他人求助。
職場上,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對於很多朋友們來說,首先要搞明白一個道理,職場不是學校,同事也不是你的導師。
在學校裡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去詢問你的導師,而他也一定會盡心盡力的為你解答。
但是在職場上,如果你還抱有「不懂就去問,一定會有人告訴我。」這樣的想法,那你肯定會吃大虧。
在學校你的職責就是學習,而導師的職責就是讓你學會。可是進入職場之後,老闆僱任何一個人,他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就拿最開始的這個案例來說。我也承認遇到這樣的領導會讓人心裡有些不爽,而他的態度也著實是不好。我不能說他沒有錯,但是更主要的責任恐怕還是在這位朋友自己身上。
仔細想一下,領導把你僱傭過來,不就是去解決那些他「沒空處理」的工作麼?
也就是說,從本質上來講,做結案這份工作,是你的本分,而非你經理的本分。
這時候,有些朋友可能會不服,覺得「可是領導如果具體教一下怎麼做,能節省我很多摸索的時間啊!」
這種想法不能說有錯,但是太自我了。也許您自己摸索,需要用3天的時間才能搞懂,別人教一下,只要半天就能搞定。
但是,別人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了麼?
通常情況下, 你的上級工作都要比你更忙,而且更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你讓他放下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拿出半天的時間來「指導你」,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合理的。
在職場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明確「分工」與「職責」,以達到整體「效率」的最大化。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喜歡把打掃衛生的工作丟給家政公司來做,可這難道是因為這些人不會「掃地」,不會「擦桌子」嗎?顯然不是。
他們只是希望通過更專業,更細緻的分工,花錢買來自己的時間罷了。
現在,假設你就是一個「保潔人員」,你發現僱主家中有一個非常難擦的柜子,這時候你是自己想辦法把它擦乾淨呢,還是去跟僱主說:「你能不能給我示範一下, 這個柜子怎麼擦?」
況且,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只有「問同事」這一條路。
如果真的是那些很重要,又無法自學的工作,比如工廠中操作精密儀器什麼的,我相信公司一定會在入職的時候就為你安排一位「師父」,如果公司沒有做這項安排,恐怕也就證明您的工作,真的沒那麼複雜……
就在這個案例當中,我能想到最直接的處理辦法,就是找到以前的工作結案,然後照貓畫虎做一份先,即使是不完美,但至少大體形似。
尋求幫助,要實現利益捆綁
既然「不幫」才是本分,那麼在職場難道就完全不可能獲得他人幫助了麼?當然不是……
在職場上,幫不幫,除了看情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權衡得失」。
要知道,在職場上,你和你的同事是一個團隊,很多時候你們之間的工作都會高度相關,有時候你遇到的問題不僅僅影響你自己的工作,也同時會影響到你同事的職責範疇。
那麼,當你尋求幫助時,點明你與同事之間的「共同利益」,往往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幫助。
比如說,同樣是開始時的這個案例,這位朋友求助時完全可以這樣說:
經理,我知道這份總結很重要,要的也比較急,但我之前確實沒做過相關的工作。我怕這次做不好會耽誤「咱們部門」的結案提交。所以能不能請一位有經驗的同事來指導我一下,具體有哪些注意事項?這樣我上手的速度更快,也「避免了耽誤您的工作」。
你看,在這個話術中,充分點名了「我做好了對你有好處」這一共同利益點,而且又相對合理了要求了「其他同事」的協助,並沒有給經理自己增加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許可與幫助的機率自然大大上升。
除了同事的權衡外,您自己也一定要清楚一個問題,別人幫助你,是有成本的,其實每一次幫助都是在消耗他自己的時間,去幫助你完成工作。
所以,您求助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值不值」。
有一位老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辦公室裡詢問複印機怎麼用的實習生我一定不會留。因為這種隨便搜索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卻選擇耽誤同事的時間。這種員工對團隊的價值就實在是太低了。」
所以呢,能自己找到的答案,即使麻煩,也別去求別人幫助。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
不要詢問「怎麼辦」,而是去問「行不行」
最後,在具體詢問的這件事情上,也要講究技巧與方法。
我在後臺,經常接到一些私信,詢問一些與寫作有關的問題,然後我就發現通過觀察大家提出的問題,往往就能跑判斷一個人的思路是否清晰。
比如,有時候會收到這麼一條問題:「請問,如何才能寫好一個標題呢?」
實話實說,看到這種問題我就直接忽略了。因為我根本沒法回答……
如何起好一個標題,這件事情拿來細講的話,可以說上一天一夜。我對提問者毫無了解,不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有什麼缺陷,對寫作有哪些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要讓我從最基礎的知識點來逐一講解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則會收到一些「好問題」。
比如:老師您好,我寫了一篇文章(預覽連結),但是現在不知道起什麼標題比較好,我想了幾個標題,分別是《XXXX》、《XXX》、《XXX》,您能幫我指導一下,哪個更好麼?
像這種問題,只要不是特別忙,我當場就會為其詳細解答。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足夠多的信息,而且我很清楚的知道對這個問題,我需要付出的精力並不會太多。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經常會犯這個錯誤?比如說,直接跑去請教同事「這個PPT應該怎麼做啊?」
說實話,仔細想一想,你的同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你是在要求他「從零開始,教你一遍」,這時候遭到拒絕也,也就並不意外了。
但是,如果你自己先大致做出個樣子,然後跟你的同事說:「我做了個PPT,但是這幾頁不是很美觀,你能教我一下怎麼改善一下嗎?」,這時候你的同事心裡很清楚他需要付出的精力有限,而且面對的是具體的問題,所以當然也就更傾向於為您做出解答。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也不會有人要求你「什麼都會。」
但問題是,你一定要搞清楚職場上尋求幫助的邏輯與界限在哪。
當你尋求幫助前,想清楚三件事情:
我與他的共同利益在哪?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值不值得解答?我的問題是否足夠具體?
我相信,您的求助也必然會得到對方友善的回應。
最後的最後,每一次求助其實都是欠了一筆「人情債」,多找機會去「還債」,也能幫助您在未來獲得更多幫助哦~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