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三月三:伏羲女媧婚育之日,怎成古人擇偶佳期?

2020-12-11 網易新聞

作者|徐春偉,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歷史地理及語言學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為上古時期的擇婚節,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


神話中伏羲、女媧婚育的節日

上巳節,因漢朝以前定為二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節,又稱元巳節。巳的本意是蛇,《說文解字》載:「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說文解字》中的「巳」,像一條蛇的形狀

蛇怎麼和人的擇婚生育扯上了關係呢?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人類只剩下了伏羲、女媧。他們本為姐弟(或兄妹)關係,《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為了人類的延續,在蛇(或烏龜)的撮合下,姐弟倆滾石磨測天意,然後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於是人間又逐漸熱鬧起來。因為成親那天是上巳節,為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績,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人祖爺爺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定情的好日子。除漢族外,苗族有「伏哥伏妹治人煙」傳說,布依族、瑤族均有「伏羲兄妹」傳說。


驪山人祖廟

歷代有蛇的崇拜情結,不少部落或方國以蛇為圖騰。春秋時,吳越之地普遍「斷髮紋身」,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又有《淮南子》記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其實即是古越人對龍(蛇)圖騰的崇拜。在古籍中,伏羲、女媧的形象也和蛇有關,《文選》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中國出土發現的歷代伏羲女媧像,一般都為人首蛇身男女二人,男女上身相擁,下尾盤曲相交。在出土的許多畫面中女媧手持圓規,而伏羲手持曲尺。


女媧造人

古代還有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傳說她創造了世間萬物。《東方朔佔》記載:「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作為人類之母,她還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女媧除了捏土作人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保護人類。知名遊戲《仙劍奇俠傳》就以女媧傳說為故事藍本,設定了女媧族。女媧族都為女性,懷孕會激發女媧後人的母性,露出長尾巴;同時,她們和女媧一樣,肩負著保護人類的重任。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女媧補天

在古希伯來《聖經》中也有神七天創造世界的說法,不同之處在於,聖經中的神是第一天創造了光,第二天造空氣和水,第三天造陸地、海洋和各類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和定晝夜、節令、日子和年歲,第五天造各類動物,第六天神按著他的形象造人,第七天創造工作完畢休息。相比之下,還是不知疲倦的女媧更勞累。同樣的,蛇也和生育扯上了關係,但成了邪惡的象徵。神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後,讓他們住在伊甸園裡。然而,狡猾的蛇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導致兩人被逐出了伊甸園。

《詩經》中古人擇偶的吉日

雖然在上古時期女性就受到出行限制,如《易經》規定的「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但是,古人也同時發現,情愛乃是人的天性,不應視作禁果,總要有開禁的日子。「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是《周禮·地官·媒氏》中周代的上巳節風俗。仲春即農曆二月,與蛇(巳)的生活規律相關。蛇在每年農曆九月進入冬眠,次年春二月復甦,三月開始出來活動,並尋偶交配。這也說明,上古神話以及上巳節都為蛇圖騰崇拜的產物。於是,未婚青年成了上巳節的主角,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甚至野合私奔,都不受幹涉禁止。成於前11到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了大量上巳節的民俗和故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純文學的專著。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王室採集,然後由王室的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此時孔子年僅8歲,因此孔子刪詩說不可靠。不過,孔子很重視《詩經》,後來也的確參與調整《詩經》篇章的次序。《詩經》因此也被定為儒家五經之一,成為儒家的必修課本。

排序調整後的《詩經》,第一首詩來自《國風·周南》,便是極其有名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男主人公採用「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方法不斷取悅美女,想要獲取她的芳心。這位「君子」是誰呢?他是儒家最為崇拜的六位大聖人之一的西伯昌(周文王);而「君子」心儀的對象便是他後來的正妻太姒。相傳,年輕時候的西伯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見到她的美貌,驚為天人。


渭南周文王、太姒像

孔子為何將聖人男歡女愛的詩《關雎》放在篇首呢? 他解釋道:「《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他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漢代《毛詩序》更加詳細地解釋了儒家對於上巳節寬容的看法,「《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當時的儒家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一切道德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孔子如此安排,說明他並不反對人的天性,他本人也是父母野合而生,《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孔紇,字叔梁,古文常做「叔梁紇」)與顏氏女(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而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明清《女兒經》寫的「莫與男人同席坐,莫與外來女人行」,不知道要比之前的儒家腐朽多少倍。


孔母顏徵在


民國上海錦章書局版《女兒經》

《詩經·國風》中還有其它詩歌反應了當時男女交往的情景。「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是《邶風·靜女》敘述一對男女青年在幽靜偏避的城隅上約會的情景。「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這是《鄭風·溱洧》描述溱洧河畔男女青年相互嬉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


《溱洧》

詩詞中男女郊遊的狂歡節

漢朝將上巳改為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日都不固定,恰好又都在三月初三前後,為方便記憶,曹魏便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志》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楔於東流水上,洗灌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至於庶人,皆楔洛水之側。」

鄭玄注和《晉書》裡提到的「祓除」,是上巳節除男女交往外,另一個重大民俗活動。周代十分重視水濱「祓除」之俗,重要到政府專門指定的女性神職人員來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說:「女巫歲時拔除釁浴。」「祓」和「除」都是消災免難的意思,意思是洗浴能夠消災。

由於「祓除」之俗與水有關,魏晉以後,上巳節還逐漸演化為士族和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就是王羲之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千古名帖《蘭亭集序》正是在農曆三月初三所寫。


《曲水流觴》

六朝時期的青年男女也在上巳節那天享受美好的春天,臨水聚歡。「麗日屬元已,年芳具在斯……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清晨戲伊水,薄暮宿蘭池……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這是南朝詩人沈約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清晨戲水,晚上就在水邊露宿,是當時男女青年因性愛而忘記的「蠶桑」正務的真實寫照。

上巳節在唐朝發展為季節性的聚會,政府還規定三月初三可放假一日。上巳節這天深閨中的女孩子也得以外出,盛裝打扮,這樣男女就有邂逅認識機會,成為節日的一道亮麗風景。女性也成了上巳節「祓禊」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杜甫名詩《麗人行》描繪了上巳節那天眾多女性到水邊「祓禊」的場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麗人行》

上巳節在北宋、南宋之交還是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說比前朝更為熱鬧。南宋初詞人王安中在《進和御製上巳賜宴詩》記載:「以上巳賜宴西池,方時承平,中外衍樂,嬉遊之盛前所未有。」然而到了南宋,盛況不再。劉克莊的《憶秦娥·上巳》寫道:「修禊節,晉人風味終然別。終然別,當時賓主,至今清絕,等閒寫就蘭亭帖。豈知留與人閒說,人閒說,永和之歲,暮春之月。」前人的狂歡和風雅,到此時,都只化作人們閒談的追憶了。為什麼呢?宋代以後朱熹的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可笑的是,朱熹自己就是個知名的好色者,監察御史沈繼祖曾彈劾朱熹:「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之,謂其能齊家,可乎?」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中國三月三情人節在黎、白、傣、壯等少數民族地區得以保留與傳承,每年歡渡。受古代中國影響,日本至今尚有三月三桃花節(亦稱「女兒節」),女孩把自己的畫像或照片裝飾起來放進河水漂流,祈禱能找個如意郎君;亦有給人偶換穿衣服的遊戲,並有把人偶投放在河水中以求吉祥,趕走厄運的習俗。

參考文獻:

任振河:《中國上巳傳統情人節的起源、演變與現狀》,《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10月第19卷第10期

朱淑君:《三月三,中國情人節溯源》,《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08年第01期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沉寂200多年,《伏羲女媧圖》在新疆古墓死而復生,訴說前世傳奇
    在伏羲女媧的身邊,一共有74顆圓點。畫面上方正中的1個大圓點代表「日」,加上周圍的11點,一同代表著天上12個月。下方中央的大圓點則代表「月」,外加周圍的11個圓點,共同代表12時辰。剩下50顆星星的安排也大有寓意,暗示著「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義,與古代曆法的編制有關。
  • 2019年祭祀伏羲女媧大典祝文
    枕石寢繩,畫卦結網甲子紀年,四季昭彰始制嫁娶,聘用鹿獐鑿琴作瑟,樂呈宮商德洽上下,道通陰陽天地垂文,河洛獻象肇啟華夏,德貽三王新宇輝煌神還其位,民得所向摹碑洗碣,問典循章舞動靈星,樂作鳳翔八佾獻祭,九體柤上旨酒鮮花,兔醢鹿醬亦步亦趨,焚表燃香太牢之祭
  • 《天下伏羲》:秋日尋勝女媧山
    來源:《天下伏羲》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時間:2014年10月17日地址:湖北省竹山縣在山區採訪,我們總是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從此地到彼地的路上,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個目的地,說起來不遠,只是一山之隔,但是走起來,卻要在峽谷或盤山道上蝸行大半天。
  • 伏羲女媧圖的文化天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出自《老子·五十八章》,直接翻譯是:禍,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運,則總是隱藏在禍患之中禍與福,雖然通常人們的認知範圍內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本質上其實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的。
  • 女媧娘娘為何要在生日那天朝賀三皇?補天聖人竟是伏羲下屬?
    封神原著第一回:且言女媧娘娘降誕,三月十五號往火雲宮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  看過這一段文字的讀者大概心裡都會嘀咕一下:  同為聖人,女媧娘娘為什麼要在自己生日那天去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皇呢?相反,不應該是三皇來女媧宮為女媧祝壽嗎?
  • 起源| 伏羲女媧 VS 亞當夏娃
    因此,對伏羲女媧和亞當夏娃神話進行比較研究,有利於準確理解中國、希伯來民族意識之差異,促進彼此理解與尊重,減少民族文化的隔閡與誤解,進而促進其共同發展。 在中國,伏羲女媧生人的傳說又與洪水故事發生了聯繫。據說人間百姓得罪了玉帝,故降大雨把百姓都淹死,只因天上一位神仙見伏羲女媧兄妹人品好,便賜一個竹籃或葫蘆作為避水工具。
  • 伏羲女媧交尾圖,竟然預言了DNA的分子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
    但是,在古代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一幅伏羲女媧交尾圖仿佛預言了當時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的伏羲女媧交尾圖,讓我們認識到了古代人們對於生殖和交配的認識,這僅僅是建立在對於性的最初啟蒙之上。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主體的圖案是伏羲女媧的「人手蛇身」。
  • 「三皇之二」伏羲女媧圖賞析
    目前高昌遺址發現這種伏羲女蝸圖總數達三十幅以上。這些圖一般都畫在抹布或絹上,用木釘釘在墓室頂部,畫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臉。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一。伏羲女媧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畫中左邊是女媧,右邊是伏羲。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女媧右手執規(拿「規」是用來研究天象的。中國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媧歷」,也就是用來立法的。女媧補天又有一種說法叫「女媧補天」,不是說天露了。
  • 新疆沙漠出土千年文物,描繪伏羲女媧交尾,老外:這竟是DNA結構
    因此一個老外在經過研究觀察之後,聲稱《伏羲女媧交尾圖》與DNA構造圖互相吻合,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時間在1967年,中國派出一支考古工作隊深入新疆吐魯番進行考古研究,在當地的交河古城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卓古陵墓群,眾人為之振奮,於是很快就申請到批文,對其古墓群進行搶救性挖掘。
  • 我國出土的女媧伏羲圖,兩人手裡拿著圓規和曲尺,有什麼寓意?
    民間傳說裡,伏羲還教會人們漁獵,發明了琴瑟、陶隕等樂器,並創作了樂曲,對改進人類生活幫助很大。在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女媧和伏羲的功勞很大,所以,他們被共同稱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近幾十年,全國各地相繼出土了許多女媧伏羲圖,比如,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境內出土了幾十幅畫在絲織品上的女媧伏羲圖,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上有許多漢代畫像石,裡邊有多幅女媧伏羲圖,另外,陝西、河南、山西等地方,也出土過不少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上面都有女媧伏羲圖。隨著人們對這些文物的研究,對這兩位人文始祖的研究和了解也更加全面,有望解開許多圖騰崇拜的謎底。
  • 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裡兩人的手中各拿尺和規,有何寓意
    伏羲女媧是華夏始祖,是華夏民族的創世之神。有關出土文物中伏羲女媧手有曲尺圓規一事,究竟如何解釋,這是很多人好奇的。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有許多:最早發現是在1963年考古時,新疆阿斯坦納地區的唐代絹本彩繪中。
  • 不死之謎:伏羲女媧圖與人體基因雙螺旋理論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是否會仰望天空,感嘆歲月的流芳,生命的珍貴,你是否也會想到自我壽命終結之時二號控制眼睛、三號控制鼻子、四號:嘴、五號:耳朵、六號:氣管、七號:心臟……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西方一位科學家在迷茫對雙螺旋基因組迷茫的時刻,看到了一幅來自我們東方的一幅畫,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圖中,伏羲女媧上身相擁,以紅彩勾勒或塗繪衣服,衣袖飛揚,伏羲手持矩,女媧手持規,代表天地方圓,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為同類絹畫中交合最長的一幅,尾部粗長內勾,蛇尾以紅、
  • 為什麼伏羲女媧交尾圖是「人首蛇身」?看央視名嘴尼格買提怎麼說
    當尼格買提看到伏羲女媧交尾圖驚訝到了,哇!伏羲女媧圖。經過1000年的洗禮,顏色還這麼鮮豔。伏羲女媧圖原本應該掛在一個墓室裡面。那個年代,一般夫妻兩人死了之後葬在一起,在牆壁上就會掛一幅伏羲女媧圖。伏羲和女媧,我們中華兒女,都有所耳聞。這兩人結為夫妻,在天地間共同創造了我們。
  • 祖龍、燭龍、金母、女媧4人聯手對戰伏羲,仍然戰敗了
    這一期咱們聊的是小說《洪荒之神棍開山祖》裡龍祖祖龍、時間之神燭龍、瑤池金母、造化聖人女媧4人聯手對戰伏羲仍然戰敗了的故事!幾乎在所有的洪荒小說裡面都有伏羲、女媧兩人是兄妹的設定,本來這也無可厚非,但架不住有人思路廣,喜歡胡思亂想。
  • 羅帶同心結已成,淺述《伏羲女媧圖》的由來和意蘊
    雷澤歸來十二年後,華胥氏產下了一雙兒女,名為伏羲和女媧。註:《後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伏羲女媧的神像起源伏羲與妹妹女媧降生之時,便是人首蛇身的樣貌,且都是天生神力,智慧非凡。
  • 世界50億人竟彼此都有血緣關係——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關係之分析
    從人類歷史文化的觀點來看,神話是民族遠古的想像和人類文化之根的衍生。在源遠流長的中西文化傳統中,都流傳著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如中國的伏羲女媧和西方的亞當夏娃。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神話雖然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度,但它們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 農曆三月十五毛集會:女媧娘娘的生日
    豫東的民間傳說裡就和女媧娘娘有關。民間傳說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生日 ,由於女媧造人始祖,又和伏羲一起創造了婚嫁制度。歷朝歷代官方都會在三月祭祀擺社,由於女媧文化中很多內容都與生活中的禮俗、習俗有聯繫,所以民間則自發形成了朝拜的三月廟會。永豐鄉毛集會就是這樣的一種形式。
  • 女媧來自外星?我國傳說中的始祖女媧原型是什麼,為何人首蛇身
    而在西漢石刻畫像中,女媧已經是人頭蛇身了。可以看出,此時女媧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了!我國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發現過戰國時代的文物。其中詳細記載了伏羲與女媧聯合剩下四個後代,隨後開創了整個世間萬物。文物中記載,伏羲他所在的地方「夢夢墨墨,亡章弼弼,風雨是閼」。翻譯過來就是以前的宇宙是混沌的,伏羲與女媧生下兒子開創了世界。而他們的四個兒子,最後又被人稱為東西南北「四方之神」。文物中寫到云:「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唯四時。」
  • 伏羲女媧亞當夏娃是夫妻又是兄妹?為何各個古文明都有類似的傳說
    伏羲女媧既是兄妹也是夫妻?為何古希臘古巴比倫埃及也有類似傳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史籍文字最早能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原始時代,然而就遙遠的神話故事來講,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等卻是更早的史前神話時代。
  • 女媧伏羲本是兄妹卻生下4個孩子,女兒是洛神,孫子更是五帝之一
    女媧殺死了惡獸猛禽,平整度了天地。據說女媧的肉體變成了土地,她的骨頭變成了山嶽,頭髮變成了草木,血液也化成了河流。這些神話傳說一直在流傳著,女媧就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大地之母。有女媧才有人類,有萬物,天地才一片祥和。據說女媧也有丈夫,她的丈夫是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