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張益群
從事村醫工作30餘年,曾參加過2003年非典的防治
祖孫三代都是醫生,父子倆抗擊疫情春節無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胡吉星
(張益群上門為村裡的湖北返瀏人員測量體溫。通訊員 胡吉星)
「這幾天身體還好不,沒有哪裡不舒服吧,今天過來繼續給你們量一下體溫。」「我們感覺都很好,回來後就一直在家,連這個家門都沒有出過。」1月29日(正月初五),聽說張益群要上門量體溫,永安鎮永和村村民李力(化名)家,原本緊閉的大門終於打了開來。
當天,是張益群連續第8天上門,為從武漢返瀏的李力一家三口測量體溫、了解身體狀況。「昨天是36.7℃,今天是36.9℃,我看了下數據,這8天你們的體溫都很正常,繼續呆在家不要出門,一定要等過了14天的觀察期。」張益群再三囑咐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戶居家觀察的村民家。
現年52歲的張益群是永和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出生於一個「村醫世家」,從事村醫工作30餘年,曾參加過2003年非典的防治。今年春節期間,從大年三十至今,他一天都沒有休息,每天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年三十夜 村衛生室裡吃便飯
往年,無論工作怎麼忙,張益群在大年三十下班後,都會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個年夜飯。然後,在正月初一、初二,利用這個難得的兩天休息時間,走親訪友四處拜年。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將張益群的春節計劃打亂。「以前春節還是能休息兩天的,正月初三再回村衛生室上班,今年的情況緊急,從大年三十開始,我就返回了工作崗位。」
1月24日是大年三十,那天也是張益群最緊張、最忙碌的時候。「根據鎮上的工作安排,我們要對從湖北返瀏的人員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人員信息臺帳,並及時報送相關數據及信息。」張益群介紹,永和村共有8000餘人,外出就學、務工、創業人員較多,為及時掌握轄區人員情況,他和村幹部一起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通過入戶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逐一訪問有武漢(湖北)來往史或接觸史人員。
「晚上什麼時候回來團年,家裡的年夜飯都準備好了。」「今天手上還有很多事情,晚上不能回來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除夕當晚,張益群的弟弟給他打電話,說家裡人都在等他回家吃團年飯,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只能耐心地跟家人解釋。
忙活間隙,張益群在村部等來了自己的年夜飯。沒有大圓桌,吃飯在村衛生室裡的辦公桌上;沒有「硬菜」,隨便吃了一餐簡單的便飯;電腦裡沒有播放年年都看的春晚,屏幕上顯示的是武漢返瀏人員健康摸底表格——這就是張益群的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我們一直忙到了11點半才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到村部上班。」正月初一早上7點多,張益群沒來得及休整,也沒有嚮往年一樣出門拜年,早早回到了村衛生室繼續工作,一直忙到晚上接近12點。正月初二,他又加班加點工作到凌晨1點。「春節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是晚上十二點才能下班。」直到正月除四,張益群才抽空給丈母娘打了個電話,在電話裡給長輩拜年並表示自己的歉意。
上戶測體溫 曾參加過非典防治
(張益群上門為村裡的湖北返瀏人員測量體溫。通訊員 胡吉星)
「張醫生,我們這裡發現了一輛湖北牌照的車子,有一對夫妻從湖北那邊回來,你趕緊過來一下……」1月26日,剛進入永和村不久,附近的村民就將王武(化名)夫婦「舉報」到了村上。得知消息後,張益群和村幹部立即趕到王武的住處,給夫妻倆測量體溫,送水銀體溫計、口罩給他們,囑咐他們千萬不要出門,要全部居家進行觀察。
王武的老家在湖北嘉魚縣,在永和村租了一個門面做五金、建材生意。回老家過完年後,由於擔心當地會「封城」,他和老婆就早早趕回了瀏陽。
1月29日(正月初二),張益群帶著醫療箱再次來到王武的住處,上門為兩人進行體溫測量,了解其身體狀況和生活需求。「張醫生,我們的體溫都正常,沒有出現發燒,身體感覺還不錯。」張益群從醫療箱取出水銀體溫計,先用酒精消毒,5分鐘後,他在本子上記錄下兩人體溫測量的數據。
「這幾天我們連店鋪的大門都沒有開,一直呆在住處,就是喝的水快沒了。」得知王武家急需飲用水,張益群和村幹部立即打電話聯繫,承諾很快就會送到家門口。臨走前,他叮囑王武夫婦有什麼需求就給他打電話,自己不要隨便出門。
截至1月29日,永和村共排查出18名湖北返瀏人員,並對他們嚴格實行14天居家隔離觀察措施。作為村衛生室的醫生,張益群每天都會上門為返鄉人員測量體溫、監測身體狀況、做好詳細記錄,並向上級醫院每日一報。
由於經常接觸湖北返瀏人員,不少村民見到張益群都要「退避三舍」。有一次,張益群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他熱情跟對方打招呼、拜年,結果對方直接讓他別靠近,生怕被傳染到什麼。
「當時心裏面確實會有點不舒服,但反過來說明,現在村民的防護意識越來越高了。」張益群說,2003年,他曾經歷過抗擊非典的戰役,對傳染病積累了一些經驗,這讓他收穫了一份淡定。「跟當年的非典相比,政府採取的防護措施更有力、更及時,疫情披露和上報的速度更快,特別是村民的自我防護意識也有了很大提升。」張益群堅信,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父子齊上陣 共同抗擊肺炎疫情
張益群出生於一個「村醫世家」,現從事村醫工作30餘年,其父親也是一名鄉村醫生。
「我父親在村上當了幾十年的村醫,後來病重後,我就接過了他的村衛生室。」16歲時,張益群就開始跟著父親學醫,於1990年考取了鄉村醫生資格證書和執業證書,後進入到豐裕衛生院工作。1996年,張益群父親病重,他回到村上接過了村裡的衛生室,在這個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4年。
張益群的兒子張龍今年27歲,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打小在心底埋下了醫學的種子,高考填報志願時的填報了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進入到懷化市的一家醫院工作,後通過考試回到瀏陽,如今是普跡鎮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瀏陽阻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前線,張益群和兒子張龍就成為了這樣一對抗疫「父子兵」。
大年二十九,鑑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永和村所有村幹部和醫護人員全員上崗。同日,普跡鎮衛生院也取消休假。張益群和張龍這對父子,就這樣因工作需要,在本該團聚的新春佳節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
根據醫院安排,張龍被安排在醫院的發熱門診坐診。從大年三十早上到正月初一中午,張龍戴著醫用口罩、防護手套,連續坐診20多個小時,一遍遍詢問患者的流行病學史,是否持續發熱、發熱前2周有無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不錯過任何一個可疑病例。而在永和村,張益群每天上門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檢測,詳細詢問身體狀況、交代居家隔離注意事項,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父子倆既是同行,也是同行者,兩人雖然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在新春佳節團聚,但他們都堅信,只要每個人都肩負起自己身上的責任,這個寒冷的冬天定會遠去,溫暖的春天必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