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輸了,拜登贏了。中美之間互動會怎麼變?一個關鍵人物浮出水面。
12月9號,美國媒體稱,拜登有意提名皮特·布蒂吉格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不要說中國人,就連美國人,對他也很陌生,很多人連他的名字都念不清。
布蒂吉格今年38歲,曾是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今年參加總統大選民主黨黨內初選,才算有了點全國知名度,第三站選舉慘敗後,他很快選擇退選,轉而為拜登背書。
拜登有個大兒子,叫博,非常優秀,很受拜登器重,不幸英年早逝。拜登有一次說到布蒂吉格,他說:「他讓我想起了我的兒子博。我知道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意義不大,但對我來說,這是我能給任何人的最高褒獎。」
如果布蒂吉格出任駐華大使,他會給中美關係帶來怎樣的變化?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做的任何選擇,都是基於個人的過往經驗,再結合當下情況形成判斷,所以,與其去猜測他對中國的態度,不如先去了解一下,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身份牌一:哈佛學霸
布蒂吉格的父母,是美國名校聖母大學的教授。布蒂吉格從小就有學霸體質加持,一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在高中就獲得過甘迺迪圖書館頒發的國家獎。
神奇的是,布蒂吉格當年獲獎的文章,寫的是老前輩參議員桑德斯!布蒂吉格在文中自我標榜為「社會主義者」,他寫道:「很多美國年輕人認為政治無可救藥,而桑德斯是唯一一個能給我們答案的人。」
高中畢業後,布蒂吉格先後在哈佛和牛津求學,拿到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碩士學位。他可不是「書呆子「,上臺彈得了鋼琴,出門跑得了馬拉松,掌握至少7門語言,包括照書自學的挪威語,不過中文並不在其中。
身份牌二:"小城"市長
履歷「金光閃閃」,布蒂吉格卻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南本德市。
這是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小城市,《新聞周刊》曾把這裡稱為美國「瀕臨死亡的城市」之一。
2011年,年僅29歲的布蒂吉格當選為市長。如何挽救「瀕死」的家鄉?布蒂吉格的思路和中國人挺像,那就是「搞基建」。
第一件事就是「拆」。布蒂吉格發起1000天修復或拆除1000座廢棄房屋的行動,把破破爛爛的房子都給拆了。
第二件事就是「建」,布蒂吉格上任的第一年,南本德市處理了6980萬美元的項目建設許可。四年內,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9億美元。
不光要建,還要建漂亮。布蒂吉格還發起了2500萬美元的街道改造項目,把市中心的汽車道,人行道,甚至裝飾磚統統翻修一新。
城市變整潔了,投資也就慢慢地來了。
南本德市的失業率從10%一路降到了4%,市區發展加快,投資逐漸湧入,人口停止萎縮。所以,當地人很喜歡布蒂吉格,舉著橫幅感謝他。
身份牌三:阿富汗老兵
當市長並不是布蒂吉格最自豪的人生經歷。在他的推特介紹中,排在市長前面的標籤是:老兵。
2014年5月,布蒂吉格放下市長工作,奔赴阿富汗。
不過,布蒂吉格並沒在阿富汗「打打殺殺」,他被派到一個揭露阿富汗腐敗問題的工作小組,做的基本是文職工作。
只是2014年的歐巴馬政府忙著從阿富汗撤軍,根本沒人關心什麼「腐敗問題」。
所以《華盛頓郵報》嘲笑他說,這位熱心的中尉參加了一場正在撤退的戰爭,最後他被派去處理辦公室電腦了。
當然,布蒂吉格自稱做過危險的工作,例如開車載同事去喀布爾參加會議。
他說自己身穿防彈衣,手持M4步槍,駕駛著一輛全副武裝的汽車,在喀布爾擁堵的街道上穿行。
雖然沒有「赫赫戰功」可以炫耀,但阿富汗的經歷,讓布蒂吉格在履歷上增添「高亮」的一筆:老兵。
身份牌四:LGBT
布蒂吉格自稱,阿富汗服役的重要意義是,幫助自己看清了人生。
看清了哪方面的人生呢?嗯...可能是他自己非主流的性取向。
2015年6月,布蒂吉格媒體上撰文,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他事後坦言:「這或許是政治自殺行為」。
三年後,布蒂吉格和中學教師格雷斯曼舉辦了婚禮。
對華態度幾何?
哈佛學霸、小城市長、阿富汗老兵,LGBT,這樣的經歷和背景,和往屆的駐華大使,的確有些不同。以前的大使,除了Winston Lord,1985年履職時48歲,其他基本都是60歲左右的「資深人士」,要麼幹過外交,要麼和中國有些淵源,要麼是管過大城市或者州級別的政客,像布蒂吉格這樣的「小城市長」出任駐華大使,還真算是頭一例。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總結過他的對華態度,大致是這樣幾點:
第一,他認為中美可以在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進行合作,例如氣候變化,但是中國是美國的意識形態上的挑戰者。
第二,美國低估了中國的雄心,美國應該在一些敏感的經濟領域與中國「脫鉤」。
第三,他批評川普政府的貿易戰,認為這是「徒勞之舉」,美國農民反而受到傷害了。
第四,他雖然不支持TPP,但認為美國必須要達成新的協議,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競爭。
第五,他認為美國應該加強軍事,並且利用政治幹預、網絡攻擊等辦法來遏制中國。
第六,他呼籲加大投資基礎設施,教育和人工智慧,來與中國競爭。
第七,在涉疆問題上,他主張要對中國的一些公司和個人進行制裁。
第八,他說會考慮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並說「任何手段」都將擺到桌面上。
由此看來,布蒂吉格對於中國並不友好,當然也不排除他當時說這些話,有競選拉票的因素。
不過,美國媒體也指出,出任美國駐華大使一職,對於通曉多種語言的布蒂吉格來說,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出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是布蒂吉格的首選。不過,他向拜登表示過,對外交和國安領域的職位也很感興趣。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雙邊關係之一,如果布蒂吉格真成了新一任美國駐華大使,他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相關閱讀:
拜登將提名這位華裔美國人任美國貿易代表,她曾在中國教英語
據海外網援引《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提名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首席貿易法律顧問、華裔美國人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擔任美國貿易代表。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官網資料顯示,凱薩琳·戴曾於1996年至1998年曾代表耶魯大學前往中國,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視頻號截圖
另據參考消息,近日,拜登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候表示,不會立即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採取任何行動。對此,中國外交部也有回應。
1996年至1998年曾在中國教英語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官網顯示,凱薩琳·戴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在華盛頓特區長大,畢業於耶魯大學和哈佛法學院。
據南方都市報,2011年至2014年,凱薩琳·戴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負責中國貿易執法工作,負責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華爭端的發展和訴訟。2014年,她前往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擔任貿易顧問,並於2017年被任命為該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方面的首席顧問。
而在加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之前,凱薩琳·戴在華盛頓特區的幾家律師事務所工作過,所在崗位都屬國際貿易部門。1996年至1998年,她作為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研究員來到廣州生活和工作,在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據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是美國政府的一個行政部門,美國總統辦事機構的一部分,由美國國會根據1962年的《貿易擴張法案》創建,由甘迺迪總統1963年1月15日籤署的11075號總統行政令落實,負責在雙邊和多邊的層面上推行美國的貿易政策。它最初命名為特別貿易代表辦公室,後於1980年更名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980年1月4日,卡特總統籤署總統行政令,授權該辦公室制定並管理美國全部貿易政策。
如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負責制定和協調美國國際貿易、商品和直接投資政策,並引導或指導與其他國家就此類事務的談判。該機構在其職責的主要領域內,提供各項貿易政策指引和談判的專家意見。
美國貿易代表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首腦。這是一個頗為關鍵的職位,直接對總統和國會負責。這個職位被指定為美國國家的首席談判官員,並作為美國在主要國際貿易組織的代表。有時候,USTR也指代美國貿易代表。
拜登此前稱將先保留對華關稅,中方回應
據參考消息援引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2日報導,拜登對《紐約時報》說,他將保留與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同時與關鍵盟友磋商,就美國的對華政策進行全面評估。
拜登對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說,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今年早些時候與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
拜登說:「我不會立即採取任何行動,對關稅也一樣。」
報導稱,拜登還談到要在國內形成兩黨共識,對國內研發、基礎設施和教育領域進行政府主導的投資,以更好地同中國競爭。他說:「我希望我們盡最大努力,保證首先在美國投資。」
另據外交部網站12月2日消息,針對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稱不會立即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採取任何行動,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記者時表示,關於中美經貿問題,中方多次表示,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方一貫主張,對於雙方經貿關係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應該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妥善加以解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