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01
上周末,在某家甜品店裡看到這麼一幕。
一位媽媽和女兒坐在小圓桌邊,媽媽讓女兒自己看餐牌,而她自己則是從包裡掏出手機,看得入神。
女兒高興地指著一款甜品跟媽媽說:「我要這個!」
結果,媽媽好像沒有聽清女兒說什麼,她沒有回應。
女兒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了,過了一會才又說了一遍:「媽媽,我想吃這個。」
這次媽媽應該是聽到了,但她只是「哦」了聲,注意力仍在手機上。
女兒忽然就爆發了,大喊著:「我不吃了!」
這下子,總算把媽媽給「驚醒」了,她當場就是一句:「你又鬧什麼?」
被兇了的女兒「哇」地哭出來,媽媽也生氣了,直接把孩子扯出了甜品店。
看著這對母女的相處,我非常心疼那個女孩。
媽媽沒有察覺到,女兒「鬧」的原因,源自於她對女兒的忽視。
其實,女兒只是想得到她的回應,僅此而已。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特別是孩子。
然而許多時候,父母只看到孩子叛逆、不聽話、搞事等行為,卻並未真正看見孩子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渴求。
02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別煩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生氣的時候,這些話語,都是我們最常對孩子說的。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一次兩次或許沒關係,但次數多了,那種被無視、被遺棄的感覺,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一位答主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她回憶說:媽媽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自動切換到無視她的狀態。
跟她說話,不理;給她買東西,不要;向她獻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並且伴隨著思想極端、愛鑽牛角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害怕犯錯、懦弱等很負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經對1511名兒童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也許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表現,但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
這種「冷暴力」,比打罵孩子更可怕,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因此,陪伴孩子的時候,請儘量以下三個雷區:
03
1.陪孩子的時候
人在心不在,看手機、做報表……但對孩子敷衍了事。
許多家長表面與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孩子,其實心不在焉,以為自己在孩子身邊就是「陪孩子」。
其實比起沒有陪伴,這種狀態,孩子會更加受傷。
要陪孩子,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及時回應孩子。
比如在某期《爸爸去哪兒》中,節目組讓爸爸和孩子獨處,劉燁只顧玩手機,諾一做什麼都不管,這就不是真的陪伴。
真實的陪伴應該像是夏克立一樣,跟夏天友好地交流,有說有笑的。
陪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當我們蹲下來,以溫和平等的態度,去聽孩子的心聲,肯定其情緒。
孩子獲得了足夠的關注和安全感,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2.當孩子做錯事時
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事,跟爸爸媽媽道歉,卻被拒絕或沒有回應。
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父母還在氣孩子,怒氣沒有消,或是控制不住情緒,或是故意拒絕回應孩子,以示懲罰。
可是,這會讓孩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乃至留下陰影。
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錯誤,你很生他的氣,可以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希望冷靜一下,你也反思一下自己錯在哪裡。」
而如果孩子道歉了,父母應及時給予正面的回應:「道歉和勇於承擔責任是很棒的。」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出積極的引導。
3.忽略孩子
真的很忙,但孩子不停地呼叫,於是故意裝作不在。
如果真的很忙,也請你做出及時回應:「爸爸媽媽現在很忙,有什麼事情你先記下來,等我們忙完了再去找你」獲得孩子的理解。
請注意,回應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帶著真情實感,正視孩子的眼睛,做出承諾後,一定要遵守。
那個看似天真活潑的孩子,其實最怕我們不理他。
龍應臺說過,做家長是有「有效期」的。
請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
你有無數時間可以陪手機,但陪孩子就只有那麼幾年,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不要漠視他。
共勉。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