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愛看薛家將的人都知道。薛仁貴、薛丁山、薛剛祖孫三代人,滿門忠烈,同為大唐英雄。可你知道嗎?以上這三位,除薛仁貴外,其餘二人是杜撰出來的人物。薛仁貴出生於614年,是北魏河東王薛安都的六世孫。李世民當皇帝時,他才十四、五歲。而薛仁貴出道時,以經30多歲了。那是公元644年,貞觀末期之事。李世民親徵高句麗(今朝鮮)。
薛仁貴在高句麗戰場,所向無敵,令敵軍望而生畏。戰後李世民特地召見,還只是士卒身份的薛仁貴,並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此後薛仁貴東徵西討。為大唐徵戰數十年,屢建奇功。因此這官也越做越大。最終於公元683年,因病去世,享年70歲。並不是如薛丁山徵西中說的那樣,薛丁山把薛仁貴看成老虎,把老子一箭射死了。
小說中把薛丁山說武功蓋世,把他老婆樊梨花更是吹的出神入化。而正史中,薛丁山這人物並不存在,更別說他老婆樊梨花了。薛仁貴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薛納、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這幾個兒子中,只薛納跟薛楚玉比較有名。大兒子薛納是小說薛丁山的原型。最小兒子薛楚玉是小說中薛剛(其實是薛嵩)的爹。薛楚玉曾官拜平盧營口節度使、範陽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後來因為和他哥哥薛納的軍事改革制度。,被保守派排擠。被人告發瀆職而丟了官。手中權力被張守珪取代。這也造成安史之亂的爆發。而這也是薛楚玉的兒子薛嵩復職後,投降安祿山叛軍的原因之一。他兒子薛嵩,也就是小說《薛剛反唐》中的薛剛的原型。薛嵩反的不是武則天,而是唐玄宗。更是錯投了安祿山叛軍。
縱觀薛家祖孫三代,除了薛仁貴一生功勳卓著,無汙點外。薛納、薛嵩都有汙點。
薛納(薛丁山)於公元714年,曾奏請進擊契丹,復置營州(今遼寧遼陽。而群臣商議時,覺得天氣炎熱,不利行軍。因此姚元崇跟杜賓客皆不支持披甲執戈,攜帶糧草,冒入敵境。
而薛納卻說:「夏日草茂、羔羊生息之際、不費糧草、亦可漸進、一舉振國、不可失也」。
最終李隆基命薛納為紫微黃門三品,總督兵馬徵討奚、契丹。結果被敵方設伏,大敗而歸。被契丹人嘲笑為薛婆(老怯如婆)的意思。
薛納遭埋伏,崔宣道令後軍,未能及時支援。聞薛納兵敗後亦撤兵。
事後李隆基問責。薛納把責任全推給了崔宣道、李思敬等八人。結果這八人全被李隆基處死。薛納免死,削職為民。後來薛納雖再度復出,建不世功勳,但他把罪責推給別人,顯然沒有擔當。為人生一大汙點。
而薛嵩(小說薛剛的原型)因父親薛楚玉跟薛納被別人排擠而丟官,心中不滿。後來在安祿山大軍壓境時,沒有象許遠一樣阻敵。而是快速投降安祿山,雖然後來又回頭大唐,功勳卓著。可是薛嵩畏敵投降顯然也是人生的一大汙點。
由於薛納、薛嵩這兩個人一生中都不完美,所以後世寫薛家祖孫三代文學作品,只薛仁貴以原名示人。薛納、薛嵩都用了代名,而且只薛仁貴徵東貼近真正歷史。《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藝術成分太多。