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款昂克賽拉體內植入了一套名為G-Vectoring Control 加速度矢量控制技術,為此廠家特意在廣東國際賽車場舉辦了一場媒體試駕體驗活動。對於G-Vectoring Control 加速度矢量控制技術(GVC)的官方說法:是根據駕駛者的方向盤操作而智能控制發動機的扭矩輸出,目的是提供流暢的駕駛體驗和舒適的乘坐感受。
要知道面對一個彎道的操作步驟不外乎:彎前制動減速、打方向入彎、完成彎道出彎後加油提速。這一過程中是會產生三種加速度:制動加速度、橫向加速度(轉向),前方加速度。而馬自達則是利用GVC調整發動機扭矩,讓這三種加速度銜接得更為順暢,造就一次又一次的完美過彎體驗。
賽道是個假象,日常彎道才是正路
活動開始之初,我並沒有急著去試駕,而是第一時間選擇試乘。多年參與XCP賽車隊耐力賽工作對廣東國際賽車場的賽道再熟悉不過了,所以試乘目的並不是熟悉賽道而是看看這位日籍車手的走線方式。通過第三、四個彎後,發現地面雪糕桶的擺放位置,顯然不是正常賽車走線的線路,此時心情是略有失落的,原本心想好好拿昂克賽拉在賽道上激劈幾回試試GVC的效力,看來是不可能的。
再通過幾個彎道後,又明白了一些:賽道只是一個硬體場地,利用賽道上不同彎道模擬日常的彎道來感受昂克賽拉的駕駛動態,這樣的方式讓賽道試駕更接地氣也更安全,要的是感覺而不是速度,畢竟原廠家用車沒多少車主會上賽道。
面對連續彎道,車輛過彎時駕乘人員身體免不了隨著車輛慣性擺動,身體隨著彎的急緩像鐘擺一樣左右大小幅度擺動,但是坐在後排的我感覺搖擺幅度比我預期的低,比如一個右彎,乘客身體慣性先是向左側傾,然後駕駛員回直方向盤直線行駛後,理論上身體擺動的慣性是會有向右回中的趨勢而且小幅度右傾,然而並沒有,身體搖擺的幅度與駕駛者方向盤的回中指向一致,身軀直立的,這是最大的感受。當然,我想除了GVC作用外還與車手細膩的轉向、座椅的包裹以及並不過激的入彎速度有關。
車有問題還是人有問題,請求答疑
之後便輪到試駕環節,跑完兩圈,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竟然感受不到!在每個彎道已經去細細感受,盡最大努力去尋找GVC系統介入時的痕跡,動作究竟會是怎麼樣的,帶給駕駛者怎樣的感受,希望能夠像ESP那樣獲得感知。但它卻沒有絲毫不露聲色,蕩然無存的狀態,難道是我自己出問題了?整個駕駛下來,感覺基本與老款昂克賽拉一樣,輕鬆轉動方向盤後車身便自然抹過每個彎道,只是轉向手感稍微不同,阻尼變得實在些、虛位更緊緻些。即使彎道中稍微繼續向油門施壓,也難以讓昂克賽拉露出破綻脫離行駛軌跡。當然,你別試著含著油門overspeed入彎或在彎中大幅度轉向的行動來破壞行駛軌跡,這樣只會讓ESP介入而不是正確展現GVC的條件。
試駕完畢後,我把疑惑拋給了馬自達技術人員。告訴他,我沒感受到GVC的存在,是車子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他嘴角含笑地告訴我:這不是車子問題、也不是人的問題。實際上,GVC生效時,並不會像特定環境下ESP介入那樣有明顯的車身動態反應以及聲響來幹預駕駛者。只要車子在動,方向盤在轉,GVC是無時無刻的存在,如同呼吸般來得自然。
馬自達技術人員還告訴我,不僅是彎道,即使在直道行駛GVC也是存在的,具體的表現是可以讓駕駛者減少修正方向盤的角度、次數,而到達更穩定安逸的行駛感。然而,高速奔跑在賽車場大直道上,我依舊沒感受到GVC帶來的幫助,難到我的車感在昂克賽拉面前絮亂了?再一次將疑惑拋給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幫我從另一個方面分析,你是汽車媒體從業員,天天駕駛汽車,駕駛不同的車型,駕駛經驗&技術比普通的用戶強的多,對待油門、方向盤都有更細膩的操作,那結果很明晰了,因為你把GVC要幹的活都幹了要它怎麼表現呢?相反,如果換作一位新手或者普通的消費者,他的感受會深刻明顯很多,最直接的是自我感覺良好,這車在我手上怎麼覺得駕駛技術好像有進步了,車子也很聽話很好開的感覺,真的是一名driver了。雖然,作為老司機的我不能100%感受到GVC的存在,但是有必要提煉一下GVC帶來的「療效」:1. 減少修正方向盤的幅度與次數;2轉向手感更為精準線性;3乘坐體驗更安穩。
老車主只有流口水的份
所以在我看來,原本馬自達車型就追求「人馬合一」的駕駛感受,現在多了GVC是畫龍點睛的動作,讓人們更容易操控車輛感受到駕駛樂趣。既然如此,老款昂克賽拉的車主能否加裝呢? 答案讓人抱歉,並不能。一是軟體控制程序,二是雖然發動機本體不變但是部分零件因為這個軟體程序而作出變動,所以並不是簡單加入程序可實現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的,GVC(加速度矢量控制技術)將連同創馳藍天技術未來會搭載在更多的馬自達車型上。
在駕駛過程中沒有幹預,沒有打擾,無感的存在才是最好的存在。你就是你,車帶來的感覺不該只有「加速」的刺激,將「加速度」化作「G點」激發駕駛者大腦、五官、手腳、身軀合為一體的感受才是最高境界,相信也是馬自達Be a driver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