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報駐臺記者 關永輝
本報臺北專電 位於臺北的臺灣師大商圈因多家餐飲店油煙、噪音擾民,最近臺北市長信箱和投訴熱線接到不少市民的投訴郵件和電話,臺北市有關部門曾發函通知該商圈的91家商店,要求改善違規事項,對其中10家各開罰6萬元(新臺幣,下同)。昨天數十家餐飲店集體關門歇業,讓學生們吃不到中午飯,感受到「商圈消失」的不便。這一舉動,讓近來在臺北鬧得沸沸揚揚的師大商圈店家被罰一事,再次升級。
商鋪擾民 居民槓上店家
昨日中午就餐時間,記者在師大商圈的浦城街13巷看到,這條街的店鋪都已關門,學生們只好去其他地方就餐。多家店鋪都被貼上「違反都市計劃法,勒令停業」的處罰單。這條街上一餐飲店老闆說,他已收到罰單,並要求在一個月內整改到位,否則要罰15萬元。與浦城街13巷相隔不遠的師大路49巷的許多店鋪,昨日中午也都關門停業。師大商圈商家還表示,將在本周六晚上集體熄燈,要讓居民、學生感受商圈消失後的景況。
師大商圈經過多年的發展,餐飲業、小酒吧、咖啡店、書店等數量繁多,也成為臺北市知名的夜市和觀光景點,每天客流量達數萬。但餐飲店的噪音與油煙令附近住戶抱怨連連。
全臺北整治 執行有難度
依照臺北市規定,住宅區內八米以下的巷道不得從事餐飲,四米以下巷道則不能經營商店。但臺北市多數商店都在住宅區內,臺北市過去的執法態度是「不告不理」,逐漸形成師大、永康街等住商混合的特色商圈。
臺北市長郝龍斌最近明確表示,師大商圈不能再擴大,將會持續「執法」、貫徹到底,不讓「違法」業者心存僥倖。今後,對於新設店家將嚴審嚴查。
昨日,又傳出距師大商圈不遠處的永康商圈的一家咖啡店收到公文,被要求限期改善。臺灣的媒體猜測此風會不會燒到其他商圈。臺北市表示,住商混合是華人社會的特色,臺北市予以尊重,且每個社區、商圈、夜市都有不同居民結構與狀況,強調執法不會擴及其他商圈,永康商圈咖啡店僅是個案。臺北市商業處也表示,違規店家全部撤出有執行面上的困難。
登記與管理脫鉤 致小巷店鋪林立
師大商圈「住民自救會」表示,讓商家得到快速擴張的關鍵,是因為「商業登記」與「商業管理」的分家。1989年以前,臺北市尚未取消「營利事業登記證」,商家登記營業之前,必須經有關單位的現場查勘,確認安全後方可拿證,但後來登記與管理分屬不同單位負責,導致許多店家在臺北商業處取得證照以後,就以為一切合法,把店開到小巷裡。「自救會」建議臺北市應恢復商業登記與商業管理合一的制度,確認店家合法才予以發證,以避免違法在先。
面對罰單,日前師大商圈的數百位業者發表聲明,要求有關部門以輔導商家自律取代勒令停業。而臺北市發言人回應,臺北市樂做溝通平臺,但必須在商家合法、守法的前提下,才有對話空間。不過,臺灣也有文化界的人士提出,希望能「刀下留人」,留下臺北特有的巷弄文化。
從2007年9月起,臺北市環保局針對燒烤店、牛排館油煙汙染情況進行稽查,若有散布油煙或惡臭等違反規定者,依法可處以新臺幣5000元至10萬元的罰款,工商廠(場)則可處新臺幣10萬元至100萬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