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2020-10-11 知愈心理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01

上周末,在某家甜品店裡看到這麼一幕。

一位媽媽和女兒坐在小圓桌邊,媽媽讓女兒自己看餐牌,而她自己則是從包裡掏出手機,看得入神。

女兒高興地指著一款甜品跟媽媽說:「我要這個!」

結果,媽媽好像沒有聽清女兒說什麼,她沒有回應。

女兒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過了一會才又說了一遍:「媽媽,我想吃這個。」

這次媽媽應該是聽到了,但她只是「哦」了聲,注意力仍在手機上。

女兒忽然就爆發了,大喊著:「我不吃了!」

這下子,總算把媽媽給「驚醒」了,她當場就是一句:「你又鬧什麼?」

被兇了的女兒「哇」地哭出來,媽媽也生氣了,直接把孩子扯出了甜品店。

看著這對母女的相處,我非常心疼那個女孩。

媽媽沒有察覺到,女兒「鬧」的原因,源自於她對女兒的忽視。

其實,女兒只是想得到她的回應,僅此而已。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特別是孩子。

然而許多時候,父母只看到孩子叛逆、不聽話、搞事等行為,卻並未真正看見孩子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渴求。

02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別煩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生氣的時候,這些話語,都是我們最常對孩子說的。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一次兩次或許沒關係,但次數多了,那種被無視、被遺棄的感覺,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一位答主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她回憶說:媽媽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自動切換到無視她的狀態。

跟她說話,不理;給她買東西,不要;向她獻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並且伴隨著思想極端、愛鑽牛角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害怕犯錯、懦弱等很負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經對1511名兒童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也許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表現,但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

這種「冷暴力」,比打罵孩子更可怕,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因此,陪伴孩子的時候,請儘量以下三個雷區:

03

1.陪孩子的時候

人在心不在,看手機、做報表……但對孩子敷衍了事。

許多家長表面與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孩子,其實心不在焉,以為自己在孩子身邊就是「陪孩子」。

其實比起沒有陪伴,這種狀態,孩子會更加受傷。

要陪孩子,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及時回應孩子。

比如在某期《爸爸去哪兒》中,節目組讓爸爸和孩子獨處,劉燁只顧玩手機,諾一做什麼都不管,這就不是真的陪伴。

真實的陪伴應該像是夏克立一樣,跟夏天友好地交流,有說有笑的。

陪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當我們蹲下來,以溫和平等的態度,去聽孩子的心聲,肯定其情緒。

孩子獲得了足夠的關注和安全感,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2.當孩子做錯事時

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事,跟爸爸媽媽道歉,卻被拒絕或沒有回應。

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父母還在氣孩子,怒氣沒有消,或是控制不住情緒,或是故意拒絕回應孩子,以示懲罰。

可是,這會讓孩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乃至留下陰影。

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錯誤,你很生他的氣,可以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希望冷靜一下,你也反思一下自己錯在哪裡。」

而如果孩子道歉了,父母應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道歉和勇於承擔責任是很棒的。」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出積極的引導。

3.忽略孩子

真的很忙,但孩子不停地呼叫,於是故意裝作不在。

如果真的很忙,也請你做出及時回應:「爸爸媽媽現在很忙,有什麼事情你先記下來,等我們忙完了再去找你」獲得孩子的理解。

請注意,回應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帶著真情實感,正視孩子的眼睛,做出承諾後,一定要遵守。

那個看似天真活潑的孩子,其實最怕我們不理他。

龍應臺說過,做家長是有「有效期」的。

請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

你有無數時間可以陪手機,但陪孩子就只有那麼幾年,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不要漠視他。

共勉。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相關焦點

  • 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
    導讀:催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文|顧中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摧毀一個孩子,三次不理他就夠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摧毀一個孩子,不理他三次就夠了
    孩子被你委屈地吼走了,自顧自的玩著,再沒有打擾誰。夜晚,望著孩子熟睡的臉,忘了白天他煩人的樣子,靜靜地出神。你開始自責,以後不能這麼對他了,要好好愛他,好好陪著他。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
  • 知愈心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明白,真正的幸福家庭原來是這樣的!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網上有個問題,真正幸福的家庭什麼樣?最高贊回答是:對小事不爭對錯,遇壞事不相互責備。01「你怎麼沒把自己丟了?幹什麼事永遠都是這麼馬虎......」周末帶孩子逛動物園,在水族館排隊時,前面的媽媽,忽然大聲罵起旁邊的孩子來。
  • 知愈心理:父母這種價值觀,正在慢慢毀掉孩子人生格局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對於孩子,父母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這任老師有多重要?答案是:要多重要有多重要!他們決定了一個孩子的出廠設置,在潛移默化中,父母的價值觀給孩子的人生寫進了最原始,最能影響其一生的信息。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在上面進行「創作。」
  • 知愈心理:有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福氣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可有的父母卻愛錯了孩子,對他百依百順,要什麼有什麼,結果卻得不到孩子半點感激.......如今,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要想讓孩子也懂得愛父母,關鍵要讓孩子學會感恩。
  • 知愈心理:不假思索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你做得到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曾經有一個中國青少年研究的教授說過,成功的父母和失敗的父母區別是:前者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挑選出來,後者則會抓住孩子的缺點,一眼就看到。
  • 知愈心理: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願每一個發脾氣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堅定平和的成長。近來很多家長被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困擾,其實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孩子「發脾氣」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 再這樣媽媽不理你了,看似平常一句話,卻摧毀了孩子心理
    分析原因,逃不出「安全感」這三個字。因為對於涉世不深的孩子而言,未知和恐懼常常伴隨左右。沒有安全感的庇護,孩子容易陷入封閉的自我保護狀態,不敢接觸新事物,不敢交流,缺乏自信。1: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高質量陪伴澳大利亞兒童心理暢銷書作者布魯斯·羅賓森的研究發現:一個小孩最大的需求實際是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 知愈心理: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其實,還有另一個教養,那便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 01昨天和一個從事幼兒園的朋友聊天。
  • 知愈心理:「媽媽,我想要零花錢」父母的反應,決定孩子的格局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關注公眾號「知愈心理空間」聊天對話框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受,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孩子對金錢的渴望也漸漸變得強烈。很多時候,孩子會伸手向父母「索要」零花錢。
  • 知愈心理:孩子成績背後的心理密碼,父母真的讀懂了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由於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但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成倍的增長。這些壓力一部分是來自學校和社會,但更多的是來自家長。作為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 知愈心理:幸福的家庭,都不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悲劇」一詞,讓不少父母心裡為之一震,但這句話確實令人深思。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我們太把孩子當回事,家裡永遠是孩子第一。
  • 知愈心理:那些被從小打罵的孩子,智商正在發生驚人的變化?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跟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尤為明顯。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網友在回憶童年的時候,總是會提及自己的挨打經歷。確實如此,那個年代的父母非常崇尚體罰,認為只有這樣嚴格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培養出有用的孩子。
  • 摧毀一個孩子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把他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夠了
    這樣的家長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行的,沒人賞識他,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進行對比,希望能夠刺激到他們。有些家長會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的犧牲者,讓孩子從小就承受負罪感,而這些罪惡感可能會讓一個人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度過一生。
  • 知愈心理:無論多丟臉,始終要和孩子站在一邊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這是《奇葩說》的一期辯題。有網友評論: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這段無比揪心的話,竟有無數人留言點讚,說自己也是這樣。
  • 心理學:假如想徹底摧毀一個人,只需這三件小事就夠了
    心理學:假如想徹底摧毀一個人,只需這三件小事就夠了假如你想要徹底的摧毀一個人,只需要一些小事就能搞定。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會讓別人的心態慢慢的坍塌,直到徹底被摧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哪些小事吧。
  • 知愈心理:「媽媽,我被孤立了」孩子慘遭毒友誼該如何破解?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人在長大以後,回看學生時代,總覺得那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階段。遇到問題時想得很簡單,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也沒有金錢利益方面的糾紛,很純潔。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孩子在學校,看似單純的生存環境,也是一個小社會,裡面有拉幫結派,有背叛,也有孤立,孩子身處其中,並不容易。
  • 「孩子每次哭鬧我都不理他,讓他哭個夠」,這樣的孩子讓人心疼
    文|文兒有陣子我們幾位媽媽聚在一起聊孩子。其中一個說,我家孩子動不動就哭,一用重話說她她就哭個不停,想要東西我們不給了也哭,真不知道她哪有這麼多眼淚。另一位媽媽說,你這一看明顯就是太慣孩子。我家孩子我從來不慣,每次哭鬧我都不理他,就讓他哭個夠,不過也奇怪,怎麼他還是遇到事情就哭?說實話,聽到第二位媽媽的回答時,我還是蠻心疼她家孩子的。雖然說她家孩子跟樂樂差不多年齡,也有快四歲了,哭鬧時估計「控制家長」的成分也有,但每次哭鬧都不理孩子,這樣的反應顯得有點過於「絕情」了。相信不少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都很頭疼。
  • 知愈心理:賺錢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原來很多父母選錯了答案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父母缺席的童年往往都是灰色的。眾多的調查表明,小時候父母缺席的孩子往往不如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優秀。如果可以,誰都想要給自己的孩子陪伴,然而現實是沒有錢你根本無法生存。所以這就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掙錢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
  • 知愈心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就憤怒,於是大聲吼叫斥責,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