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不教,還嫌我幹不好」,不是領導不教你,是你不會求幫助

2020-12-14 職場腫麼破

分類丨溝通技巧

字數丨2300字,閱讀約3分鐘

前兩天,收到了一個吐槽,大概意思就是一位職場新人前來訴苦,吐槽他的領導「什麼都不肯教」,卻還在他的工作中「挑刺」

其實,這位朋友所面臨的困擾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我不會,也沒人肯教,最後辦砸了還來怪我。」

但實話實說,很多朋友雖然覺得自己很冤枉,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向他人求助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職場上應該如何正確的向他人求助。

職場上,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對於很多朋友們來說,首先要搞明白一個道理,職場不是學校,同事也不是你的導師。

在學校裡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去詢問你的導師,而他也一定會盡心盡力的為你解答。

但是在職場上,如果你還抱有「不懂就去問,一定會有人告訴我。」這樣的想法,那你肯定會吃大虧。

在學校你的職責就是學習,而導師的職責就是讓你學會。可是進入職場之後,老闆僱任何一個人,他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就拿最開始的這個案例來說。我也承認遇到這樣的領導會讓人心裡有些不爽,而他的態度也著實是不好。我不能說他沒有錯,但是更主要的責任恐怕還是在這位朋友自己身上。

仔細想一下,領導把你僱傭過來,不就是去解決那些他「沒空處理」的工作麼?

也就是說,從本質上來講,做結案這份工作,是你的本分,而非你經理的本分。

這時候,有些朋友可能會不服,覺得「可是領導如果具體教一下怎麼做,能節省我很多摸索的時間啊!」

這種想法不能說有錯,但是太自我了。也許您自己摸索,需要用3天的時間才能搞懂,別人教一下,只要半天就能搞定。

但是,別人難道就沒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了麼?

通常情況下, 你的上級工作都要比你更忙,而且更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你讓他放下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拿出半天的時間來「指導你」,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合理的。

在職場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明確「分工」「職責」,以達到整體「效率」的最大化。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喜歡把打掃衛生的工作丟給家政公司來做,可這難道是因為這些人不會「掃地」,不會「擦桌子」嗎?顯然不是。

他們只是希望通過更專業,更細緻的分工,花錢買來自己的時間罷了。

現在,假設你就是一個「保潔人員」,你發現僱主家中有一個非常難擦的柜子,這時候你是自己想辦法把它擦乾淨呢,還是去跟僱主說:「你能不能給我示範一下, 這個柜子怎麼擦?

況且,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只有「問同事」這一條路。

如果真的是那些很重要,又無法自學的工作,比如工廠中操作精密儀器什麼的,我相信公司一定會在入職的時候就為你安排一位「師父」,如果公司沒有做這項安排,恐怕也就證明您的工作,真的沒那麼複雜……

就在這個案例當中,我能想到最直接的處理辦法,就是找到以前的工作結案,然後照貓畫虎做一份先,即使是不完美,但至少大體形似。

尋求幫助,要實現利益捆綁

既然「不幫」才是本分,那麼在職場難道就完全不可能獲得他人幫助了麼?當然不是……

在職場上,幫不幫,除了看情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權衡得失」

要知道,在職場上,你和你的同事是一個團隊,很多時候你們之間的工作都會高度相關,有時候你遇到的問題不僅僅影響你自己的工作,也同時會影響到你同事的職責範疇。

那麼,當你尋求幫助時,點明你與同事之間的「共同利益」,往往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幫助。

比如說,同樣是開始時的這個案例,這位朋友求助時完全可以這樣說:

經理,我知道這份總結很重要,要的也比較急,但我之前確實沒做過相關的工作。我怕這次做不好會耽誤「咱們部門」的結案提交。所以能不能請一位有經驗的同事來指導我一下,具體有哪些注意事項?這樣我上手的速度更快,也「避免了耽誤您的工作」

你看,在這個話術中,充分點名了「我做好了對你有好處」這一共同利益點,而且又相對合理了要求了「其他同事」的協助,並沒有給經理自己增加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許可與幫助的機率自然大大上升。

除了同事的權衡外,您自己也一定要清楚一個問題,別人幫助你,是有成本的,其實每一次幫助都是在消耗他自己的時間,去幫助你完成工作

所以,您求助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值不值」

有一位老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辦公室裡詢問複印機怎麼用的實習生我一定不會留。因為這種隨便搜索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卻選擇耽誤同事的時間。這種員工對團隊的價值就實在是太低了。」

所以呢,能自己找到的答案,即使麻煩,也別去求別人幫助。因為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

不要詢問「怎麼辦」,而是去問「行不行」

最後,在具體詢問的這件事情上,也要講究技巧與方法。

我在後臺,經常接到一些私信,詢問一些與寫作有關的問題,然後我就發現通過觀察大家提出的問題,往往就能跑判斷一個人的思路是否清晰。

比如,有時候會收到這麼一條問題:「請問,如何才能寫好一個標題呢?

實話實說,看到這種問題我就直接忽略了。因為我根本沒法回答……

如何起好一個標題,這件事情拿來細講的話,可以說上一天一夜。我對提問者毫無了解,不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有什麼缺陷,對寫作有哪些了解。

在這種情況下,難道要讓我從最基礎的知識點來逐一講解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則會收到一些「好問題」。

比如:老師您好,我寫了一篇文章(預覽連結),但是現在不知道起什麼標題比較好,我想了幾個標題,分別是《XXXX》、《XXX》、《XXX》,您能幫我指導一下,哪個更好麼?

像這種問題,只要不是特別忙,我當場就會為其詳細解答。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足夠多的信息,而且我很清楚的知道對這個問題,我需要付出的精力並不會太多。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經常會犯這個錯誤?比如說,直接跑去請教同事「這個PPT應該怎麼做啊?」

說實話,仔細想一想,你的同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你是在要求他「從零開始,教你一遍」,這時候遭到拒絕也,也就並不意外了。

但是,如果你自己先大致做出個樣子,然後跟你的同事說:「我做了個PPT,但是這幾頁不是很美觀,你能教我一下怎麼改善一下嗎?」,這時候你的同事心裡很清楚他需要付出的精力有限,而且面對的是具體的問題,所以當然也就更傾向於為您做出解答。

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也不會有人要求你「什麼都會。」

但問題是,你一定要搞清楚職場上尋求幫助的邏輯與界限在哪。

當你尋求幫助前,想清楚三件事情:

我與他的共同利益在哪?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值不值得解答?我的問題是否足夠具體?

我相信,您的求助也必然會得到對方友善的回應。

最後的最後,每一次求助其實都是欠了一筆「人情債」,多找機會去「還債」,也能幫助您在未來獲得更多幫助哦~

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領導同事不願意教,每次都說沒什麼事幹,職場新人應該怎麼辦
    可是,一個多月去,小周發現,領導和同事都沒有積極教他東西,很多時候就是簡單說幾句,就走開了,態度也是不耐煩的樣子。小周覺得上班沒幹什麼,想多學一點,於是跑去問領導有沒有什麼工作安排,問同事有沒有能幫忙的,可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現在沒什麼工作,你先忙好你自己的事情吧。
  • 「什麼都不教,還嫌我不會」,職場求助,先和同事達成三個共識
    一、公司不是家,同事不是老師剛工作沒有多久的堂弟早上發微信問我:「工作是不是都不容易啊,最近太難了。」我回覆:「怎麼突然有這種感慨,發生什麼了嗎?」堂弟回覆:「這個月工作總是挨批,很多東西都不會,工作進度也跟不上其他同事,我覺得一個職場新人不會,不是很正常嗎?再說了,我也不是不願意學,是同事都不願意教我呀!」。聽堂弟這麼一抱怨,我大概知道他遇到什麼困難了。
  • 領導說:「嫌工資低就別來了」,你會怎麼做?聰明的人會這樣反擊
    在職場上打拼,大家都是奔著掙錢去的,有些人兢兢業業幹了很多年,領導卻絲毫不提加薪的事情,甚至給新員工的工資都比自己高,這個時候,我想絕大多數人的心裡肯定是不服氣的。但在我們向領導提出漲工資的要求時,大多數的領導都會以各種理由表示拒絕,遇到好一點兒的領導,可能會安撫一下你的情緒,但是如果遇到脾氣不好的領導,他可能直接會說,公司只能開到這麼多,嫌工資低你就另謀高就吧。聽到這樣的話,老實的人只能忍氣吞聲,繼續努力工作。
  • 領導:「不想幹就辭職,有的是人等著幹!」教你3招,被領導重用
    領導:「不想幹就辭職,有的是人等著幹!」教你3招,被領導重用現在有很多人在職場工作的時候,都會和領導有一定的交接。在通常情況下,和領導的交際並不是很多,往往只是自己在平時的時候和領導進行工作任務的交接和匯報,領導在感到我們最近的工作狀態不太好,工作成果令他不太滿意的時候,他就會找我們辦公室談話,除此之外,一般就不會有什麼交集了,所以我們和領導的關係不會太好,一般也不會太壞。但在有的時候,我們和領導也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如果自己和領導的性子都比較急,就很有可能會導致矛盾升級,最後放出狠話。
  • 領導嫌你無能,不是你的方案不行,而是你的方式不對
    冥思苦想出來的方案,領導看後非但不認同,卻還嫌棄你無能,這是什麼導致的結果,你有想過嗎?答案是,十個人有九個都吃虧吃在了方式不對上,而不是方案不行。想知道方式為什麼不對嗎?領導想要的方案,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只是把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行了排序整合,哪個領導看了都不會滿意。不然領導僱員工幹嗎呢?不就是解決問題來了嘛,那你方案的內容都說服不了領導,還怎麼讓領導相信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是我,也會嫌你無能的。
  • 請不要對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見到我之後,第一句話就是:「你是這個班的數學老師嗎?」我說是的,還沒等我問有什麼事的時候,對方的一句話猶如一聲驚雷直接擊在了我的天靈蓋上。「我家孩子這次怎麼考得這麼差,一年級那個老師教的時候不這樣啊?」如果說沒有後半句,我一定會耐心地給她分析一下孩子的試卷,後半句是一個有素質的家長說出的話嗎?我還是看了一眼她的試卷,八十多分,這對於100分滿分的試卷的確算不上好。
  • 領導替你幹工作?那你要小心了,原因很現實!
     嫌你工作沒質量,管而憂則幹---替你幹活,是因為嫌你工作沒質量,又懶得糾偏你。這個時候,作為下屬,就要趕緊想一想了,看自己工作哪裡不能滿足領導的需求了,想不明白了,一定要主動去跟領導交流通一下,不要覺得有領導替自己幹活還怪美了,反正又有工資拿。小心,在短暫的安逸和快樂中被領導給幹掉,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那就可惜了。
  • 和領導喝酒不知說啥?幾句「敬酒金句」教給你,領導不重用你都難
    幾句「敬酒金句」教給你,領導不重用你都難在酒局中,最是考驗人與人交流能力的時候,對於每一個職場人,就算是剛入職的信任,參加酒局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場合中,你才有很大的機會表達自己,讓領導注意到你,甚至到最後重用你,在這時候就需要大家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辯手能力,什麼是辯手,就是在與領導喝酒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時候
  • 領導對你說:嫌工資低你可以不幹。馬上懟回去不是上策,你應這樣做
    領導不耐煩地對員工說:「你若嫌工資低,你可以不幹。」領導說出這樣的話,多半是在被逼急了的情況下,說出來的氣話。領導這樣說話,首先是對員工的不尊重,但同時也是隱含著意思的。
  • 家裡三年級的孩子,學習教半天還教不會,該不該打
    作為老師,我對於「打」這個詞很敏感,因為在我的認知裡,「打」就意味著「體罰」。「打」作為一種懲罰手段,是用來懲罰孩子的一些錯誤,比如廣大家長網友喜聞樂見的」不聽話「、」熊孩子「。但是孩子不會寫作業,或者學不會知識這種事,是孩子的錯誤嗎?一個一般的成年人(比如我),找個老師給你講半小時高等數學,你要是做不出來題我就打你,你同意嗎?
  • 「我女兒還小,」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孩子太小
    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卻覺得年幼的孩子剛剛好!近日,一位老師分享的自己與學生家長的一段聊天記錄引發熱議。「老師,我女兒還小,希望您做老師的不要教給她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這位抗議的家長認為:我的女兒才9歲,不是「能聽這些事情的年紀」,不應該接收這方面的知識。
  • 工作質量不達標,領導不批評反而偷偷幫你幹?朋友,你要失業了
    大家都羨慕Matt遇上了好領導,然而,我卻提醒Matt:如果這樣的情況再持續下去,你有可能要失業了!我這麼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考慮:【一】不是不批評,而是懶得批評員工偶爾犯錯,領導不予批評,那是領導對你的寬容。
  • 敬酒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教你一套「敬酒公式」,讓領導刮目相看
    久經沙場的老職員肯定都懂,經驗豐富,知道什麼時候該有禮節,怎麼樣做才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如何敬酒可以討領導歡心等等。有些初入職場的新人就非常害怕這樣的場合,一來是因為不熟悉,自己不懂規矩,出盡洋相,二來則是怕得罪領導,甚至斷送職業生涯。如果你敬酒時不知道該說什麼,今天筆者就來教你一套非常實用的「敬酒公式」,一學就會,保證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
  • 孩子為何怎麼教都教不會?不怪孩子笨,是你精力與耐心用錯了方向
    後來的某一天,我才發現「我真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打臉的時刻來得太快:糖豆從1-10已經說得很熟練了,但我卻發現他竟然不會數數,除了剛開始的1,2不會數錯外,3個以上的東西完全就數亂套了,經常是指過去4件東西,嘴裡的數字已經數到7了!
  •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教師,你怎麼看這句話
    據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出自教育界老前輩陳鶴琴先生,如果把這句話當做對教師教書育人的一種責任擔當或者一種自我激勵,也無不可,反而能夠強化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讓教師明白自己不能懈怠、應當努力鑽研,把握學生特點,盡心竭力去教育自己的學生。但是如果一個外行人或者學校領導經常說這句話,那無疑就是甩鍋的言論了,天底下沒有比這句更「政治正確」卻大而無當的言論了。
  • 我女兒還小!老師教孩子懷孕知識被吐槽!網友:壞人不嫌你孩子小
    :「9歲真不小了,現在孩子發育得早,9歲都快進入青春期了早就應該知道這方面的知識了。」「現在都2020了,思想還是這麼落後?性教育在國外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教給孩子們性別差異,教會孩子們自我保護。然而現在我們學校的性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是太早了而是太遲了!」
  • 領導給你找幫手,不是怕累到你,而是不信任你了
    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時,領導給你找幫手,是怕你累壞了對你的體貼和照顧。一個人就可以忙完的工作,或毫無徵兆地給你找幫手,是不是就有點蹊蹺了?領導的這個行為,是對你的不信任,絕不是怕你累壞了。要是你還看不清事實,等你的幫手頂替你的時候,就有你哭的時候了。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怎麼看這句話?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怎麼看這句話?現在的老師不過是一種稱呼或許換另外一種稱呼更合適應該叫做看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現在的老師大多數不過是照本宣。這兩句話對人的差異性視而不見,過分誇大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 父母英語不好,能教孩子嗎?看完你就不糾結了 雙語教育
    數學不好呢,能教嗎?歷史呢?再擴大一點,藝術方面呢?幹嘛就偏偏要翻來覆去地問外語呢?仔細看看各類主張父母英語不好、照樣可以教出孩子的好英語的書籍和文章,多半都是在打情感牌,鼓勵所謂英語不好的父母自己去教孩子,這張感情牌還特別和現在大家對於體制教育的反感形成共振。感情鼓勵之外剩下的差不多就是賣產品了,告訴爸媽們如果買了我這個產品,不用怕自己英語不好,反正在家就能「包治百病」。
  • 作為領導,不教而誅和教而不誅都不可取
    在工作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領導,從來不對你的工作進行點評和指導,等到犯了錯誤就要對你進行處罰。很多人還很冤枉的說自己沒有做錯什麼啊,怎麼就受到了懲罰。因為這樣的領導,往往會大義凜然的說,你辦事我放心,具體用什麼方法去辦,你自己去想,他想要的只是結果,功勞是他的,問題出現了,要你來背鍋。如果遇到這樣的領導,你要做的是事先把各種可能性都考慮清楚,不要稀裡糊塗的就把事情辦了,更不能夠得罪他,因為他隨時會輕而易舉的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