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中醫大師裘沛然的一部非醫學專著《人學散墨》十餘年來一版再版,成為醫學院校不少教師書架上的常備書。最近,此書被加急追印2000冊,選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次送給全體新生的「編外教材」。在其感召下,兩院院士陳凱先、顧玉東、褚君浩,以及各學科帶頭人、全國教學名師等校內外30多人都擔當了本科生導師,紛紛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生授業育德。
為新生上特殊一課
做合格醫生,首先是做合格的人。雖然一生撰寫和主編過40餘部醫學和詩文著作,耄耋之年的裘沛然仍花8年時間寫就20萬字的《人學散墨》,專門論述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今年,這部充滿「醫生醫事」況味的生命之書,加之《談心——中醫名家十講》以及兩部「跨界協同育人創新系列叢書」《教與學的對話》《思與行的融合》,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新生入學時的書包標配。
「初入杏林,才知道為人醫者不但要學岐黃之道,更要學為人之道。」來自基礎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學子姚閱,從《人學散墨》中讀取了「以仁為本,以禮為節,以義為衡」的精髓,感激老前輩為他們上了如此特殊的一課。「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第一次宣誓……我們在努力適應這份『為人與為人醫』的浪漫,而這份浪漫也終將適應我們。」
中醫文獻學專家、79歲的段逸山教授今年為本科生上了《天地至德,大醫情懷》這一課。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到中醫大任教,段逸山已教了半個世紀的書,除了講授大課,至今還帶教6名博士生及博士後。作為覆蓋全校各個院系的35個導師團的團長之一,他帶的導師團名為「生生」,對口服務基礎醫學院的學生成長。他說:「《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之謂易。所謂『生生』,就是這個意思,讓人生存、生活得更好,這也是導師團的育人方向。」
課上,他告訴學生們,「遵行『志』『識』『恆』:有志則不甘平庸,有識則不敢自是,有恆則不致無成。」他說,自己學醫三年後,感覺很好,似乎「天下無病可治」;而當治病五年,才知「天下無方可用」。常說「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正應了典籍中的警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他希望新一代的醫學生「知崇履卑」,低調不狂而自強不息。
生命最可貴,醫者責任重大
導師團不僅有段老這樣的終身教授領銜,還有20餘位名師、名醫、名家各自擔綱團長。中藥學院「揚帆」導師團團長、中科院院士陳凱先說:「大學生首先要學做人,摒棄享樂主義,時刻將國家和社會放在首位;懂得團隊協作,互愛互助;學習踏踏實實,不弄虛作假,嚴謹認真。」
面對未來的「準醫生」,針灸推拿學院「明堂」導師團團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告誡學生:「我們的工作面對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貴,所以我們的責任十分重大。」學生黃蕾蕾一直記得:「他說自己成為院士,最要感謝的是病人,是病人造就了他,是病人使他成長。」她說,這句話激勵著自己,對擁有優秀醫術、治癒受苦之人的嚮往越發強烈,並化為學醫之路的信念。同為上中醫「團長」的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認為,培養學生要注重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解決他們思想上的問題、生活上的問題、就業上的問題;另外一個層次是往高端提升,要培養特別有能力、能夠成為社會棟梁、起到引領作用的傑出人才。
在「團長」麾下,中醫大每個導師團由專業課教師、科研人員、臨床醫護人員、管理服務人員、思政輔導員等組成5到8人團隊,一起加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