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伏羲、女媧婚育的節日
上巳節,因漢朝以前定為二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節,又稱元巳節。巳的本意是蛇,《說文解字》載:「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說文解字》中的「巳」,像一條蛇的形狀
蛇怎麼和人的擇婚生育扯上了關係呢?傳說上古時期,洪水泛濫,人類只剩下了伏羲、女媧。他們本為姐弟(或兄妹)關係,《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為了人類的延續,在蛇(或烏龜)的撮合下,姐弟倆滾石磨測天意,然後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於是人間又逐漸熱鬧起來。因為成親那天是上巳節,為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績,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人祖爺爺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定情的好日子。除漢族外,苗族有「伏哥伏妹治人煙」傳說,布依族、瑤族均有「伏羲兄妹」傳說。
驪山人祖廟
歷代有蛇的崇拜情結,不少部落或方國以蛇為圖騰。春秋時,吳越之地普遍「斷髮紋身」,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又有《淮南子》記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其實即是古越人對龍(蛇)圖騰的崇拜。在古籍中,伏羲、女媧的形象也和蛇有關,《文選》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中國出土發現的歷代伏羲女媧像,一般都為人首蛇身男女二人,男女上身相擁,下尾盤曲相交。在出土的許多畫面中女媧手持圓規,而伏羲手持曲尺。
女媧造人
古代還有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傳說她創造了世間萬物。《東方朔佔》記載:「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作為人類之母,她還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女媧除了捏土作人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保護人類。知名遊戲《仙劍奇俠傳》就以女媧傳說為故事藍本,設定了女媧族。女媧族都為女性,懷孕會激發女媧後人的母性,露出長尾巴;同時,她們和女媧一樣,肩負著保護人類的重任。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女媧補天
在古希伯來《聖經》中也有神七天創造世界的說法,不同之處在於,聖經中的神是第一天創造了光,第二天造空氣和水,第三天造陸地、海洋和各類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和定晝夜、節令、日子和年歲,第五天造各類動物,第六天神按著他的形象造人,第七天創造工作完畢休息。相比之下,還是不知疲倦的女媧更勞累。同樣的,蛇也和生育扯上了關係,但成了邪惡的象徵。神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後,讓他們住在伊甸園裡。然而,狡猾的蛇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導致兩人被逐出了伊甸園。
《詩經》中古人擇偶的吉日
雖然在上古時期女性就受到出行限制,如《易經》規定的「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但是,古人也同時發現,情愛乃是人的天性,不應視作禁果,總要有開禁的日子。「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是《周禮·地官·媒氏》中周代的上巳節風俗。仲春即農曆二月,與蛇(巳)的生活規律相關。蛇在每年農曆九月進入冬眠,次年春二月復甦,三月開始出來活動,並尋偶交配。這也說明,上古神話以及上巳節都為蛇圖騰崇拜的產物。於是,未婚青年成了上巳節的主角,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甚至野合私奔,都不受幹涉禁止。成於前11到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了大量上巳節的民俗和故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純文學的專著。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王室採集,然後由王室的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此時孔子年僅8歲,因此孔子刪詩說不可靠。不過,孔子很重視《詩經》,後來也的確參與調整《詩經》篇章的次序。《詩經》因此也被定為儒家五經之一,成為儒家的必修課本。
排序調整後的《詩經》,第一首詩來自《國風·周南》,便是極其有名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男主人公採用「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方法不斷取悅美女,想要獲取她的芳心。這位「君子」是誰呢?他是儒家最為崇拜的六位大聖人之一的西伯昌(周文王);而「君子」心儀的對象便是他後來的正妻太姒。相傳,年輕時候的西伯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見到她的美貌,驚為天人。
渭南周文王、太姒像
孔子為何將聖人男歡女愛的詩《關雎》放在篇首呢? 他解釋道:「《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他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漢代《毛詩序》更加詳細地解釋了儒家對於上巳節寬容的看法,「《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當時的儒家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一切道德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孔子如此安排,說明他並不反對人的天性,他本人也是父母野合而生,《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孔紇,字叔梁,古文常做「叔梁紇」)與顏氏女(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而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明清《女兒經》寫的「莫與男人同席坐,莫與外來女人行」,不知道要比之前的儒家腐朽多少倍。
孔母顏徵在
民國上海錦章書局版《女兒經》
《詩經·國風》中還有其它詩歌反應了當時男女交往的情景。「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是《邶風·靜女》敘述一對男女青年在幽靜偏避的城隅上約會的情景。「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這是《鄭風·溱洧》描述溱洧河畔男女青年相互嬉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
《溱洧》
詩詞中男女郊遊的狂歡節
漢朝將上巳改為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日都不固定,恰好又都在
鄭玄注和《晉書》裡提到的「祓除」,是上巳節除男女交往外,另一個重大民俗活動。周代十分重視水濱「祓除」之俗,重要到政府專門指定的女性神職人員來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說:「女巫歲時拔除釁浴。」「祓」和「除」都是消災免難的意思,意思是洗浴能夠消災。
由於「祓除」之俗與水有關,魏晉以後,上巳節還逐漸演化為士族和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就是王羲之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千古名帖《蘭亭集序》正是在
《曲水流觴》
六朝時期的青年男女也在上巳節那天享受美好的春天,臨水聚歡。「麗日屬元已,年芳具在斯……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清晨戲伊水,薄暮宿蘭池……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這是南朝詩人沈約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清晨戲水,晚上就在水邊露宿,是當時男女青年因性愛而忘記的「蠶桑」正務的真實寫照。
上巳節在唐朝發展為季節性的聚會,政府還規定
《麗人行》
上巳節在北宋、南宋之交還是十分盛行,甚至可以說比前朝更為熱鬧。南宋初詞人王安中在《進和御製上巳賜宴詩》記載:「以上巳賜宴西池,方時承平,中外衍樂,嬉遊之盛前所未有。」然而到了南宋,盛況不再。劉克莊的《憶秦娥·上巳》寫道:「修禊節,晉人風味終然別。終然別,當時賓主,至今清絕,等閒寫就蘭亭帖。豈知留與人閒說,人閒說,永和之歲,暮春之月。」前人的狂歡和風雅,到此時,都只化作人們閒談的追憶了。為什麼呢?宋代以後朱熹的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可笑的是,朱熹自己就是個知名的好色者,監察御史沈繼祖曾彈劾朱熹:「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之,謂其能齊家,可乎?」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中國三月三情人節在黎、白、傣、壯等少數民族地區得以保留與傳承,每年歡渡。受古代中國影響,日本至今尚有三月三桃花節(亦稱「女兒節」),女孩把自己的畫像或照片裝飾起來放進河水漂流,祈禱能找個如意郎君;亦有給人偶換穿衣服的遊戲,並有把人偶投放在河水中以求吉祥,趕走厄運的習俗。
參考文獻:
任振河:《中國上巳傳統情人節的起源、演變與現狀》,《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10月第19卷第10期
朱淑君:《三月三,中國情人節溯源》,《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