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百年老校
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北京、廣州等地
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實在深圳也有許多百年老校!
她們孕育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南山區
南頭中學
前身:鳳崗書院、鳳崗學校
始建:1801年
歷史:南頭中學前身為清朝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創立的「鳳岡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學校按新聲學校建制由「鳳岡書院」更名為「鳳岡學校」,從鳳岡學校到寶安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寶安縣立初級中學、寶安第一中學,至1958年更名為寶安縣南頭中學。
南頭中學從開始設立學堂開始算起已經有210年歷史,按新式學校算也跨越百年。它是第一所由書院延續至今的百年老校,曾是清代深港兩地最高學府,被譽為「深圳教育的根」。這所百年老校,跨越了百年滄海風雲,歷經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的轉型。
南山小學
距今99年
前身:南園小學
始建:1921年
歷史:南山小學前身為南園小學,始建於1921年8月,由南園村的華僑吳登良等人捐資修建,是當時寶安縣唯一的洋房小學。當時,當地華僑還捐錢從廣州請了老師來村裡教南園小學學生們詩畫、國語等。
1939年,日本侵華後,佔領寶安縣,將南園小學改為日本在寶安縣的「第三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將校名改回「南園小學」;解放後,將校名改為「新南小學」;1972年,學校遷址北頭村東街,因學校劃歸南山大隊管轄,故將校名改為「南山小學」,沿用至今。
福田區
新沙小學
距今112年
前身:新洲南溪學校
始建:1908年
歷史:新沙小學創辦於清末民初(1908年前後),其前身為「新洲南溪學校」,其名係為紀念新洲開基祖簡南溪。因舊校址曾設在新洲祠堂村內,也叫祠堂小學。解放後更名為新沙小學。學校歷經百年風霜,幾經搬遷後,新校址於1996年由深圳市政府撥款重建,翌年夏天校舍落成後交付使用。
崗廈小學
距今96年
前身:崗廈村私塾、文蔚學校
始建:1924年
歷史:崗廈小學創辦於1924年,原為私塾,1943年改建成文蔚學校,1951年深圳各學校以自然村名命,「文蔚學校」改為「崗廈小學」。幾經遷徙,最後座落於現址。學校於1995年拆除重建,1998年6月交付使用。
崗廈村的村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代,來自崗廈村的學生多姓「文」,學子骨髓裡流淌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的文化血液。
羅湖區
深圳小學
距今109年
前身:雍睦堂
始建:1911年
歷史:深圳小學始建於1911年3月,由當時深圳墟張氏「雍睦堂」發展而來,幾經風雨變遷,迄今已逾百年。
水庫小學
距今100年
前身:黎圍小學
始建:1920
歷史:水庫小學始建於1920年,由當地村民和海外華僑捐資興建創辦,原名黎圍小學,後改名通福小學,於1958年因深圳水庫的建設搬遷至現校址,改名水庫小學。
1986年,水庫小學由政府投資改建成現代化學校。之後發展迅速,1994年評為羅湖區一級學校,1995年評為深圳市一級學校,1997年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並在2004年11月以高分順利通過省一級學校的複評。
龍華區
廣培小學
距今108年
前身:廣培高小國民學校
始建:1912年
歷史:清末民初的牛湖村遍布很多蒙館(即民間私塾),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為響應孫中山先生「讀書救國」的口號,由當時旅居海外的牛湖僑胞陳兆南等打破宗族、地域局限,共籌集了三萬元銀元,於1912年冬在蒙館基礎上建成了廣培學校(原名廣培高小國民學校)。
廣培小學創建之初,就確立了「廣興教育新民氣,培就人才振國魂」的辦學宗旨。當時第一代受西方進步思想影響的華僑迫切期望通過教育改變國民素質,扶持家鄉發展。他們認為,振興中華的出路就是振興教育,振興家鄉的出路就是廣興教育,培就人才。
振能小學
距今106年
前身:永修小學、振能學校
始建:1914年
歷史:振能小學,與觀瀾中學同根同源,民國時期曾以首屈一指的辦學規模成為深圳「四大名校」之列,是深圳最早的由民間自主創辦的現代學堂之一。1914年,覺察到時代變遷的陳氏後人,將村中存在的9所私塾合併,由海外華僑捐資興建,成為新式學校,以其校址「永修齋」定名為「永修小學」。
振能學校得名於其所在客家古村的始祖——陳振能,陳氏族人歷代保持重視教育的傳統,提出「興門第先興學第,振書聲後振家聲」的主張,後秉承「崇文勵教、育人興邦」的校訓,不斷發展壯大。
1950年,振能學校被一分為二,中學由政府接管,小學遷回村中祠堂,改稱為「松元小學」。1982年,松元小學正式改回原名「振能小學」。
而振能中學於1959年改為寶安縣觀瀾中學,1993年更改為深圳市觀瀾中學。觀瀾中學與振能小學實為同宗同源。
坪山區
光祖中學
距今114年
前身:光祖學堂
始建:1906年
歷史:光祖中學前身為光祖學堂,位於坪山區坑梓聚龍山下。始建於1906年,系由南洋愛國華僑捐資,仿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中院興建的一所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新型學堂,它開南粵近代教育的先河 。
光祖學堂首首任校長是康有為嫡系弟子歐榘甲,他提出「家國之光」的辦學理念,矢志興學育才,為國爭光。該校知名校友有東江縱隊領導人曾生(開國少將)、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葉鋒、寶安縣首任縣長黃國偉等。
坪山中心小學
距今106年
前身:坪山學校
始建:1914年
歷史:1914年,由本地鄉紳、海外華僑捐資,在坪山圩鎮東門地帶,創辦了坪山學校。1917年,坪山學校更名為坪山小學;1990年,學校搬遷到現址,新校園依據當時深圳市最高標準建設落成;2015年,學校原地重建。搬遷重建為坪山中心小學走向城市化、現代化辦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寶安區
西鄉小學
距今125
前身:錦庭書室
始建:1895
歷史:西鄉小學前身為林家私塾——錦庭書室。校內有錦庭書室、綺雲書室(市級文物)兩座古建築,是一所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錦庭書室原是林家私塾,為香港愛國人士林鈺斌的祖上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置,比綺雲書室晚了10年。
從20世紀40年代起,錦庭書室的原共有人林鈺權、林永山、林鈺斌3人就將書室無償提供給西鄉小學使用至今。改革開放後,私塾被改作鄉辦小學,成為西鄉小學,成了西鄉教育的發源地。
1996年9月,由於形式發展的需要,由西鄉中心小學改名為西鄉第二小學,又於2015年改名為西鄉小學。
官田學校
距今98
前身:官田村私塾、靜天學校
始建:1922年
歷史:官田學校的創辦歷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當年,官田村民重視教育,集資創辦私塾,曾先後易名為靜天學校、太和學校、競新學校,解放後定名官田學校,1954年轉為公辦小學,名「官田小學」。1999年從舊校區搬到了新校區,2009年9月1日更名為官田學校,由原來的一所村辦小學升級為石巖街道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
官田學校老校門及1998年前的學生合影
龍崗區
蘭著學校
距今90年
始建:1930
歷史:蘭著學校,創辦於1930年,是由龍崗回龍埔籍牙買加華僑捐資修建的一所新式學堂。新中國成立後,曾更名為「回盛第一小學」「回龍埔小學」,改革開放後,復名為「蘭著學校」,在1990年、2012年兩次遷址重建,並於2019年再度擴建,如今位於龍崗區回龍埔社區協同路1號。
蘭著學校之名,是為紀念回龍埔兩位祖先——餘廷蘭、餘廷著。清代康熙年間,他們由梅州遷徙到龍崗回龍埔,而後他們的子孫又為了討生活,前往加勒比海島國牙買加。雖然遠渡重洋,但餘氏族人始終心向故土,經濟稍稍寬裕後,便立即為家鄉籌建了一所學校,供子弟免費讀書。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蘭著學校是享譽惠州、龍崗、東莞的名校,也曾囊括四海志士,為抗日革命搖旗吶喊。
橫崗中心學校
距今105年
前身:橫崗學校
始建:1915年
歷史:橫崗中心學校始建於1915年,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一批海外華僑和地方鄉賢秉持「情系桑梓」與「崇文重教」的家訓,集資修建了橫崗第一所新式學堂:橫崗學校。以「學校」命名,本就開了風氣之先,還仿照西例,成立了校董,募集資金,聘請教師,維持學校的運轉。
1947年學生畢業照
百年來,學校經歷了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關鍵歷史階段。期間,學校兩移其址,四度更名,從1915年的橫崗學校到1950年的「惠陽縣第三區第七小學」,再到1958年的「橫崗中心小學」,直至2014年的「橫崗中心學校」。
作為一個新興的超大城市
深圳更加輝煌的歷史還在路上
不過
特區雖然年輕
但深圳不年輕
在深圳
也藏著不少百年老校
為深圳的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見證著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
到大都市的發展
這裡面
有你的母校嗎?
(想了解更多關於深圳的歷史和往事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土生土長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