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年的江蘇省文科狀元白香菱,因為選修課歷史只考了B+,而無緣國內一流大學的事,我此前曾寫過一篇文章:&34;無緣清華北大,&34;如何落地?
如今,白香菱終於花落港大,也算是給此前無數關心和惋惜她的人一個比較滿意的答覆了。
由於目前我們高校特別是教育部直屬的原985、211高校,相對僵化的錄取規則和幾乎沒有自主權利的錄取制度,導致這位偏科的文科狀元按規定幾無入主名校的可能。雖然一經媒體報導,迅速成為熱點事件後,一些知名高校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蘭州大學,北師大學等,都相繼拋出橄欖枝,但白香菱最終還是選擇了香港大學,我想這是他們全家有感於僵化體制下人才培養的擔憂和感同身受的驚悟。試想:如果沒有媒體的報導、沒有億萬網民的關注、沒有成為一時談論的熱點話題,按照現在錄取規則,那些伸出橄欖枝的學校還能很乾脆地做出這種決定嗎?
白香菱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大學開出的條件最為優厚,不僅錄取她到港大最強的專業——金融專業,而且承諾給她一百多萬的全額獎學金,在她大學期間全家再不用為她的學費生活費發愁。條件確實優厚,而且這樣的優厚條件目前在我們國內的任何大學裡也都是無法給予的。但是上大學的終極目的是學有所成,能夠為社會、為人類貢獻出自己的才智。
單就研究能力而言,港大雖然在國際上也是有名的大學,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也確實比國內其他985高校要好,但從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和創新能力看,與國內一些名校相比,不可否認呈下降勢頭。但是港大最大的優勢是開放的國際視野、與世界名校同步的先進教學理念、自始自終採用的全,可以使學術研究與歐美名校無縫對接、良性互動,這也是國內所有名校所無法比擬的。
香港大學在介紹學校的使命中提出:提供全人教育,以國際最高標準為基準,充分發展學生的天分及個人潛能,並為社會人士拓展終身學習的機會;、建設群策群力、靈活變通、多元共進、互勉互勵的學術環境,籍以招攬、栽培頂尖學生、並吸引和保留最優秀學者和教育人才,使他們可在能啟迪創意、鼓勵自由思想學習、樂於探究和表達的文化氛圍中發展成長
因此,白香菱申請去香港大學,既是我國現在高考錄取體制的一曲悲歌,也是值得教育部門認真反思的一劑良藥,更是一顆明珠最終沒有暗投的一件幸事。就像前文中我所說的,目前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最迫切的還是打破各種條條框框的制約,在相對寬鬆、自由氛圍下,人盡其才、因材施教,使其具有真才實學,而不是埋頭培養考試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