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漢:突破與超越,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

2021-12-28 守正創新讀書會

所謂突破,就是中國政治學要跨出借鑑與移植西方政治學的階段。其實早就應當這樣做,可能現在的條件更加成熟了。海峽兩岸的中國政治學者完全有條件另闢蹊徑,應該旗幟鮮明地跨出這一步。

一、為何要突破,為何要超越

我們過去追隨的西方政治學基本上是美國的或美國化的政治學。美國政治學有嚴重的偏差與缺陷。它背離了理論與實踐應有的聯繫,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很多美國政治學者的專業態度。

我認為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活動,尤其是從事政治學的研究,其成果都會有一種強烈的實踐意義,學者是不可能迴避這個問題的。你是為誰做學問?你要把學問跟誰去分享?你希望如何改變這個世界或者這個時代?這都是學者必須面對的。我說要超越,是因為西方政治學,尤其是美國政治學已經忘了這些基本點。我們要回歸經世濟民的中心,要重新建立理論和實踐的密切聯繫。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傳承裡,這樣的一種關懷和思考是極其豐富的。于右任的書法大家都很熟悉,他書寫的北宋大思想家、代表宋明理學集大成者張載(張橫渠)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表達了儒家學派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它是中國人精神上的坐標,表現出一個中國學者對國家、對社會的關懷、擔當和使命感。這是可以指導我們去思考一個人的世界觀的非常重要的思想結晶。

目前,西方主流社會科學難以預見與理解當前的歷史巨變。全球金融危機讓主流經濟學陷入巨大的困境,西方民主體制的合法性危機讓政治學者非常彷徨,他們無力直面並回應這個歷史巨變時代的知識挑戰。

(一)西方主要社會科學理論架構難以解釋中國的發展模式。

實際上中國的發展經驗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西方主流理論的一種基本設想,西方學者或者是刻意進行迴避,或者是在這方面顯得非常蒼白。

(二)西方主流國際關係學者對中國帶動的世界秩序重組,沒有思想準備。

他們無法理解中國興起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機遇,無法正確地或者認真地對待中國的復興,以及中國帶領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前所未有的自主發展的機遇。其實在這方面的研究,連中國學者自己都未展開,更不可能期待美國學者、西方學者能夠更前瞻地對中國興起從事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

(三)美國主流政治學陷入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困境。

美國主流社會學者無視科學哲學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後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死守已經被揚棄的科學哲學理論,一直將其作為美國主流社會科學知識建構的指導原則,猶如問道於盲。20世紀80年代以後科學哲學領域的共識是,邏輯實證論嚴重誤解了科學活動的本質:首先,科學知識的主要探索對象不是僅限於經驗世界,而是經驗世界現象背後的產生機制;其次,科學知識活動的目的在於發揮真實世界的構成本質與基於必然性的因果機制,而不是發現經驗性規律。

這種脫節困境的根源:首先是源於其固執的意識形態立場,其次是源於其所依賴的社會哲學理論,最後是源於其所憑藉的局部而片面的歷史經驗。

相當多的美國學者存在固執的意識形態預設立場,產生多方面認識的偏差,主要體現在:(1)自由主義偏差:認為最好的制度一定是尊重個人的自由與選擇;(2)歷史終結偏差:認為西方展示的代議民主、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的三位一體,代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最高階段,而非西方世界不是已經向西方模式靠攏,就是處於頑抗的過渡階段;(3)西方中心偏見:認為西方創造了近代的人類進步,西方經驗是界定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的坐標。上述三個預設立場,嚴重阻礙了美國學者認識與理解當前的歷史巨變。

(四)西方國際關係學者拒絕面對後西方中心世界秩序的來臨。

最近幾年,我與很多西方主流國際關係學者進行對話,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在面對時代潮流時的一種抗拒心理。面對客觀現實,這個世界已經一步一步地脫離西方秩序,正在進入一個後西方的世界秩序時代,他們卻找出各種理由,不願意承認世界秩序的變化,以他們的主觀意識對新的世界秩序進行解構。

(五)美國政治學存在嚴重的方法、理論、經驗的基礎缺陷。

二戰後,美國社會科學哲學基礎全面動搖,但是主流政治學包括新古典經濟學,在自己建構的一種封閉的知識體系裡面去抗拒科學知識的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在過去30年中,科學哲學理論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早已進入後邏輯實證的發展階段。然而我們很多研究方法論的學者,還在教學中以邏輯實證論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礎理論。

(六)美國主流政治學理論涵蓋的經驗範疇有嚴重的時空局限性。

存在「當下主義、非歷史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傾向、國家中心主義」五種主流國際理論的偏差與謬誤。美國政治學者的很多理論,尤其是比較政治理論、國際關係理論所覆蓋的經驗的時空範圍很窄。例如國際學,基本上就是在西伐利亞合約之後,以西方主權國家為構成單元的那些歷史經驗。

(七)西方政治學者難以跨越意識形態的窠臼,美國政治學者無法超越意識形態影響下的國際關係理論。

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維護美國霸權,包括「霸權穩定論」、「安全的困境」、「金德爾伯格陷阱」。他們用所謂「自由制度論」與「民主和平論」,為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他們推行的「典則理論」假設西方國家所推行的價值與行為準則可以成為普遍性的規範,而基本上忽視非西方世界可以另起爐灶,可以根據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建立新的合作模式與體制。他們只能用自己的功利主義動機與行為模式來理解非西方行動者。他們完全不能理解中國領導人倡議的「義利之辨」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時,他們又刻意忽視霸權的兩面性。例如,以主權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缺失日益明顯,但美國捍衛美元霸權,阻止SDR扮演超級貨幣功能,美國為了防範其他貨幣挑戰美元地位,阻止石油交易改為以歐元或其他貨幣結算。又如,在美國財政部主導下,IMF對外債危機實行嚴格的紓困條件,優先維護國際債權人的權益,而不顧紓困方案對債務國的巨大社會與經濟損害。並長期推銷華盛頓共識,加劇全球化造成的兩極化分配與排除邊緣群體。

美國的國內政治與意識形態讓國際公共服務產品長期供給不足。例如,IMF的可融資額度嚴重不足,但美國長期反對增資,避免稀釋其投票權與影響其否決權。又如,世界銀行的資本規模長期凍結,遠遠不能滿足開發中國家的需求,還試圖抵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設。

美國的霸權已經成為國際秩序不穩定之源,國際社會飽受美國強加於人的「公共之惡」(publicbads)。美國主導金融全球化強迫各國打開資本市場、解除金融管制,導致熱錢在各國製造資產泡沫與金融危機,並讓華爾街有毒金融資產泛濫全球;美國以多種名目強推智慧財產權,維護美國跨國企業暴利與市場壟斷、阻礙創新與知識共享,將藥品專利凌駕生命價值之上;美國將相互依存作為戰略武器,採用霸凌手段搞金融封鎖、貿易戰、長臂司法管轄,網絡封鎖打擊競爭對手。

(八)選擇性地詮釋西方崛起的歷史經驗。

西方學者對他們自身的歷史詮釋是選擇性的、甚至是有意漂白:對於他們國家歷史中的剝削、殘暴、陰暗的一面,基本上略過不表。很多西方學者對自己國家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取得的成就大書特書,但是對於西方國家發展過程中對外侵略、殖民主義、奴隸制度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他們卻輕描淡寫、遮遮掩掩。在解釋西方興起的歷史文獻中,他們往往是筆鋒一轉,不去正視這些野蠻的、血腥的、醜惡的因素在其原始積累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像流行於西方學術界新制度學派學者諾斯的歷史敘事就是選擇性的,採用簡化和壓縮歷史以削足適履。他的分析讓讀者相信,英國、荷蘭、法國與美國等西方列強的成功崛起,主要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正確的制度演進路徑,克服了交易費用過高的難題。在交易費用學派的理論框架中,是容不下英屬東印度公司這種靠徵服、佔領、掠奪與獨佔的殖民商業帝國,也與《棉花帝國》這本經典之作呈現的歷史證據格格不入。

相關焦點

  • 朱雲漢:邁向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
    作者簡介朱雲漢,教授,籍貫浙江諸暨,1956年2月3日生於臺北。1977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1979年獲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擔任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他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他目前擔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諮詢委員,新加坡教育部社會科學審議委員,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學術審議委員會政治學門召集人。
  • 朱雲漢:超越歷史:中國大陸興起的全球意涵
    朱雲漢: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最突出的設計就是一黨執政。這看起來和世界潮流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它的重點在於如何維持政治穩定和治理能力。這裡面有幾個值得肯定的方面。一個是它解決了繼承危機問題和個人專權問題。一般來說,一黨執政或者威權體制很難邁過這兩個門檻,但是大陸從鄧小平時代開始,逐漸建立起幹部任期制和接班制,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 朱雲漢:「巨變時代」呼喚「中國政治學」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東亞政治經濟、兩岸關係、民主化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著有《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等,對「市場與民主」、「美國霸權政治」、「西方政治秩序」等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中國興起帶動21世紀全球秩序重組」、「王道思想可濟西方之窮」、「中國擁有得天獨厚三大優勢(即特殊政治體制的優勢
  • 朱雲漢:一個知識分子對21世紀的思考
    不久前,臺灣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所著《高思在云:一個知識分子對21世紀的思考》一書。,以因應綜合國力即將超越自己的威脅。   對東亞來說,21世紀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去理解、應對中國崛起及其帶來的世界秩序重組。過去300年裡,只有4個歷史事件可以跟中國崛起相提並論。第一是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第二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第三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第四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的崛起。後兩個事件深刻塑造了20世紀至今的世界秩序。
  • 臺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新著《高思在雲》研討會在京舉行
    編者按:今年7月,《人民日報》整版摘發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新著《高思在云:一個知識分子對21世紀的思考》的主要觀點,將本書的討論引入新的熱潮。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對世界與中國發展密切觀察思考的思想結晶,作者導師胡佛先生在《導讀》中讚譽本書乃兼具「致廣大」與「盡精微」思想格局之作。
  • 【青年說】朱雲漢:解讀中國要有大歷史觀
    著名學者、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的一系列命題和觀點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他對中國發展和世界格局變革的解讀富有啟發。
  • 朱雲漢:中國不一樣|現場實錄
    來自國內外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三十位在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領域取得突出學術成績的中青年學者報告了新近研究成果。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就「中國發展模式對世界的貢獻」發表主旨演講。本文根據朱雲漢教授現場發言整理,已經本人審定。
  • 朱雲漢:一個臺灣學者眼中的中共體制
    當然,這是弗裡德曼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話,但是透露出他認識到中國政治體制比美國體制更有可能達成「社會最佳選擇」。他也看到了美國政治體制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擔心美國處在不斷的內耗過程中,沒有辦法讓這個國家真正有效地應對21世紀的挑戰。他特別在意美國一定要發展綠色經濟,一定要對可再生能源投入大量的研究預算。
  •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政治學「三大體系」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是一個具有學術開拓性的理論構建。新型政黨制度突破了舊式政黨制度的傳統框架,有利於凝聚政治合力、激發政治動能,可以有效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利於保持政治穩定,使我國得以行穩致遠、謀劃長遠大計。
  • 朱雲漢 || 歷史政治學的社會科學哲學基礎
    戰後的自由國際經濟秩序面臨困境,也讓自由派經濟學者非常惶恐,他們很難真正理解或者正面看待中國的整個現代化道路和經驗,特別是過去四十年的道路和經驗,所以他們也很難真正理解中國如何帶動了很多非西方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興起,以及它接下來可能會帶動世界秩序重塑。這些都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些重要的知識挑戰,我們需要一個更牢固的科學哲學基礎做支撐,需要一個寬廣歷史視野的社會科學研究來回應這些問題。
  • 院慶70周年 | 朱雲漢教授為人大國關送上祝福
    所以從這個輝煌歷史來看,中國人民大學可以說學術上、在理論上負有特殊任務,它應該是以引領時代的理論跟思想的思潮作為先鋒這樣一個角色來自我期許。    新時代的學術跟知識挑戰是非常艱巨的。因為我認為人類的政治文明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的空間,過去流行的很多西方的政治學思想跟理論事實上面對當今世界各種的重大問題、難題是非常蒼白的。
  • 以中國為方法的政治學
    到了90年代,政治學開始走向學科建制化,並發生了分野,其中一個方向是以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為基礎的政治哲學研究,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理論被系統地譯介到國內;另一個方向是研究轉型,從宏大問題關懷轉向基層政治調研,形成了堪稱學派性質的「華中學派」。到了21世紀頭10年,政治學研究的主題是黨內民主、協商民主等民主形式;黨的十八大之後,研究的重點則是國家治理現代化。
  • 臺大教授:西方令人失望,但中國精英的「附庸」慣性更堪憂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受西方話語框架影響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也面臨著重構的壓力和開新的重任。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從政治學角度出發,闡釋了中國政治學為什麼以及怎麼樣突破和超越西方政治學。
  • 【政治學】張樹華:敢於突破美式「民主自由」的話術
    要想更好地認識當今世界的變革與調整,理解中國的突破與超越,首先需要科學認識多年來世界政治演變的特徵與邏輯,辨清西式自由民主的基因缺陷和邏輯陷阱,破解西式「民主人權」話術,樹立政治自信和學術自覺。由「歷史終結論」到「西式民主已死」再到「美國政治衰敗」,冷戰結束30多年來國際歷史進程的大反轉與當今世界政治圖景的大反差令人深思。多少年來,「自由、民主」是西方政治學的核心命題和基本邏輯。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超越「走一步看一步」的經驗主義辯護邏輯,也不囿於具體科學的闡釋,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政治哲學邏輯來剪裁中國現實,而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將之提升到「差異的正義」的原則高度,將偉大的中國之治成果升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表達,全面創新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這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2017年02月23日 16: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瀟瀟 字號 內容摘要: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 重磅|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
    王浦劬(中國政治學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3. 朱雲漢(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4.高 建 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師範大學教授郭 靜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比較政治研究室主任韓 旭 中國政治學會副秘書長、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郝亞光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
  • 基于田野實踐構建中國政治學理論
    西方學者按照普遍主義原則,通過概念移植或概念調適來解釋中國政治問題。如何處理西方理論和中國經驗之間的關係,是中國政治學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請談談您的看法。  徐勇: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直到20世紀才在中國出現。在相當長的時期,我國政治學存在一種突出傾向,即追隨式研究——追隨西方學者的思想,並以是否符合西方理論為標準開展研究,對產生於西方的理論缺乏足夠的反思意識。
  • 【寶法讀書】崛起的中國正在撼動世界秩序——《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讀後感(下)
    傳承尚和合、求大同的歷史基因,秉持和平、合作、發展、共贏的開放理念,中國夢跨越山海阻隔,超越文明差異,在中國與世界之間架起溝通之橋,揚起合作之帆。金磚五國走在一起,是一個主動選擇的過程,是一個創新機制的過程,更是一個體現國際經濟發展大勢的過程。金磚國家的經濟穩健發展,體現了當代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過程,順應了全球多極化的大趨勢。過往十年間,金磚煥新顏。
  • 【學科前沿】西方政治學在中國:近30年來學術翻譯的發展與評析
    :陳嶽、孫龍、田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一、中國政治學學術譯介的三個發展階段  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社會科學,現代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最早開設政治學課程的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第一本政治學教材是一位德國教授講演錄的翻譯本」①。此後,政治學在現代中國逐漸發展。中國學術界對西方政治學學術著作和相關研究成果的關注、引進和翻譯出版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