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龐萬通 攝影:孫嘉俊 範鑫)7月26日,當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為響應學校的號召,勇擔青年責任,將青春奮鬥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赴濟南市暑期社會實踐團團員就近展開了社會實踐活動。
此次實踐旨在通過學習調研,在助力復工復產的同時以學促行、以行踐學,切實為學科教學搭建起一個較為完整且能供其他同學參與和迭代升級的養殖場虛擬模型,提高教學生產效率。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一座『智慧型養殖場』的建設與前期的努力密不可分。」這是張彩明在實踐過程中一位電工師傅給出的見解,也是他實踐過程中的體悟。早在實踐開始之前,情系畜牧養殖的張彩明便已深知照明設施以及一些應急電力設備對於養殖場和動物生長發育的重要性。而這,也成為他選擇去建築工地實習的原因之一。
上至屋頂預埋電線管道,下至地下室引線照明、鋪設消防設備,張彩明在跟隨師傅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將對養殖密度與電力設施布局的思考記錄下來。
為了完成模擬養殖廠的構建,深入了解工廠生產的現代化模式以及養殖廠內常用電器的生產,劉恆峰進入深圳一家電器廠展開實踐。從配件生產入手,他在學習之餘也積極參觀相關配件的組裝、運輸、安裝等環節。
「倘若離開了這些先進的儀器,很難想像該如何建成一個現代化的養殖場」,回想起養殖廠中排風扇、溼簾、加熱板、烘乾機等設備的生產流程,劉恆峰感慨頗深,「正是歷經機器塑形、運輸、粗加工、精細加工、優次挑選這一生產流水線,這些設備才得以誕生並服務於生產實踐。」
隨著生產流程向著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傳統模式逐漸被取代。走進內鄉縣田野農牧有限公司展開實習的龐萬通,在工人的帶領下,參觀學習現代化儀器設備的使用。從人工配料到機器制料,再從自動上料到自動控溫,龐萬通從點滴做起,在展開調研的同時也將「科技養殖」寫入「模擬養殖場建設方案」之中。
積以跬步,致以千裡
智慧豬場的建設除了離不開現代化的建設,也離不開科學化的養殖技術。本著這一理念,範鑫深入豬場學習調研。據了解,流產作為生豬養殖過程中的一大挑戰,長期阻礙著養殖業的發展。來到豬場以後,範鑫便跟隨工人師傅對母豬進行採血化驗以分析流產的原因。其後,他們又從母豬的查情做起,做標記、錄檔案、檢精液、標耳號,將配種工作作為指導改善母豬流產問題的出口。在此過程中,範鑫也積極聯繫專業所學,將自己關於「單欄養殖不足之處」的想法與工人師傅進行交流,並把降低流產率作為共同的目標。
作為一家以蛋製品加工銷售為主,融飼料加工,種蛋禽飼養、服務與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將蛋製品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基於解決「模擬養殖場」動物疾控及產品外銷問題的想法,田恆睿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
「免疫對高密度的養殖場有著重要意義。如果免疫工作沒有做好,一隻雞患病就可能會導致整個廠的雞全部患病。」聆聽著工作人員的指導,田恆睿通過頸部皮下注射和噴霧消殺的方式對剛出殼的小雞進行兩次免疫,防護疾病。
匯以經驗,成以江海
走進青島愛諾伴侶動物醫院,孫嘉俊參觀醫院布局以後,便開始熟悉各類器材、藥品的擺放位置以及基本的使用操作流程。「有備則無患」,孫嘉俊這樣認為,也這樣實踐。「集中精神,平靜呼吸,用力攥住小狗前肢,找到血管,分毛,消毒,下針,回抽,採血」整個採血流程一氣呵成。而這一操作源自孫嘉俊對動物的敬畏與熱愛,也得益於她紮實的專業基礎。
對於大動物尤其是集約化程度高的養殖動物來說,絕育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耗材,如飼料、環境等,從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在觀摩完一場公貓的絕育手術後,堅持「從小事做起、把事事做好」的孫嘉俊也用「麻醉、定位、退毛、分離、取睪、止血」囊括了自己的學習所知。
為了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養殖場虛擬模型」的構建,實踐活動開始以後,吳小龍便下農村、赴企業、行調研、助生產。在助產一頭二產母牛時,因為胎兒胎位錯亂,吳小龍配合場主等人調整胎位,而後用繩子系住犢牛的腿,幫助犢牛的產出。在走訪過程中,吳小龍也學習了解到當地不少個體養殖戶因地制宜,以玉米秸稈混同成品飼料進行飼喂,再以動物糞便進行肥田,如此循環往復,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鞏固理論」經過幾天的學習調研,隊員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每日互相交流經驗與不足之處,獲益匪淺。就「如何推動疫情後的復工復產以及建設養殖場虛擬模型」等問題,團隊成員還將繼續探索,在生產實踐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幹並做出應有的貢獻。
審核人: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