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很老的黑白電影叫《煤氣燈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丈夫為了得到家中藏的珠寶,通過種種行為有意識地一步步操縱妻子,妻子被控制得神志不清,差點被逼瘋,心智被毀。後來「煤氣燈術」用來形容以不易察覺的手段操縱別人按自己意願行事。
控制與被控制這兩種情況在日常中也會遇到,很多人陷入其中並不自知,直到事態演發到不可收拾,才會想到去尋求外界幫助。
《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這本書就詳細分析了這種情況,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編劇兼作者瓊·託雷斯,另一位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她的幾部心理學書籍都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暢銷,如《原生家庭》、《情感勒索》、《執迷》等。
在這本書中,蘇珊·福沃德提出了控制與被控制人格的概念,分析了這類人格的表現、形成原因等問題,並提出了改變方法。
蘇珊·福沃德想要告訴人們:不管你遇到什麼,面臨怎樣的親密關係,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重建自己,拿回作為成人的權利。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伴侶,共建良性的相處模式。
在書中講述的這些案例中,有人從幹練美麗的職場女強人變得臃腫不堪不敢出門;有人生意被伴侶毀了;有人被困在家裡不允許參與任何社交,等等。而這些女性,她們本來都自信又美麗,有一份滿意的事業。
這只是因為他們進入的是糟糕的感情,遇到的是錯誤的人。好的感情可以滋養人,治癒人,讓人變得更好。錯誤的感情則會消耗人,磨損人,讓人不安全感倍增。
書中有這樣一對夫婦:妻子南希曾經是一位優秀的職場人士,打扮時尚追求者眾多。但婚後僅四年,就成了體重超標又邋遢的家庭主婦。她的自信全無,找到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
詢問後發現南希的丈夫傑夫脾氣暴躁,經常對她冷嘲熱諷,罵她蠢沒腦子,在公共場合也不留情面。南希為了避免矛盾激化,總低姿態迎合傑夫。
傑夫是典型的控制型男性,南希就是那個可憐的被控制受害者。
那麼這類人是如何取得控制權的?
通過精神虐待,例如說篡改事實、推卸責任等手段,指責對方的過失才惹得他們不愉快。他們以領導者的角色自居,來改造伴侶。不過即便伴侶按他的要求改,也從來沒有做對的時候。他們本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消弱伴侶的意志,達到控制目的。
如果你指正他,他會反過來講是你的問題才造成他的狂怒。他們顛倒黑白轉嫁責任,不承認給伴侶帶來的傷害。
有的女性為了息事寧人,忍氣吞聲做出妥協。雖然好的婚姻關係需要適度忍讓,但是一味遷就只會讓關係失衡。
重要的是,批評與挑剔會毀掉人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讓人唯唯諾諾。而被控制方的反應實質上是在告訴控制方可以容忍被這樣對待,這滋長了控制方的惡行。
如果不去改變,那意味著餘生都要生活在這種關係模式中。
蘇珊·福沃德
我們沒法去譴責處於控制地位的這類人,有人並不是故意要怎樣做。人的做事風格、性格的形成都有它的因緣性。例如說,原生家庭、同理心的欠缺等等。
例如在家庭模式中,如果父親是控制型人格,孩子很容易效仿,認為男性就應該如此。
再比如說一位碰到妻子提建議就大發雷霆的男性,可能有一位強勢的母親,他一直被約束並試圖擺脫。那麼成年後遇到妻子提建議時,第一反應是妻子在管束自己。為了避免再次陷入童年時的陰影,他先下手為強。這樣就感覺可以主宰人生,滿足了小時候的反抗需求。
還有的父親暴虐打孩子,怒斥妻子,妻子處於弱勢地位不能保護孩子。相反,還需要孩子共同對抗父親。孩子反而要承擔起保護母親的角色,但又因為他很弱小沒法做到更好,這讓他有一種挫敗感。
成年後,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他控制伴侶實質上是在心理上把自己當成了保護者,滿足曾經無法保護母親的遺憾,將關愛演變成了控制。
還有的控制型人格的人希望伴侶對自己言聽計從。他們認為,如果你愛我就應該了解我的心思並像超人一樣奉獻。他們要求對方完美,一旦後者表現出脆弱,他們就會嫌棄和輕蔑。哭泣意味著在他心中完美伴侶的形象被毀。
這類人缺少同理心,一般是因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比較冷漠缺少溫情,所以人缺少共情。
在不健全家庭模式中長大的孩子,性格缺陷會伴隨他們很長時間,直到自己意識到並且有意願改變。
雖然控制型人格的人對伴侶百般挑剔,但本質上是怕對方離開自己。他們身陷對愛的渴望和恐懼之間,想親近又害怕對方將感情作為控制他的手段。所以不惜摧毀對方的自信,讓人失去底氣而依賴自己,從而打消自己被拋棄的顧慮。
在年齡上,他是一個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這種心態與性格的形成和童年經歷密不可分。父母的相處模式、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對於親密關係的認知。成人選擇誰,和誰相處,大部分來自於父母的影像。在還沒有學會經營婚姻的方法和技巧之前,父母的狀態決定了人們對男女關係的看法。
前面講的是控制型人群的行為,但造成這個局面和女性本身也有關係。有句話叫,「是你教會別人如何對待你的」。一旦你接受了對方的貶低和侮辱,就為進一步傷害打開了門。
她們為什麼會陷入控制型關係,也與小時候的家庭模式有關。
父親是女兒人生中接觸的第一個男性,他樹立的榜樣,是女兒對異性寄予希望的模樣。如果父女間的相處模式是慈愛和尊重,那么女兒會形成對男性的信任和依賴。他對女兒的態度決定了她的自我認知,挑剔型的父親會讓女兒認為自己不夠好,成年後容易被控制。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女生被要求溫順乖巧,這讓她們養成了忍氣吞聲的性格,面臨控制時無法面對或者後知後覺。
那為什麼有的人受虐待還不離開?在心理學上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某次瑞典銀行搶劫案中,人質不但沒有痛恨綁匪反而為他們求情。在被綁架時維護綁匪或許是為了活命,是和綁匪處在命運共同體位置上的求生欲與自保意識下的反應。但是事情結束後,竟有人質對劫匪產生了愛慕之情。
社會學家評論了這種行為,將之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用到親密關係中,就是一方將對方看作生活中心,依賴關係形成後,他的自我價值就來自於對方的評判,自身領域中的成就被忽略,自信心隨著對方的惡意評價而蕩然無存。
她越是在乎對方越深陷親密關係就越會在對方面前暴露脆弱與無助,相應地,對方的行為對她造成的摧毀越嚴重,越會讓她失去自我。
這時候她失去了判斷能力,和對方合夥欺負自己,處於同謀者的地位,編出各種理由為對方的惡劣行徑辯解,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
她的自我認知被詆毀扭曲,陷入了被控制的角色無法自拔。
在家庭關係中,如果一方有權表達意見另一方卻無,這無疑是權力的不對等。建立在平等溝通基礎之上的才是健康的相處模式。
那麼對於被控制的一方,要如何改變呢?
首先,進行情緒體檢,找回真實感受。
想想你的心思是不是過於放在對方身上,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你的神經,你總因為對方的評價而自怨自艾、茫然無措以至十分痛苦?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說明你的情緒壓力即來源於失衡的親密關係,需要正視情緒並對症下藥。
控制好情緒後,主導生活的將是邏輯而不是情感,你將能清醒地認識自己。
其次,打消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進行角色轉換。
記下對方給你的評價,再把別人對你的評價寫下來,認識到自己好的品質,並不是如他所述不堪,增強自信心。當再遭遇到冷嘲熱諷時,想像是親人被攻擊,那麼你願意家人承受這種虐待嗎?答案是否定的。那為什麼自己要接受呢?
角色轉換後的你肯定會非常憤怒,氣憤能讓人下定決心扭轉相處模式。
再次,著手處理憤怒情緒。
寫下不能容忍的事,認識到底線在哪裡,權益有哪些。
例如:認識到有權拒絕為別人的惡劣行徑承擔責任、有權發怒、有權表達感受、有權據理力爭、有權反駁無端的指責、有權請求感情支持。
充分認識後堅定改變的決心,開始行動。對方可能暴躁發怒企圖反抗,也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如道歉悔改。他們目的只有一個,阻止伴侶改變,維持之前的權力。
這時候不要退縮,要明確告訴對方哪些行為傷害了你。只有不惜代價做出改變,堅定立場,才能擺脫不正常的模式,找到自我。
最後,可以選擇合適的諮詢師,尋找專業幫助。諮詢師處於旁觀者角度,容易看清是非,可以疏導你的情緒並給予正確的建議和支持。
當女性鼓起勇氣重塑自我,不僅自己的人生會改寫,也會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為人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需要幫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的作者福沃德接受女性諮詢的比較多,這本書是她在諮詢生涯中遇到的女當事人在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的人生攻擊。因為女性不管從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處於弱勢地位,在遭受不公時很大程度上會選擇隱忍,不作反抗。
男性的腦構造及生理構造決定了這個群體比較沒心沒肺一點,在遇到分歧時總是利益自己犧牲他人。不過,並不是說所有男性都如此,就像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會讓被控制這事發生,也更不是說男性不會陷入被控制的處境,當然也會有,強勢的妻子也存在,男性也會在婚姻生活中處於弱勢地位,也會被壓抑得精神錯亂,作為男性的自尊全無。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角色置換一下進行解讀,道理是共通的。
健康的親密關係從來都是尊重與平等。我們照顧伴侶的情緒和需要,也容得下分歧和衝突。好的伴侶不會將衝突拿來決一勝負,更不會為了迎合對方而放棄性格的一部分。如果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丟掉某些優秀品質,那親密關係的意義與願景何在。
總之,好的家庭模式需要雙方付出心力去創造去維護。對任何一方來說,注意不要無意識地去控制他人,也不要讓自己處於被控制的地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自尊有意識的個體,同理他人共情他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