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了七八十年的寶貝,濃縮了一位101歲老奶奶許許多多的美好記憶。
最近,這位老奶奶捐出了這些寶貝,把它們放進展覽館,供大家參觀和研究學習。
積攢下很多寶貝
精神矍鑠、滿頭銀髮、非常清瘦,從小生活在海寧農村的張珍寶今年已101歲,但是思路依然清晰,見人就露出慈祥的笑容。
在張奶奶家,她的女兒錢培娟從柜子裡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紙包,輕輕打開,一捆米白色的絲線映入眼帘,十分細膩柔軟,「這是我媽媽一直珍藏的一個寶貝——一捆土絲,大約有2兩重,有70多年的歷史,是我媽媽親手織的。」
看到女兒拿出這件寶貝,張奶奶滿臉笑容,開心地用海寧話介紹起了這捆土絲的故事。
過去,每年收穫蠶繭後,張珍寶都會將優質蠶繭挑出來織絲做衣服,剩下的用來加工做蠶絲被,「純手工織絲十分複雜,採絲一道工序就要3個人一起協作忙一天,3個人從早到晚弄20斤蠶繭,卻只能得到1斤2兩左右的絲,真是辛苦啊!」
張奶奶回憶,過去養蠶、織絲水平落後,攢上四五年蠶絲只能做出幾件衣服,「這捆土絲是當年織絲時剩下的邊角料,沒捨得扔,老公就用一張紙包好,一直保留到現在。」
隨後,錢培娟又先後拿出一塊藍紫色的方巾、一塊玫紅色的土布和一件生絲上衣,這也是張奶奶珍藏的寶貝。
張奶奶回憶,藍紫色的方巾是她1936年結婚時媽媽給她置辦的嫁妝,「有石榴、鴛鴦、蝴蝶和花籃等圖案,豐收、恩愛、幸福、吉祥、美好等寓意都在裡面,至今已有84年了。」
「這兩塊土布是我媽媽手工織好再拿去染坊印花的,上面還有一些白色花紋,是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樣式……」這些寶貝,帶給張奶奶滿滿的幸福記憶。
為寶貝找個好去處
「我出生在農村,過去是個農家女。」在海寧丁橋海潮村,張珍寶17歲就織布做衣,一直做到50多歲,「過去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商店,沒有那麼多衣服穿,我每年都會在四五分自留地裡種植棉花,織布做衣服,給兒女們穿。」
那時,一家七口的衣服、棉被都要張珍寶一手操辦,「早上一睜眼,就要下地幹活,白天幹各種各樣的農活,收工回家後還要管理棉花。」
在錢培娟的記憶裡,完成學業之前她從來沒有買過衣服,「布都是我媽媽織的,衣服都是我媽媽一針一線縫起來的,連蓋的被子也都是媽媽自己做的!」
在錢培娟家,還保留著兩個罕見的織布機筘。「600多個筘的織布機是用來織棉布的,1200多個筘的是用來織絲的。織絲的每一筘都特別細,像頭髮絲一樣。」錢培娟介紹,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村莊只有一兩臺織布機,幾戶人家合買合用,誰家需要織布織絲了就搬去誰家。
1979年,張珍寶和老伴搬到海寧城區居住,4箱子的舊衣服、舊物件就留在了丁橋的二兒子家中。搬家後,張奶奶一直惦記著這些寶貝,老伴總說,需要什麼東西就買新的,一來二去,這些老物件就像被時間「封印」了。
去年,張奶奶的老伴去世了,她又時常想起老家的那些寶貝。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錢培娟帶著媽媽來到老家,將箱子裡的舊物一件一件拿出來。「我們拿出來的時候就像淘寶,我問媽媽這些老物件的來歷,她都還記得!」錢培娟說,那個時代的土棉布和土絲凝聚著媽媽的愛,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轉眼七八十年,生活條件天翻地覆,我媽媽也已100多歲,這些老物件在家派不上什麼用場,扔了又可惜,就想給它們找個好去處。」錢培娟說,她和百歲老母親一商量,都覺得最有意義的做法,就是把它們捐出來,「讓現在的孩子看一看,當年的老一輩是怎麼織布的,讓他們對過去有更多的了解。」
寶貝進了展覽館
百歲張奶奶想捐寶貝的消息傳出後,浙江米賽絲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喻永達十分感興趣,經過聯繫,找到張奶奶,從她手中鄭重地接過這些寶貝,並遞上一本捐贈證書。
「奶奶,這些寶貝我們米賽接手了,非常感謝你,這個東西我們還要保存下去,讓它更好地發揮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作用!」面對喻永達的由衷道謝,張奶奶滿面笑容,連連感慨,「老物件能發揮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過去,我很開心!」
接收這些寶貝時,喻永達也給張奶奶送來了現代工藝下的蠶絲被,並分享了如今的絲織技術:「現在公司制絲生產線的廠絲人均年產量約1噸多,效率是原來的20倍以上,全程使用自動化、機械化設備,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也更好。」
「很好很軟,過去的東西沒有這麼軟!」摸著蠶絲被,張奶奶連連讚嘆。喻永達表示,想借著這次機會讓張奶奶也感受一下,中國這麼多年的發展,「原來富貴人家才能用上的絲綢製品,現在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據悉,張奶奶捐出的這些寶貝,將被收藏到海寧市周王廟鎮雲龍村集約化養蠶基地的研學基地展覽館,長年接待小朋友、青年學者等前來參觀研學。
(原標題《101歲的老奶奶,藏了70多年的寶貝,捐了!》,編輯王雨紅)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